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疫情風暴中一直在崗的“雷鋒醫生”

發布時間:2023-02-02 15:2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23年是雷鋒同誌逝世60周年。

  在江蘇省南京市兒(er) 童醫院急診醫學科(重症醫學科)觀察室內(nei) ,一張特殊的排班表引人注目——表上第五位值班醫生的姓名欄寫(xie) 著“雷鋒”。

  從(cong) 2022年12月中旬起,急診觀察室的值班醫生人手告急。而觀察室的床位從(cong) 未空過,“雷鋒醫生”出現了。

  該科室副主任醫師毛春婷表示,這位“雷鋒醫生”其實沒有固定的人員安排,“誰在,誰就頂上!”

  “誰都可以成為(wei) 雷鋒,隻要身體(ti) 恢複健康,我們(men) 就會(hui) 頂上這個(ge) 班。”科內(nei) 很多醫生在退燒後,很快回到了工作崗位,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她)們(men) 成了“雷鋒醫生”,“連軸轉”頂了班。

  毛春婷說,雷鋒“心裏永遠裝著別人,唯獨沒有他自己”。這與(yu) 醫護人員救死扶傷(shang) 的精神有共同之處,學習(xi) 雷鋒精神永遠不會(hui) 過時。

  “我們(men) 得趕緊頂上!”

  春節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以下簡稱“感染科”),住院病房內(nei) 年味濃濃。喜慶的窗花、精致的燈籠、紅色的福字被貼在護士站等處……

  1984年出生的山東(dong) 姑娘孟慧是該科室的護士長。自2007年進入醫院起,孟慧先後在ICU、感染科等科室工作。與(yu) 孩子接觸,她最直觀的感受是:“每一個(ge) 孩子都是一個(ge) 小天使”。

  護士站的角落裏放著兩(liang) 把大電扇。2022年12月,孟慧與(yu) 同事在工作時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成為(wei) 一位位“大白”,但是衣服又厚又悶。4個(ge) 小時過後,孟慧更換防護服時都能從(cong) 衣物上擰出大把汗水。

  當時,南京潮濕、陰冷。但在感染科內(nei) ,卻是另一番景象。孟慧感覺,忙起來事情太多。她也忘了是誰從(cong) 家裏抱來這兩(liang) 架大風扇。冬日裏,風扇開啟,孟慧才能感覺到一絲(si) 清涼。

  2022年12月14日,“疫情海嘯”撲麵而來。那天,南京市兒(er) 童醫院感染科收治了100多位病人。而一天後,這個(ge) 數字就翻了一番。“一直到12月18日,數字每天都在翻番,最高達到800多人。”孟慧回憶說。

  彼時的感染科內(nei) ,出現熱性驚厥、喉炎、肺炎的孩子不在少數。家長們(men) 大多抱著被毯子、被子等厚厚裹起的孩子在候診區內(nei) 焦急等待。麵對人群的不安、焦急,對於(yu) 未知的恐慌,孟慧能做的就是讓這些家長、患病的孩子盡快見到醫生。

  “大家不要慌!出現發熱的孩子不能用被子裹住!”常年在ICU、感染科“戰鬥”的孟慧不時地提醒家長。

  每當看到麵色潮紅、呼吸急促、甚至已經出現抽筋等症狀的孩子時,孟慧總會(hui) 安排他們(men) 優(you) 先接受問診、治療。

  連續10餘(yu) 天加班已成為(wei) 疫情感染高峰中的常態。在這樣的高強度工作中,孟慧的身體(ti) 也開始出現發熱等症狀。退燒之後,孟慧沒有耽擱。她帶著嘶啞的嗓音,立即返回崗位。

  28歲的南京姑娘劉琦是感染科的護師。“發燒一位、下一位頂上”是她對於(yu) 疫情高峰來臨(lin) 時的直觀感受。8點至17點30分、17點30分至淩晨1點、淩晨1點至8點……那段時間裏,劉琦默默地記下所有同事的排班時間表:“萬(wan) 一有誰發燒了,我們(men) 得趕緊頂上!”

