故宮國寶如何“活”起來? 原創兒童音樂劇《甪端》角色創作幕後揭秘
中新網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應妮)一件文物就是一段曆史。由文物到角色的轉變並不是簡單複製,而是需要在文物曆史、文化內(nei) 涵和設計元素的基礎上展開藝術創作,讓角色與(yu) 文物融為(wei) 一體(ti) ,真正展現出文物特質。由故宮博物院出品的首部原創兒(er) 童音樂(le) 劇《甪端》,可以說是一個(ge) 成功的案例。
該劇通過故宮小神獸(shou) “甪(lù)端”推動文物信息化引來的風波,講述了新時代文物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故事,劇中許多角色原型均來自故宮博物院藏文物。那些默默端立在展廳中或是靜靜躺在庫房中的文物,經過文化提煉和藝術處理,被賦予獨特的外貌和鮮明的性格,化身為(wei) 一個(ge) 個(ge) 生動的角色,真正“活”了起來。
劇中的甪端,以故宮博物院壽康宮宮廷原狀陳列中的明萬(wan) 曆掐絲(si) 琺琅香薰為(wei) 原型,其掐絲(si) 琺琅的外衣正是源於(yu) 文物華美的景泰藍工藝。由於(yu) 甪端本是中國神話傳(chuan) 說中的一種神獸(shou) ,傳(chuan) 說它頭上一角、足下踏蛇,能夠日行一萬(wan) 裏、夜行八千裏、通曉四方語言,因此在角色創作中,《甪端》采用了具代表性的獨角,再配以演員矯健的身姿,使文物外形特點和性格才能均得以充分表達。
《甪端》中還有以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金甌(ōu)永固杯、《梅鵲圖》和《平複帖》為(wei) 原型的三位配角,它們(men) 的角色設計同樣兼顧文物特質、曆史信息與(yu) 舞台效果。
金甌永固杯製於(yu) 清代乾隆年間,是每年大年初一在養(yang) 心殿東(dong) 暖閣舉(ju) 行開筆儀(yi) 式時,皇帝專(zhuan) 用的金質酒杯。儀(yi) 式上,杯中會(hui) 盛滿屠蘇酒,擺放於(yu) 案上,皇帝親(qin) 自點燃玉燭,書(shu) 寫(xie) 祈求江山社稷平安吉祥的吉語。金甌永固杯象征江山永固,也象征歲歲年年的祈福。劇中的金甌永固杯,其角色外形突出金色外觀和寶石鑲嵌,並巧妙地將兩(liang) 耳和三足裝飾設計在胳膊和腿部,塑造了一隻行走的杯子,莊重卻有趣。
《梅鵲圖》本是南宋沈子蕃的一件緙絲(si) 作品,是故宮織繡的代表之作。緙絲(si) 是我國傳(chuan) 統絲(si) 織手工技藝之一,采用“通經斷緯”織法,織造細致,技法繁複,耗時長久,有“一寸緙絲(si) 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麵對這樣一件質地柔軟、珍貴精致的絲(si) 織品,劇中將其塑造為(wei) 溫婉柔和的宋代仕女形象,織繡圖案便是她的外衣,妝麵更是借鑒了那個(ge) 時代的女性妝麵,著力還原其曆史信息。
《平複帖》則是西晉文學家、書(shu) 法家陸機創作的書(shu) 法作品,是陸機寫(xie) 給一位身體(ti) 多病、難以痊愈的友人的信劄,因其中有“恐難平複”字樣而得名。此帖是作者用禿筆寫(xie) 於(yu) 麻紙之上,筆意婉轉生動,風格平淡質樸,字體(ti) 為(wei) 草隸,即隸書(shu) 的草寫(xie) 體(ti) ,較難識讀。《平複帖》的書(shu) 寫(xie) 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yu) 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名家墨跡。基於(yu) 此曆史信息,劇中將其塑造為(wei) 一位頭戴冠帽、手持刀扇、步伐徐緩、辭藻華麗(li) 的書(shu) 生,文人氣質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甪端》劇中“活”起來的不僅(jin) 僅(jin) 是文物形象,更是文物背後的曆史文化信息。曾經高冷枯燥的文物信息,經過價(jia) 值挖掘、提煉轉化,借由角色設計和獨白對話,巧妙融入劇情,拉近了觀眾(zhong) 與(yu) 文物的距離,拉近了曆史與(yu) 現實的距離。
據悉,這部由故宮博物院與(yu) 藝瑞奇國際文化聯合出品的原創兒(er) 童音樂(le) 劇《甪端》將於(yu) 2月3日至5日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