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揚民族文化燦爛詩篇(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雲(yun) 南是中國擁有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26個(ge) 。除漢族外,彝族人口最多,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普米、德昂、怒、基諾和獨龍15個(ge) 民族是雲(yun) 南特有民族。
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矗立於(yu) 風光秀美的昆明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內(nei) ,建築群呈庭院回廊風格,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民族類博物館。
自1995年建成開館以來,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以保護、弘揚民族文化為(wei) 己任。館內(nei) 珍藏民族文物近5萬(wan) 件(套),基本陳列有“民族服飾與(yu) 製作工藝”“民族文字古籍”“民族樂(le) 器”“民族民間陶藝”“民族民間麵具”“民間瓦當”“民族工藝美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中國特色解決(jue) 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雲(yun) 南實踐”。
禮樂(le) 經典傳(chuan) 文化
色彩絢麗(li) 的苗族女盛裝、以野豬牙裝飾的獨龍族王帽、彝族祭司主持宗教儀(yi) 式時穿著的“畢摩”服……走進“民族服飾與(yu) 製作工藝”展廳,不同材質、不同款式、不同工藝的民族服飾令人大開眼界。
西雙版納傣族、哈尼族的樹皮衣頗具特色。這套服裝包括翻簷圓帽、圓領對襟衣、中腿褲。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館長何楊波介紹,樹皮衣是用箭毒木的樹皮製成,具有透氣性好、韌性強的特點,使用時間越長就越柔軟。箭毒木學名叫“見血封喉”,它的汁液有一定的毒性,可以塗抹在箭頭上捕殺動物。
景頗族婦女的節日盛裝又稱“銀泡衣”。相傳(chuan) 遠古有一個(ge) 景頗女孩是龍王的女兒(er) ,她善良美麗(li) ,熱心助人。她死後,人們(men) 為(wei) 了紀念她,便在衣服上釘滿銀泡,象征龍鱗。每當景頗族歡度傳(chuan) 統節日“目瑙縱歌”時,婦女們(men) 都會(hui) 穿上這樣的華麗(li) 服飾,參加盛大的萬(wan) 人舞蹈,抖動身上的銀泡發出有節奏的清脆響聲,場麵蔚為(wei) 壯觀。
在“民族文字古籍”展廳,古籍文獻、碑銘拓片、金石印章等訴說著各民族的悠久曆史。納西族東(dong) 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被稱為(wei) 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東(dong) 巴經是用東(dong) 巴文記錄的經書(shu) ,內(nei) 容涉及曆史、政治、天文、地理等方麵,蘊藏著豐(feng) 厚的文化內(nei) 涵。
傣族貝葉經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樹葉上刻寫(xie) 而成,內(nei) 容除佛教經典外,還有一些傳(chuan) 說、故事、詩歌、曆史記載等。貝葉經過水煮等特殊工藝處理,可以防蟲、防水、防變形,保存幾百上千年。
東(dong) 晉爨寶子碑和南朝爨龍顏碑的拓片講述了古代雲(yun) 南大族爨氏的故事。爨氏為(wei) 東(dong) 漢末至唐初“南中”(包括今雲(yun) 南全省、貴州西部、四川南部)大姓之一,是滇東(dong) 和滇池地區的世襲統治者。爨寶子碑全稱為(wei) “晉故振威將軍(jun) 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碑”,也被稱為(wei) “小爨碑”。建寧(今曲靖)是當時南中的政治、經濟中心,爨寶子為(wei) 建寧太守,他在任時社會(hui) 較為(wei) 安定,人民安居樂(le) 業(ye) 。爨寶子去世後,其屬官為(wei) 他刻石立碑,記述了他的生平事跡。
爨龍顏碑是南朝劉宋寧州刺史爨龍顏的墓碑,又被稱為(wei) “大爨碑”,現存於(yu) 曲靖市陸良縣貞元小學。碑文內(nei) 容為(wei) 爨氏淵源和爨龍顏生平事跡,對於(yu) 研究爨氏曆史及其政權的組織機構、禮樂(le) 製度和民族關(guan) 係等具有重要價(jia) 值。
傣族葫蘆絲(si) 、傈僳族“吉吱”、哈尼族馬腿琴、瑤族百楔扁鼓……類型多樣的民族樂(le) 器承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研究部趙菲介紹,白族龍頭三弦不僅(jin) 是樂(le) 器,還是精美的工藝品,琴首雕有栩栩如生的龍頭,並飾有彩珠,極具觀賞價(jia) 值。龍頭三弦高音清脆、中音圓潤、低音深沉,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巧手精藝奪天工
從(cong) 絢麗(li) 的繪畫、剪紙到形態各異的麵具,從(cong) 質樸典雅的陶器到光彩奪目的金屬器,豐(feng) 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品凝聚著各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民族民間陶藝”展廳展示了藏族黑陶、傣族紅陶、華寧釉陶、建水紫陶等代表性陶器和民間陶塑鎮宅瑞獸(shou) 。
