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學生用“返鄉日記”記錄熟悉而陌生的附近

發布時間:2023-02-01 15:0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用“返鄉(xiang) 日記”記錄熟悉而陌生的附近

  曹林

  多年前給學生們(men) 布置了一篇評論作業(ye) ,寫(xie) 校園內(nei) 身邊的公共事務。一個(ge) 特別擅長觀點表達的同學,本以為(wei) 主題會(hui) 很多,話會(hui) 刹不住,但想動筆寫(xie) 時,思緒卻莫名貧乏,不知該從(cong) 何說起。她後來寫(xie) 了一篇題為(wei) 《你看雲(yun) 時熱切,你看我時眼盲》的文章,反思這種“失語”:狂侃宏大概念,縱論網絡熱搜,對身邊事務卻熟視無睹。社會(hui) 學家項飆稱之為(wei) “附近的消失”,年輕人往往生活在“極大事”(民族主義(yi) 、後現代主義(yi) 、結構主義(yi) )和“極小事”(日常雞毛蒜皮)之間,對身邊與(yu) 他者相關(guan) 的普遍命題缺乏關(guan) 注,形上思考與(yu) 生命世界缺乏有機對話:外賣員過著怎樣的生活?姥姥姥爺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技術恥感?煙火氣到底是什麽(me) ?

  這個(ge) 春節假期,我們(men) 繼續鼓勵大學生用“返鄉(xiang) 日記”記錄家鄉(xiang) ,記錄他們(men) 自以為(wei) 熟悉卻陌生的“附近”。跳出書(shu) 本概念之網,通過自己的切身體(ti) 會(hui) 去理解世界,用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去連接那些共同的價(jia) 值:衰老、愛情、家庭、變化、韌性。我們(men) 邀請北大和人大的學生接力寫(xie) 日記,記下返鄉(xiang) 的觀察和思考。桑塔格說,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於(yu) 我們(men) 不接受這個(ge) 世界表麵所呈現出的東(dong) 西。這些年輕人,跳出生活所熟悉的表象,用陌生化的視角去努力呈現被忽略的家鄉(xiang) 。

  新春走基層,年輕的記者在“用腳采訪、用筆還原”中記錄著奮鬥者的年味,我們(men) 也很珍視大學生貼近泥土的行走和視角。返鄉(xiang) ,不隻是在空間和身體(ti) 上的回到家鄉(xiang) ,不隻是社會(hui) 時鍾的切換,更是“換一個(ge) 角度看日常”的思想場所切換。很高興(xing) 看到了年輕人對附近的思考,有的看到了“年輕人對衰老很陌生,把陪伴想得太雞湯”,有的看到了“消除技術恥感,用笨拙回應笨拙的努力”,有的看到了家鄉(xiang) 小縣城的巨大韌性。從(cong) 接力的返鄉(xiang) 日記中選出幾篇獻給讀者,呈現年輕人“觸摸附近”的可貴思考!

  為(wei) 何今年人們(men) 對“煙火”愛得如此深沉

  馬伊菲(北京大學學生)

  對於(yu) 期盼過年的人來說,“煙火”往往有兩(liang) 重含義(yi) 。第一重含義(yi) 是在空中綻放的煙花爆竹,第二重含義(yi) 是“煙火氣”。尤其在這個(ge) 春節,人們(men) 比任何時候都深沉地愛著煙火,期待煙火中的正常生活。

  先說說第一重含義(yi) ,春節作為(wei) 中國人最重視的一個(ge) 節日,慶祝活動中自然少不了放煙火。煙花爆竹在古代的作用更多是用於(yu) 驅病、辟邪。後來,放煙花逐漸從(cong) 一種驅邪儀(yi) 式變成了慶祝、表達喜悅的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但在今年,人們(men) 放煙火的意圖好像再度回歸了它的文化本原。我們(men) 更希望用煙火驅除給人帶來病痛的病魔——就像古時候的人曾經做的那樣。正因如此,最近大家對煙火表現出的熱情似乎遠超以往。據我觀察,往年煙花爆竹的燃放在春節期間才達到高峰,尤其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五迎財神這兩(liang) 天。可今年自從(cong) 元旦以來,我所在的小區煙花和鞭炮聲就幾乎沒停過,過年那幾天則來得更加“猛烈”。

