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強信心·勞動者之歌丨林業專家張錦梅:在青藏高原建設“綠色長城”

發布時間:2023-02-07 14:44:00來源: 新華網

  “抓緊時間整理記錄實驗數據、定時定點做好澆水工作、把苗木種子預備好……”立春時節,在青海省西寧市林業(ye) 科學研究所,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林科所所長張錦梅一邊查看苗木的生長情況,一邊向同事叮囑著開春後工作的注意事項,“青海的春天來得比內(nei) 地晚一些,但植樹造林要趕早”。

  在附近的大田內(nei) ,棵棵青楊、青海楊幼苗正茁壯成長。“等天氣暖和些,這批苗木將被移栽到高原地區用於(yu) 綠化建設。”紮根高原林業(ye) 一線30餘(yu) 年的張錦梅坦言,繁殖培育出青楊、青海楊等高原適生樹種,用於(yu) 青藏高原城鎮綠化,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作為(wei) 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青海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長期以來,受限於(yu) 本土植物品種、數量較少,青海用於(yu) 綠化的苗木品種多從(cong) 外地引進,在經過引種、栽培、馴化,驗證適應高原特殊氣候後,才能推廣種植。

  由於(yu) 缺乏有效規劃,引進樹種“多、亂(luan) 、雜”問題逐漸顯露。“有的高大茂盛、有的低矮枯槁,看上去亂(luan) 七八糟。”張錦梅將這種現象形象地稱為(wei) “四世同堂”。而更令她擔憂的是,青海一些地方曾引進北方地區大量種植的河北楊。但由於(yu) 青海土壤熱積溫不夠,導致河北楊剛種下去時成活率高、樹形優(you) 美,不到三年就大麵積生病死亡。

  在“三江之源”建設“綠色長城”,究竟應該從(cong) 何下手?張錦梅通過不斷實踐試著給出答案。

  相較於(yu) 一年一茬甚至多茬的農(nong) 業(ye) 育種,由於(yu) 樹木生長慢、育種時間長,林業(ye) 育種的育苗、試驗環節,一個(ge) 周期至少要3至5年,甚至更長。尤其是在青海,要求樹種能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夏天熱不死,冬天凍不死,春天旱不死。“有時林業(ye) 工作者辛苦一輩子,可能也選不出一個(ge) 良種。”

  作為(wei) 青藏高原的本土樹種,抗旱耐寒防沙的青海楊成了賦綠高原的首選,但因分布散落、牛羊啃食,處於(yu) 瀕危狀態。2008年夏天,得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lan) 縣巴隆鄉(xiang) 的楊樹溝還有一片天然青海楊,張錦梅和同事立即動身前往收集枝條。找到零星散布的青海楊後,張錦梅趕忙做標記、采種條、采花序,連夜將枝條帶回西寧。

  采集枝條是第一步,後續要經過3輪無性繁殖扡插,選出優(you) 勢種苗,再進行區域栽種對比,待成熟開花,才能選出良種。“一切順利至少要8年,開展花粉雜交的有性繁殖,至少還得再等5年。”張錦梅說。

  繁育良種期間,張錦梅始終與(yu) 惡劣自然環境“硬碰硬”——烈日灼曬、寒風凜冽,她每年野外作業(ye) 超過200天,不在山上種樹,就在苗圃育苗。

  經曆十餘(yu) 年的繁育和比對,張錦梅終於(yu) 選出“樹幹通直、生長量大”的青海楊良種,並探索出“大樹采穗、單采單繁、無芽扡插、當年初選、次年複選”的選育方式,將楊樹育種周期縮短了3至5年。

  隨後,張錦梅帶領團隊先後建立了楊樹良種繁育、城鎮綠化大苗培育和花灌木培育三大規模育苗示範基地。截至2022年底,基地育苗生產(chan) 總規模達到57.3公頃,培育各類花卉苗木品種30餘(yu) 種,年生產(chan) 各類花卉苗木50餘(yu) 萬(wan) 株、楊樹種條100餘(yu) 萬(wan) 根。

  眼下,這批在基地栽植培育的青海楊、青楊雄株良種已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西藏阿裏等地推廣種植,築起一道道防風固沙的“綠色長城”。

  近年來,張錦梅身邊不少年齡相仿的同事陸續退休轉崗。58歲的張錦梅依舊春種樹苗、夏做實驗、秋測數據、冬做規劃,時常帶著年輕人前往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海拔超過3500米的林場,選育適應三江源高海拔的樹種。“要把接力棒交給下一代人,為(wei) 三江源地區的城鎮綠化做出更多貢獻,讓‘綠色長城’在青藏高原綿延伸展。”張錦梅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