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記》:在現實與信仰之間
《紅軍(jun) 長征記》書(shu) 封
1936年,小說《亂(luan) 世佳人》在美國出版,奧運會(hui) 在德國柏林舉(ju) 辦。此年初夏,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從(cong) 北平出發到達中國西北的延安,隨後寫(xie) 下了其一生中最為(wei) 著名的紀實作品《西行漫記》。它還有一個(ge) 人們(men) 更為(wei) 熟悉的名字——《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shu) 一直被認為(wei) 是向全世界介紹紅軍(jun) 長征的第一本著作。而鮮為(wei) 人知的是,斯諾寫(xie) 這本書(shu) 的重要素材來源之一,就是毛澤東(dong) 同誌組織編寫(xie) 的長征回憶錄匯編——《紅軍(jun) 長征記》。
《紅軍(jun) 長征記》是毛澤東(dong) 同誌於(yu) 1936年組織編寫(xie) 的長征回憶錄匯編。那時,紅一方麵軍(jun) 長征剛結束不久,作者都是親(qin) 曆者,又大多是年輕人,對剛過去的事記憶猶新。而且他們(men) 在寫(xie) 作時,思想上沒有受到條條框框的限製,都是內(nei) 心真實的反映,因此真實性是《紅軍(jun) 長征記》最寶貴的特征。
由於(yu) 種種曆史原因,最早版本的《紅軍(jun) 長征記》未能完整地得到保存和流傳(chuan) 。上海交大曆史係劉統教授經過多年努力,對其重新做了整理與(yu) 注釋,這便是我們(men) 現在見到的這本《紅軍(jun) 長征記:原始記錄》(以下簡稱《紅軍(jun) 長征記》)。劉統教授此前曾長期在軍(jun) 事科學院從(cong) 事研究工作,是知名的黨(dang) 史、軍(jun) 史研究專(zhuan) 家。2006年曾整理出版了《親(qin) 曆長征:來自紅軍(jun) 長征者的原始記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03),2019年三聯書(shu) 店出版的《紅軍(jun) 長征記》可視為(wei) 2006年中央文獻版的升級版。此版增加了5篇謄清本文章,對其他文章也做了相關(guan) 修訂,進而更全麵也更接近曆史原貌,是目前為(wei) 止最全麵完整的長征原始記錄。
書(shu) 中許多細節值得回味和思考。比如,署名必武(董必武)的《出發前》一文結尾處寫(xie) 道:“我們(men) 向陝、甘前進,還是到川西後才決(jue) 定的。假使在出發前,就知道要走二萬(wan) 五千裏的程途,要經過十三個(ge) 月的時間,要通過無人跡無糧食的地區,如此等類,當時不知將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樣的堅決(jue) 想隨軍(jun) 出發呢?這都不能懸揣。但在長途中遇到一切天然的人為(wei) 的困難,不曾令我絲(si) 毫沮喪(sang) 過,同著大家一齊克服過了。到瓦窯堡後,東(dong) 征時還是躍躍欲試。這樣看起來,即在出發前知道路很遠,時間很久,險阻艱難很多的話,也未必能變更我隨軍(jun) 的意念吧!”此中可見當時紅軍(jun) 撤離蘇區被迫西行時,是沒有明確方向的,這一點,或更符合邏輯。又如,劉亞(ya) 樓《渡烏(wu) 江》文中的機智勇敢,其細膩真實狀,非親(qin) 曆者自不可寫(xie) 就,其真實性毋庸置疑。我一直固執地認為(wei) ,隻有真實的東(dong) 西才能打動人(或者說最打動人),書(shu) 中的記敘也因細膩真實而頗具可讀性,這也是這本記錄匯編型紀實文學的一大特點。
《紅軍(jun) 長征記》有著多方麵的珍貴史料價(jia) 值。曆時兩(liang) 年、跨越十餘(yu) 個(ge) 省的長征,其間所經山川河流、草木人文種種,自不勝數,《紅軍(jun) 長征記》中豐(feng) 富的細節描寫(xie) ,自然少不了記載沿途所曆地理地貌、氣候氣象、曆史風土、生活交通種種,這些自然就成為(wei) 全方位研究長征曆史絕佳的第一手資料,也為(wei) 其他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多視野的參考和發掘的可能,書(shu) 中所涉及彝族和藏族區域的記載亦較為(wei) 豐(feng) 富,可以為(wei) 我國少數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參照。
《紅軍(jun) 長征記》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其中每一篇回憶都體(ti) 現出紅軍(jun) 的革命英雄主義(yi) 氣概和與(yu) 艱苦的自然環境作鬥爭(zheng) 的豪邁精神。舒同的《蘆花運糧》描述紅一軍(jun) 團2師直屬隊克服種種困難,運送糧食救濟凍餓交加、危在旦夕的6團指戰員。當他們(men) 及時將糧食運到時,6團的同誌們(men) 激動萬(wan) 分。周士第的《吃冰琪林》講述紅軍(jun) 幹部們(men) 在海拔5000米的打鼓雪山頂上,用冰雪加糖精自製“冰琪林”,談笑作樂(le) ,表現紅軍(jun) 不畏艱難的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莫休的《鬆潘的西北》記述紅軍(jun) 過草地時,大家相繼絕糧。羅榮桓、賈拓夫把自己最後的麥粉貢獻出來,煮麵湯讓大家分享。而莫休寧肯在泥濘的草地中步行,也要在馬背上馱一捆柴,宿營時依靠點燃的小火堆,與(yu) 大家一起度過那潮濕寒冷的黑夜。這些回憶錄中沒有什麽(me) 豪言壯語,一切都顯得那麽(me) 自然,那麽(me) 平常,在苦難中顯示出靈魂的純潔和升華。
長征的親(qin) 曆者們(men) ,當時都是一群和我們(men) 一樣的年輕人,就是這群年輕人的偉(wei) 大壯舉(ju) ,才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麵,才有了日後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勝利,才有了新中國的建立……才有了超越時代和地域限製而趨於(yu) 永恒的長征精神,留給我們(men) 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紅軍(jun) 長征記》則從(cong) 真實性角度給了長征一個(ge) 更加具象和樸素的注解,而讀罷掩卷卻更覺長征之偉(wei) 大、精神之永恒。
(作者係全國青聯委員、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副總經理)
陳義(yi) 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