  第二重含義(yi) 就是我們(men) 如今常說的“煙火氣”,意思是富有生活氣息。不少新聞媒體(ti) 最近都在發文稱“煙火氣回來了”,“煙火氣”這三個(ge) 字甚至被《咬文嚼字》評為(wei) 2022年十大流行語之一。字麵上來講,“煙火”分別指的是炊煙和爐火,二者均與(yu) 飲食有關(guan) 。因此,餐飲行業(ye) 可謂是評價(jia) “煙火氣”的風向標。

  前不久,我去商場吃飯。為(wei) 了照顧脆弱的喉嚨,辛辣刺激的被排除在外;考慮到消化係統的不適,也隻能與(yu) 油膩的食物說再見。麵對誘人的美食,心有餘(yu) 而力不足,也是近期的一大遺憾。我們(men) 好不容易才選了一家口味適中的餐廳,點了幾樣菜,卻被告知好幾道都不能做——原因是前段時間餐廳門可羅雀,導致許多不易儲(chu) 存的食材後廚都不敢進貨。換句話說,顧客的增多反而讓飯店有些“措手不及”。

  我想,所謂的“煙火氣”,並不是一個(ge) 輕飄飄的概念,而是由每一個(ge) 活生生的人共同努力創造出的一種有生命力的狀態。正如煲一鍋湯需要慢慢地熬,“煙火氣”也需要一點點地聚攏。待每個(ge) 人都重拾所失去的活力,“煙火氣”才算是真正回來了,這也是絕大多數人所期盼的。

  小縣城沒有“疫情文學”隻有韌性

  仲燕(中國人民大學學生)

  我的家鄉(xiang) 在大別山腳下,豫南一個(ge) “十八線”小縣城,這裏沒有發達的農(nong) 業(ye) 、成熟的工業(ye) 、高端的服務業(ye) 。每年春節剛過,大批的青壯年就收拾行李再次外出,留下婦孺老人在家,用一年的時間等待著爸爸、丈夫和兒(er) 子在年末再次回來。

  今年寒假剛回到家鄉(xiang) ,我就感染了奧密克戎,過敏起了一身的蕁麻疹。我選擇去家附近的小醫療點打針解決(jue) ,但是走到醫療點才發現這裏排起了長隊,都是因為(wei) 發燒咳嗽來輸液。小小的醫療點擠滿人,一個(ge) 醫生和幾名護士手忙腳亂(luan) 做注射的準備,在嘈雜的環境裏,為(wei) 前來的病人一個(ge) 個(ge) 打上吊瓶。生病為(wei) 什麽(me) 不去中心醫院?這種問題無異於(yu) “何不食肉糜”,小小的醫療點已經能夠滿足需求。

  看過有報道講“小縣城的醫院”,我認為(wei) 目光還可以再往下一層,真正普遍的場景應當是“小縣城的醫療點”。與(yu) 我的預想相反,嘈雜的醫療點裏,大家的表情並不沉重,甚至很“社牛”地交談著病程、症狀和體(ti) 會(hui) 。

  再講一類較為(wei) 典型的人——學生,弟弟還在上中學,緊隨著我病倒,他的同學們(men) 也病倒了不少,老師更是無法幸免,教學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也沒有條件支持線上教學。很多老師在病程第三天,就自發拖著顫巍巍的身體(ti) 來上課,體(ti) 質好的學生也在退燒後立刻返回教室。這樣的小縣城每年都有學子圓了清北夢。

  春節如約而至,無論如何,在此刻團聚過年都是最重要的事。親(qin) 戚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聊“陽了”的經曆和感受,成了必不可少的話題。關(guan) 於(yu) 煙花爆竹的規定調整後,除夕夜也能聽到連綿不絕的爆竹聲,一切都好像回到了很久以前。

  疫情深重地衝(chong) 擊、打擊過這個(ge) 小縣城,對於(yu) 這裏的很多普通百姓,他們(men) 沒有被報道過,他們(men) 也不會(hui) 去寫(xie) 幾篇“疫情文學”,去感慨“這3年的青春如何如何”,他們(men) 更不會(hui) 運用各種新媒體(ti) 的手段,用視頻或公號推送去傳(chuan) 達感想。文字記錄的意義(yi) 遠不如當下的生計,他們(men) 努力地艱難地經營著生活,可能會(hui) 感染、生一場病,然後繼續著打工、上學、上班,期待著新年。無論政策如何,大多數人都沒有條件去“看世界”,去趕現在的旅遊潮,一頓團圓飯就很好,能放煙花也不錯。我相信在這片九百六十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我家鄉(xiang) 的人民絕不是個(ge) 例,我把這些稱為(wei) 屬於(yu) 中國人的韌性。