  “大”與(yu) “小”的博弈

  診室內(nei) ,45歲的張琴同樣麵臨(lin) 著巨大壓力。她是該院急診醫學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2022年12月以來,她與(yu) 孟慧等醫護人員“跨科室”結成“對子”,救治病人。

  在工作中,她感受到的是“大”與(yu) “小”的博弈。最初,被放大的是疫情。在疫情感染高峰前,張琴所在的科室一天最多接診80名患病兒(er) 童。這個(ge) 數字在疫情來臨(lin) 後擴大了10倍。

  應對“疫情風暴”,這支由呼吸科、重症醫學科、感染科等組成的醫生團隊最初隻有6人。接診量最高時,張琴一天接診過上百個(ge) 病人。

  在“疫情風暴”前,張琴就摸準了疫情的“脈門”。在張琴看來,由於(yu) 營養(yang) 充足、照護得當,相較於(yu) 成人,兒(er) 童感染後的症狀較輕,主要以發熱為(wei) 主。

  前期,張琴主要應對部分患兒(er) 出現熱性驚厥的情況。熱性驚厥,俗稱熱驚,一般是兒(er) 童體(ti) 溫過高時出現驚厥發作等症狀。

  渾身抽搐的兒(er) 童無法正常喝藥。因此,止驚藥大多是以灌腸的方式在患兒(er) 肛門處給藥。“先住院,觀察一晚上,如果沒事的話,基本就可以出院了。”驚心動魄的搶救後,張琴麵對患者,又恢複處變不驚的淡定。

  一段時間後,熱性驚厥的情況幾乎銷聲匿跡。少數兒(er) 童會(hui) 出現不同程度的肺炎、喉炎等症狀。張琴會(hui) 根據病情收治這些患病兒(er) 童。感染科的35張床位從(cong) 未空過。

  “家長非常焦慮,病人又多。問診時間長,家長們(men) 就容易焦躁不安。”張琴說。因此,有限的醫護人員盡可能壓縮休息時間,不間斷地進行問診。

  那時候,他們(men) 每天中午也隻有半個(ge) 小時的吃飯時間。在飯桌上,她已沒有力氣再開口說話,隻是大口大口吃飯,吃完盡快趕去診室。

  對於(yu) 每位病人,張琴都會(hui) 耐心科普醫學知識,並安撫他們(men) 的情緒。在張琴看來,醫生需要尊重科學,對於(yu) 患兒(er) 更需要溫情的嗬護。

  在這場“大”與(yu) “小”的博弈中,形勢漸漸開始逆轉。不斷有醫護人員加入張琴等人的團隊。“一天晚上,一下就來了20多名護士。”原本感染科隻有3個(ge) 診室,為(wei) 應對病患激增的情況,增加到5個(ge) 診室。最終,一支由10餘(yu) 位醫生、30多名護士組成的團隊成為(wei) 醫院抗擊“疫情風暴”的最前線人員。

  那段時間裏,“陽了的”醫生出現發燒症狀都會(hui) 感到羞愧。呼吸科醫生黃霞身材瘦小。感染後,她出現發燒症狀。請假時,她再三向張琴表達歉意,認為(wei) 自己“拖累接診的效率”。

  每當出現這些情況時,張琴總會(hui) 安慰同事:“放心吧,還有我們(men) 呢!”每當退燒後,他們(men) 總會(hui) 第一時間出現。醫生趙劭懂剛剛恢複,全身都沒有力氣,換班時,他就在休息室內(nei) 稍做休息。

  “一有情況,他第一時間就衝(chong) 出來。”提起這些故事,張琴的眼中閃爍著淚花。

  “我要趕快好起來”

  在感染科的住院部內(nei) ,8歲的江江(化名)因為(wei) 肺炎住院了。對他來說,住院生活最初意味著“從(cong) 早到晚輸液”。那個(ge) 時候,江江每天都要輸4瓶液體(ti) 。

  輸液、打針時,孩子都會(hui) 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而江江戰勝恐懼的勇氣來自每次打完針,孟慧總會(hui) 給他發一枚貼畫。貼畫有笑臉、卡通人物等多種形狀。

  “孩子的滿足感就是這麽(me) 簡單。”孟慧說。比起活潑好動的江江,小偉(wei) 顯然更害怕打針。此時,孟慧還會(hui) 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小獎狀,在獎狀上認真寫(xie) 下小偉(wei) 的名字,並授予他“戰勝病魔小勇士”稱號。

  江江說,他要通過努力鍛煉,將來成為(wei) 一名特種兵。小偉(wei) 說要把孟慧為(wei) 他頒發的獎狀整理起來,給同學朋友看看他的“光榮戰績”。

  病區內(nei) ,孟慧與(yu) 同事為(wei) 孩子們(men) 專(zhuan) 門留出一片“心願牆”。長長的牆上,留著幾十個(ge) 孩子的“小願望”。他們(men) 的願望都非常單純。“我希望早一點見到同學和老師”“我希望爸爸多陪陪我”……在心願牆上,還有孟慧與(yu) 全體(ti) 醫護人員的心願。

  他們(men) 這樣寫(xie) 道:“希望小朋友們(men) 早日康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實習(xi) 生 尤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