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大東湖深隧的新春“守隧人”
在湖北武漢主城區地下,每天有近60萬(wan) 噸生活汙水通過大東(dong) 湖深隧輸送到遠郊的汙水處理廠。
1月29日,記者來到中建三局大東(dong) 湖深隧二郎廟預處理站。從(cong) 掛滿紅燈籠的街道拐進預處理站園區,眼前的景色大有不同。
以前,武昌片區的生活汙水由散布其中的3個(ge) 汙水處理廠處理排放。刺鼻的汙水味彌漫在空中,影響周圍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2017年,武漢市政府開始在東(dong) 湖底修建一條大型汙水隧道,著力把群眾(zhong) 的“煩惱”送走。2020年大東(dong) 湖深隧建成通水。
這條汙水隧道最深可達地下50米,長約17.5公裏,從(cong) 西向東(dong) 貫穿武昌片區,串聯起原先的3個(ge) 汙水處理廠。為(wei) 節約資源,建設者在老汙水處理廠旁建起汙水提升泵站和汙水預處理站。城市生活汙水必須先經預處理,才能排入隧道。
“汙水中的雜質很多,如果直接排入隧道很容易造成淤堵。”中建三局大東(dong) 湖深隧項目負責人曾利華說,“通過預處理,我們(men) 可以將水中大於(yu) 3毫米的雜質過濾掉。”
預處理站也是隧道的養(yang) 護點位,項目運營團隊就駐守在這裏。
45歲的葉輝是設備操作員,春節期間,他與(yu) 其他兩(liang) 名同事組成工作小組,值了兩(liang) 個(ge) 白班和一個(ge) 夜班。每隔2個(ge) 小時,三人就要輪流下到9000平方米的預處理站監測設備運營情況。工作時,他們(men) 要仔細查看每個(ge) 零部件,不時用手電筒伸進管道閘口內(nei) 觀察情況,一次巡檢大約需要20分鍾。
“二郎廟預處理站是來水量最大的站點,每天約40萬(wan) 立方米。一旦發生堵塞或機器設備故障,就有汙水外溢的風險。”葉輝說。
“無論何時,我們(men) 都有人員值守。”中建三局湖北大東(dong) 湖深隧工程建設運營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經理王建華說。
由於(yu) 隧道很長,內(nei) 部的水壓很大,很多關(guan) 鍵點位很難進行人工維護。為(wei) 解決(jue) 這一難題,中建三局聯合科技公司研發出深隧智能檢測機器人。它圓圓的腦袋上分布著聲呐、光電和雷達傳(chuan) 感器,從(cong) 三個(ge) 維度檢測隧道內(nei) 情況。一旦發現淤積,它就會(hui) 用腹部的毛刷把雜質“扒拉”下來,再借助水流衝(chong) 走。
除了養(yang) 護,在城市布局複雜的武漢,生活汙水還不能“一送了之”。由於(yu) 市內(nei) 各汙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不一,大東(dong) 湖深隧的工程師們(men) 研發出智慧運營係統,根據項目尾端北湖汙水處理廠的需求進行汙水輸送。其餘(yu) 汙水則根據其他汙水處理廠的情況進行靈活調配,使區域內(nei) 的汙水得到有序處理。
工人喻成武今年春節與(yu) 其他同事一道堅守在中控室,他們(men) 盯著大屏,上麵不斷切換著各站點、點位的實時數據。“我們(men) 的工作是緊盯每一項數據,及時進行調整,增減排水量,發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報。”喻成武說。
通水至今,已有超過4.5億(yi) 噸汙水通過大東(dong) 湖深隧輸出主城區,為(wei) 市民帶來腳下的一汩清流和一個(ge) 更宜居的城市。(記者宋立崑、徐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