  這是長久以來存在於(yu) 中國人血液裏的品質,這種韌性讓我們(men) 經曆了很多艱難挑戰之後,堅強地生活著。這種融入基因的柔韌力量,是無法被打倒或削弱的,像野草一樣生生不息。也要感謝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春節,讓這一切更加具象,讓我得以回到家鄉(xiang) 去看去感受。

  啥叫有韌性?可能他們(men) 自己也不知道,他們(men) 隻知道,過年了,饅頭要蒸起來了,日子也要好好過著,而且會(hui) 更好,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新的希望,蒸蒸日上。

  以溫柔的姿態接入老人慢速播放的世界

  劉欣然(中國人民大學學生)

  在2023年春節,我想先說2022年的一件事。

  2022年暑假,我在小時候生活的村子裏做大創的田野調查,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農(nong) 村老年人手機使用和數字適應的課題。一周時間裏,我和同專(zhuan) 業(ye) 的好友們(men) 由外婆領著,走親(qin) 訪友做訪談。一段時間下來,我也總算能相對流暢地聽懂無錫話。

  那是我真正深入老年人所麵對的“數字鴻溝”話題。早先搜集資料和文獻時,我們(men) 以為(wei) 已經用知識和理論把自己武裝得足夠徹底,但直到進入情境才發現,所謂“鴻溝”並不在於(yu) 技術的操作難易,而在於(yu) 對年老的認知深淺。

  訪談裏,老人們(men) 不斷提及“自己老了”,這是一種主觀認知的年老狀態。老人的時間觀是從(cong) 生命消亡的終點向前逆推的,對年齡的感知,也來自撫養(yang) 、觀察後輩時感知到的人生階段對比。因此,他們(men) 很容易產(chan) 生落伍感,遇到技術問題時天然地傾(qing) 向尋求年輕群體(ti) 的幫助,也天然地被自己的身份賦予了恥感。

  於(yu) 是,外婆拉著我幫忙清理手機應用時,總是別扭地撇過腦袋,不知是因為(wei) 不感興(xing) 趣還是不好意思;村裏一位爺爺接受采訪時,說著“我不學,學不會(hui) ”,聽完我們(men) 介紹的操作指示後,又興(xing) 奮地說學會(hui) 了,要和女兒(er) 炫耀一下。

  也許是因為(wei) 2022年的這段經曆,今年春節回家再次見到長輩們(men) ,總覺得熟悉又陌生。

  春節期間,奶奶到城裏和我們(men) 住了幾天。初四上午父母要去看電影,留我和奶奶在家留守。去叫奶奶吃午飯的時候,她很驚訝地抬起頭看我:“吃什麽(me) ?”

  “餛飩。”

  “下好了?”

  “對。”

  “我的也下了?”

  “是的。”

  奶奶的眼睛突然亮起來,還帶點驕傲的色彩,我忍不住想笑。然後她麻利地翻身起床,被子拋起又落下。因為(wei) 化療,奶奶的頭發都剃了,她戴著絨線帽子,此刻好像個(ge) 孩子。我湊上去,用笨拙的無錫話問,她剛才拿著手機在做什麽(me) 。她朝我遞過來,說是在看小說,第一百零三章,好像是某個(ge) 網絡小說。

  我很想再評論幾句“套套近乎”,但是家鄉(xiang) 話詞匯庫已經告急,隻好先撤退,臨(lin) 走前看見奶奶笑意盈盈地看著我。

  在那一個(ge) 瞬間,有種陌生的成就感湧現。幼時住在外婆家更多,和奶奶的交流很少,麵對她時總帶些膽怯和“社恐”,但此刻隻覺得溫暖親(qin) 切。或許,跨越鴻溝的溝通不是在拿起手機示範按鍵操作的時候,而是在用鄉(xiang) 音說出“餛飩下好了”的時候,在我好奇地了解小說內(nei) 容的時候,在我們(men) 彼此之間的障礙消弭、麵對麵交流的時候。

