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丨紅紅火火舞新春

發布時間:2023-02-01 15:12: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源源不斷,是為(wei) 奮鬥。生生不息,是為(wei) 中國。日月開新元,萬(wan) 象起新篇。不論是嶺南的醒獅,黑龍江的秧歌,還是黃河之畔的旱船、黃土塬上的社火,新春佳節,大江南北的人們(men) 都在各自的傳(chuan) 統習(xi) 俗中抖擻精神、喜慶新年。鑼鼓陣陣,催人奮進,呐喊聲聲,篤行不怠。這些傳(chuan) 統習(xi) 俗裏藏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也蘊含著對新年的美好期盼。兔年在熱氣騰騰中開啟,希望在紅紅火火中生長。

  醒獅原名為(wei) 瑞獅,起源於(yu) 廣東(dong) 佛山,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興(xing) 盛於(yu) 宋朝。在鴉片戰爭(zheng) 之後,中華民族麵臨(lin) 生死存亡之際,佛山人在民族憂患意識下,將“瑞獅”改名為(wei) “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它在廣東(dong) 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不僅(jin) 寓意著如意吉祥,還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是一種情結,也是一種精神力量。

  2006年,廣東(dong) 醒獅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這成為(wei) 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yi) 式。

  今年春節,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優(you) 化,廣東(dong) 佛山重啟了醒獅巡遊和醒獅表演等傳(chuan) 統文化活動。為(wei) 了能讓表演更加精彩更具特色,各個(ge) 區的組織者也在暗暗較勁。

  黃誌華是佛山市順德區龍獅運動協會(hui) 的會(hui) 長。今年的大年初一,順德將舉(ju) 行龍獅巡遊活動。這次參與(yu) 龍獅巡遊的隊伍規模比以往任何一屆都大,這讓負責統籌的黃誌華既興(xing) 奮又緊張。

  這些天,黃誌華四處奔走和各支隊伍敲定演出細節,確保在巡遊當天38隻獅子都能保持最好的狀態。

  廣東(dong) 佛山順德區龍獅運動協會(hui) 會(hui) 長 黃誌華:其中一個(ge) 獅隊比較年輕,是小學生隊,這段時間訓練都是用大獅頭,可能小學生的力度不是很夠,效果不是很理想。

  跟緊張的黃誌華截然不同,馬上要參加巡遊活動了,這些小隊員們(men) 顯得很興(xing) 奮。嘴上說笑,但拿起裝備,一個(ge) 個(ge) 稚嫩的身影頓時起範兒(er) 。這段時間,學校早就放假,本該在放寒假的他們(men) 有時甚至直接在路邊操練,隻為(wei) 給巡遊時練練膽。

  醒獅是一種融武術、舞蹈、音樂(le) 等為(wei) 一體(ti) 的文化活動,通過獅子不怕艱險、機智勇敢、永不退縮的精神來展現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在佛山,很多家庭會(hui) 讓孩子從(cong) 小學習(xi) 醒獅表演,這不僅(jin) 強身健體(ti) ,同時也讓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得以保護和傳(chuan) 承。

  當其餘(yu) 獅隊都準備就緒,此時剛剛放假的粱傑文才終於(yu) 有時間和隊友開始訓練。早在2019年,粱傑文所在的公司就買(mai) 好了巡遊用的獅頭,但受到疫情影響,這套裝備一直沒用上。

  萬(wan) 和獅隊舞獅人 粱傑文:我覺得這三年真的很不容易,作為(wei) 企業(ye) 的一分子,基層的一分子,迎來了很大的困難,所以我覺得這場舞獅意義(yi) 非常重要。

  農(nong) 曆臘月廿八,離正式巡遊還剩3天,今天獅隊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廣東(dong) 佛山順德區龍獅運動協會(hui) 會(hui) 長 黃誌華:我們(men) 的習(xi) 俗是要在過年前進行“新獅點睛”儀(yi) 式,我們(men) 的獅頭倉(cang) 庫裏麵大概有40多頭獅子,大年初一的時候這些獅子都會(hui) 一起出動。

  在順德,醒獅是祥瑞之獸(shou) ,點睛更被看作是好運開始的象征。

  醒獅愛好者 何錦洪:一聞鑼鼓響就有獅子,所以小時候一聽到鑼鼓響就跟著出去了,有好事就一定要有醒獅,助興(xing) 、辟邪,將不好的東(dong) 西趕走。

  圍觀的人群中,手拿相機的何錦洪格外顯眼。還未退休前,他曾帶頭操辦起第一屆龍獅巡遊,見證著醒獅從(cong) 民間文化逐漸變成家家戶戶過年的記憶,今年終於(yu) 盼到巡遊回歸,何錦洪的內(nei) 心百感交集。

  醒獅愛好者 何錦洪:很高興(xing) ,很激動,因為(wei) 全部還很年輕,就證明我們(men) 後繼有人,要傳(chuan) 承下去,一代一代傳(chuan) 下去。

  大年初一,天剛亮,街上已經遠遠傳(chuan) 來鑼鼓聲。當38頭醒獅整齊出發,當巡遊的長龍穿過大街小巷,這一刻,人們(men) 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年味來了。

  每當醒獅穿過人群,你會(hui) 發現所有人都會(hui) 將手放在獅頭、獅身,意求來年好運常伴。所有人都對未來充滿信心,人們(men) 期盼的不僅(jin) 僅(jin) 是年俗的回歸,更多的是希望通過醒獅醒出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xi) 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在東(dong) 北,每逢節日,人們(men) 都會(hui) 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俗稱:“扭大秧歌”。年正月,無論是城鎮,還是村屯,都有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呐聲和鑼鼓聲。

  秧歌隊的大爺大媽化了精致的妝容,身穿豔麗(li) 喜慶的秧歌服,拿著嶄新的道具,扭著小碎步,伴著歡快的節奏,扭出幸福生活的喜悅之情,扭出新年新氣象。大秧歌以熱情、火爆、潑辣、幽默著稱,深受群眾(zhong) 喜愛。

  隨著時代前進,在大城市這幾年大秧歌也成了街舞,成為(wei) 人們(men) 鍛煉身體(ti) 一種方法。春節期間,扭起大秧歌不僅(jin) 是風俗,更是情懷和傳(chuan) 承。

  在山西呂梁的磧口古鎮,當地的老百姓穿起節日的盛裝,扭起傘(san) 頭秧歌,在黃河岸邊用傳(chuan) 統習(xi) 俗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在銀川市平伏橋新村,隨著歡快的鑼鼓聲,兩(liang) 頭雄獅威武亮相,踩著歡快的鼓點,時而翹首仰視,時而搖頭擺尾,活靈活現。四隻小獅子也淘氣地搶奪著彩球,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幼獅的可愛憨態。村民們(men) 身著喜慶的服裝,舞動著綢扇,敲著鑼鼓,共度新春佳節。

  春生夏長,秋貯冬藏。在介於(yu) 冬春之間的春節裏,人們(men) 以最為(wei) 隆重和盛大的儀(yi) 式承前啟後,辭舊迎新。在家家戶戶換桃符、貼春聯、團年及守歲等辭送與(yu) 迎迓之際,對時間和生命的特殊記憶在人們(men) 心中被喚醒,對未來的冀望和期許也被植入心田。

  製片人丨劉雪鬆 黃潔 李作詩

  編輯丨王寧 羅天楚 韓宇

  攝像丨陳啟康

  策劃丨餘(yu) 仁山

  配音丨姚宇軍(jun)

  責編丨溫娜 馬汝濤

  剪輯丨矯健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