  如果需要年輕人做得更多,那麽(me) 年輕人是否提供了完善的可依賴感和親(qin) 近感,是否以一個(ge) 溫柔的姿態從(cong) 迅速發展的時代,接入到老人慢速播放的世界中,是否平等地理解抖音視頻、網絡小說和紅歌播放在老人娛樂(le) 生活裏的重要位置,都是能否消除恥感的關(guan) 鍵因素。

  參與(yu) 他們(men) 的生活日常,了解他們(men) 在瀏覽網絡小說和抖音視頻時在想什麽(me) ,和教會(hui) 他們(men) 技術操作一樣重要。“數字包容”的說辭是冷的,所謂接入、使用、素養(yang) 鴻溝的概念也是。而真正的包容重點不在數字。技術隻是手段,關(guan) 心才是目的。跨越“數字鴻溝”的最終意義(yi) ,在於(yu) 盡可能消除迅速發展的技術社會(hui) 中老人的不適與(yu) 恥感,而非強加技術於(yu) 人。因此,連接“鴻溝”兩(liang) 端的最好橋梁仍然是真誠與(yu) 平等,是生活瑣事的融合和心理距離的拉近,它來自內(nei) 心的接納,以及年輕人和長輩之間用笨拙回應笨拙的努力。

  我終於(yu) 說服外公外婆接種了疫苗

  儲(chu) 琦(中國人民大學學生)

  我在北京上學已有3年。2022年11月底,我早早返鄉(xiang) ,和家人共同經曆了防疫政策的優(you) 化,麵對第一波衝(chong) 擊。“新十條”發布之後,除了準備必要的物資,我第一時間讓媽媽催促外公外婆盡快完成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種,但效果不佳,外公外婆非常抗拒。

  原來,在他們(men) 的認知裏,疫苗的“問題性”已經超越了“科學性”。這當然是一種誤讀,但這樣的觀念並非是憑空產(chan) 生的。他們(men) 及身邊老年朋友對於(yu) 疫情相關(guan) 信息的獲取渠道,相比年輕人較為(wei) 有限,多為(wei) 幾條路徑:微信群消息和自媒體(ti) 、社區宣傳(chuan) 、身邊觀察。網絡信息泥沙俱下,老年人無法準確甄別信息的真偽(wei) 。基層針對老年人的疫苗相關(guan) 工作開展,多以送雞蛋、日用品或發放補助等方式為(wei) 主,用物質吸引老年人接種疫苗,很少將他們(men) 視為(wei) 有獨立思考和風險權衡能力的個(ge) 體(ti) 。而在疫情防控調整放開的前幾天,我外公外婆正好有朋友在接種了加強針後“身體(ti) 出了狀況”,所以無論我媽如何勸說,他們(men) 就是不願接種疫苗。

  後來,我到外公外婆家進行了一場動員。那時我剛剛結束一段醫療跑口的媒體(ti) 實習(xi) ,接觸了大量疫情相關(guan) 的政策與(yu) 數據,外公外婆知道這個(ge) 情況對我比較信任。在向外公外婆展示了60周歲以上人群疫苗接種各進程的死亡率、重症率的對比數據之後,他們(men) 已經有所動搖。我又介紹了自己了解到的對於(yu) 老年人來說更加安全的疫苗組合,讓他們(men) 權衡的時候有了更多可供考量的、科學可靠的信息,終於(yu) 願意趕在第一波衝(chong) 擊到達之前完成了加強針接種。

  我認為(wei) ,和老年人擺事實、講道理的效果,不一定遜色於(yu) 物質誘惑或打感情牌。大一下半學期,我在學校修讀了《社會(hui) 工作概論》課程,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老年社會(hui) 工作知識。老師講,聽力下降會(hui) 帶來溝通和社交上的阻礙,長此以往可能對於(yu) 老年人產(chan) 生智力損害,增加老年癡呆發病率。回家後,我“訴諸權威”,用課上所學勸說聽力下降的外公驗配助聽器,並盡力減輕他的“病恥感”。因為(wei) 是一家人,他們(men) 願意信任我,願意改變,也讓我覺得學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識。老年人跟上時代發展需要學習(xi) ,年輕一代可以主動擔負起填補鴻溝的責任。除了子女,社區、街道工作人員等常與(yu) 老年人打交道的基層工作者,也可以適當優(you) 化調整針對老年群體(ti) 的宣傳(chuan) 策略。

  今年1月10日,昆明市發文動員感染新冠病毒轉陰且春節回鄉(xiang) 的居民,把家中治療新冠的剩餘(yu) 藥品帶回農(nong) 村,得到網友點讚。我認為(wei) ,為(wei) 家鄉(xiang) 老人帶去缺失的健康觀念,亦有必要。我是學新聞傳(chuan) 播的學生,常常為(wei) 科學的聲音因為(wei) 種種原因無法讓更多人聽到而感到沮喪(sang) 無力。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傳(chuan) 播實踐都證明,很多時候正確的理念推廣起來並不容易。如今,我漸漸體(ti) 悟到,社會(hui) 觀念的進步雖然並非個(ge) 體(ti) 之力可以促成,但我們(men) 可以先從(cong) “附近”開始。如果無法影響遠方的人,不如先把“附近”的家人、親(qin) 友、鄰居當作受眾(zhong) ,帶著愛、耐心與(yu) 理解,用適當的方式不遺餘(yu) 力地說著必須說的話。就像把剩餘(yu) 的藥品帶回家鄉(xiang) 一樣,雖然微小,但盡了一份力。大學生走出了家鄉(xiang) ,以這種方式返鄉(xiang) ,也是一種反哺。

  讓石川河更美好 我給政府平台提了建議

  陳奕菲(中國人民大學學生)

  這次回家又去了一次石川河。石川河是渭河的支流,因河床盛產(chan) 細砂、鵝卵石而得名。前些年,石川河開始生態環境治理,沿河修建了幾座濕地公園,放假從(cong) 學校回來,我也會(hui) 被家人拉著去公園遛彎,但當時還處在建設階段,開放範圍有限,交通也不是很方便。這次回來,我開車沿著河邊公路跑了十餘(yu) 公裏,還沒走到盡頭,公路旁邊是新鋪的塑膠步行道,有人閑庭信步,也有人蹬著山地車遛狗。

  冬天,河道中蘆葦和灌叢(cong) 鋪展開蒼黃的色調,相對僻靜的河段還能看到白鷺低飛,水鴨鳧冰。

  這與(yu) 我小時記憶中汙染嚴(yan) 重的石川河頗為(wei) 不同。回來後,我聯係了曾經家住河邊的小學班主任,聽她講對於(yu) 石川河的記憶。20世紀80年代以前,石川河水還比較清澈,河邊人家下河洗衣,小孩子戲水遊泳。後來沿河興(xing) 辦了各種工廠,汙水偷排,周邊村莊空氣中常常彌漫著刺鼻的味道。

  同時,私人采石場大規模采挖卵石、河沙,破壞了河道。建築垃圾、生活垃圾也被傾(qing) 倒到河床中。河床被毀,河水斷流,垃圾堆放,石川河變成了“臭水溝”。

  2013年的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石川河河堤改造和濱河路、生態廊道、濕地公園建設正式啟動。此後,人工補水、治汙減排、黑臭水體(ti) 整治、土地回收協調、上下遊左右岸聯動治理等工作一項項落地實施。垃圾一點點清,道路一米米修。

  10年之後,當我再一次回到家鄉(xiang) ,終於(yu) 看到了一條不一樣的石川河。

  班主任一家早已搬到城裏小區,周末沒事也去石川河岸騎騎車走走路,看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拍那些在河道濕地安家的水鳥。這裏成了家鄉(xiang) 人休閑的好去處。

  我不知道修複後的石川河多大程度上還原了最初的樣貌,但無論是覓食的水鳥還是遛彎的人們(men) ,都已經將嶄新的石川河納入了“家”的範疇。

  石川河流程很長,城區段隻占一小部分。與(yu) 城區段相比,無論上遊還是下遊,都顯得冷清一些。而在這些剛剛建成通車、還未有效管理的路段,仍存在著人與(yu) 自然相處不甚和諧的痕跡。

  正值新年,來河邊空曠地方燃放煙花爆竹的不在少數。草叢(cong) 中、公路上甚至河道裏殘存不少的炮屑垃圾,無人清理。半路上,我還看到一大片疑似燒焦的蘆葦。西北地區天幹物燥,河岸生態整治之後植被覆蓋又較好,聯想到年節的鞭炮與(yu) 平日裏露營野炊的煙火,不能不讓人心生憂慮。

  而沿途除了“水深危險”的警示牌,並沒有告知人們(men) 處理垃圾、注意火災隱患的標識。十餘(yu) 公裏長的路段,如果僅(jin) 靠政府維護、清潔、巡查,成本自然也很高。我想,人們(men) 在享受河流濕地的同時,也應該學會(hui) 約束自身行為(wei) ,學習(xi) 如何與(yu) 自然和諧相處,否則,很容易走上先破壞再治理的老路。

  石川河這個(ge) 名字構成了我對家鄉(xiang) 記憶的重要部分。我的老師、我的同學,很多就是在河邊成長起來的。而現在,治理後的石川河正敞開懷抱,吸引著每一個(ge) 人徜徉其中。綠水青山,抽象一點叫“生態”,落在眼前是“家園”。如果說高科技治汙減排能挽救“生態”,那麽(me) 我們(men) 的一言一行、一舉(ju) 一動就是對“家園”最好的嗬護。我也在政府平台提交了建議,嚐試做一點我能做的事。

  倫(lun) 敦留學的年味兒(er) :無處不在的儀(yi) 式感

  劉奕(北京大學學生,現留學英國)

  我成長於(yu) 中原地區的湖北孝感,人生的前20年,年味兒(er) 對我而言都是一種理所應當的存在。從(cong) 除夕開始,大家庭的所有成員按部就班,打掃衛生、貼對聯、走親(qin) 訪友、打麻將。過年就像一年一度的打卡任務,懶覺被鞭炮聲打斷,正月初一開上回老家的高速,鄉(xiang) 裏的冬天圍著炭火取暖。

  大學畢業(ye) 後我來到倫(lun) 敦留學。春節到了,我突然很懷念家鄉(xiang) 的年味兒(er) ,各種儀(yi) 式不再是爹媽布置的任務,而是我的自主意願。我第一次意識到,所有習(xi) 以為(wei) 常的年味兒(er) ,都是家人們(men) 耗費心血搭建起來的儀(yi) 式感。當除夕的前一周看到同學Miko在群裏問大家願不願意去她家過年時,我意識到:我的留學生同學們(men) 也都在盡力還原一個(ge) 完整的中國年。

  除夕那天我坐上了去Miko家的出租車,司機是印度人。我上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他問候新年快樂(le) 。印度小哥一本正經地問我:是否可以去你們(men) 家吃年夜飯?新年一定有很多好吃的。即便知道他也許要工作到很晚,這隻是一個(ge) 玩笑,我和同學們(men) 仍然熱情地邀請了他。

  在Miko家,年味兒(er) 完整得出奇。一場全是20歲出頭年輕人的團聚,以春晚重播作為(wei) 背景音,小嶽嶽的相聲在客廳回響。倫(lun) 敦和北京的時差是8小時,下午4點,我們(men) 按中國春節的零點進行了倒計時。隨後開始著手準備年夜飯——在倫(lun) 敦,中國超市無處不在,我們(men) 在附近最大的中國超市見證了新春集市級別的人頭攢動,餃子皮賣完了,源源不斷的人就拿餛飩皮代替。每個(ge) 人碰見到都會(hui) 說一句:新年快樂(le) !似乎在這個(ge) 飛回中國需要20個(ge) 小時的異國他鄉(xiang) ,中國人之間的年味兒(er) 也更濃稠了。

  不隻是留學生,倫(lun) 敦的華人乃至倫(lun) 敦人也越來越熟悉中國年。Miko的男朋友是英國人,我們(men) 驚詫於(yu) 他對中國年的了解。當春晚的第一個(ge) 節目中全都是兔子的形象時,他很自信地說:兔年。小品對他而言理解起來稍有難度,但在我們(men) 的比劃和解釋中,他也能看懂一點。當外賣送到時,開門後棕色皮膚的外賣小哥第一句話就是:你們(men) 是中國人嗎?得到肯定回答後,他像印度司機一樣送上了一句新年快樂(le) 。一名留學生朋友給我發來了倫(lun) 敦中國城的照片:圍觀舞獅的人群,還有一個(ge) 金發小孩坐在父親(qin) 肩膀上玩小紙龍。在中國城的正中央,一個(ge) 舞台正在搭建,為(wei) 正月初一的華人春節表演做準備。

  在倫(lun) 敦,無數的人匯聚成了年味兒(er) ,儀(yi) 式感無處不在。在這裏,屬於(yu) 故鄉(xiang) 中國的一切都變得如此值得懷念。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