雲(yun) 南藏族黑陶主要流傳(chuan) 於(yu)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市尼西鄉(xiang) 湯堆村,這個(ge) 村子出產(chan) 的黑陶器遠近聞名。在迪慶州德欽縣距今約3000年的石棺墓中出土了黑陶雙耳罐,其造型與(yu) 今天湯堆村的單耳茶罐相似。湯堆村陶器顏色黝黑,在不同光線下呈現紫、靛、銀等色澤。器形多為(wei) 鼓腹小口,注重器表裝飾,有的堆塑麒麟等形象,有的雕刻花紋圖案,有的鑲嵌白瓷片,黑白對比醒目別致。2008年,迪慶藏族黑陶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建水紫陶產(chan) 生於(yu) 清代,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建水紫陶製作精細,以泥胎細膩和無釉磨光為(wei) 特點,用繪畫、鏤刻、彩泥鑲填等進行裝飾,古樸雅致,享有“文人陶”“雅陶”之美譽。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收藏了一大批陶藝大師的作品,如雲(yun) 南省高級工藝美術師肖春魁創作的“古韻流芳”陶壺,其造型源於(yu) 商周青銅器,壺鈕以古代怪獸(shou) 裝飾,壺把為(wei) 蛇形,圓形壺身,三足底,端莊大氣。
瓦貓是雲(yun) 南彝、白、哈尼、漢等民族常用的建築裝飾物,安放在房屋門頭瓦脊或屋頂正脊、飛簷,有鎮宅、避邪、祈福之功用。瓦貓多凶猛威嚴(yan) ,雙目圓睜、雙耳直立、闊口尖牙、四肢粗壯、尾巴上翹。不同地區的瓦貓形象大有區別,但其造型都極盡誇張之能事,以增強其神力。鶴慶白族瓦貓整個(ge) 麵部幾乎就剩一張大嘴,可以吞掉所有不吉之物;玉溪、劍川的瓦貓頭上長角,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法力。
“民族工藝美術”展包括民間繪畫、剪刻工藝、雕塑工藝、金屬工藝4個(ge) 單元。雲(yun) 南素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美譽,各民族創造的錫器、銀器、銅器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雲(yun) 南斑銅有生斑和熟斑兩(liang) 種。生斑銅采用含銅量90%以上的自然銅為(wei) 原材料,經過鍛打、燒斑、打磨、顯斑等多道工序製成。它“妙在有斑,貴在渾厚”,褐紅色的表麵呈現出流光溢彩、變化微妙的自然晶斑。熟斑是在熔化的純銅中加入適當比例的其他金屬,在混而不合的狀態下,經過澆鑄成型、磨光、著色顯斑等工藝製成。熟斑斑紋略呈放射狀,大小分布有致,造型較生斑更為(wei) 豐(feng) 富、細膩。展廳裏展示了生斑香盒、生斑花瓶、熟斑孔雀、熟斑牛鼎等,精美絕倫(lun) ,令人讚歎。
烏(wu) 銅走銀始創於(yu) 清雍正年間,據傳(chuan) 為(wei) 石屏縣嶽家灣村嶽飛後裔嶽永兄弟所創,曾與(yu) 北京景泰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它以銅為(wei) 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時間久了底銅變為(wei) 烏(wu) 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由於(yu) 一般以嵌銀為(wei) 主,故稱烏(wu) 銅走銀。展廳中的烏(wu) 銅走銀萬(wan) 德吉祥香爐、鴛鴦壺、靴形水煙袋等,古色古香,精巧別致。
民族團結譜新曲
雲(yun) 南是祖國多民族大家庭團結友愛、和諧共處的縮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中國特色解決(jue) 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雲(yun) 南實踐”展廳全麵生動地展示了雲(yun) 南民族工作成果,勾勒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畫卷。
展廳內(nei) 複製了位於(yu) 普洱縣城西北側(ce) 普洱民族團結園內(nei) 的“民族團結誓詞碑”。碑文記載了1951年普洱專(zhuan) 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hui) 議剽牛喝咒水、團結一心跟著共產(chan) 黨(dang) 走的誓詞,並有26個(ge) 民族的部分頭人代表及黨(dang) 政軍(jun) 代表48人用傣文、拉祜文、漢文書(shu) 寫(xie) 的簽名。此碑陽刻碑名,陰刻楷書(shu) 碑文:“我們(men) 廿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yu) 此舉(ju) 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cong) 此我們(men) 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誓為(wei) 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
一枚見證雲(yun) 南革命曆史的木製印章吸引了筆者注意,其上刻漢字篆書(shu) “華永寧邊區夷務指揮”。1949年8月下旬,中共滇西北人民自衛軍(jun) 第三支隊(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滇桂黔邊縱隊第七支隊的前身,以下簡稱三支隊)在麗(li) 江縣城召開會(hui) 議,決(jue) 定成立滇西北人民自衛軍(jun) 華永寧邊區彝務指揮部,並立即著手縫製軍(jun) 旗、雕刻印章,將刻有“華永寧邊區夷務指揮”的印章和軍(jun) 旗授予黑彝貴族首領餘(yu) 海清,以組織涼山彝族遊擊武裝配合作戰。成立大會(hui) 上,依照涼山彝族的風俗,三支隊和彝務指揮部全體(ti) 官兵燃起篝火,舉(ju) 行莊重的剽牛和鑽牛皮儀(yi) 式,以示團結一心、永不反悔。
展廳裏采用AR、VR等科技手段實景展示“美麗(li) 雲(yun) 南”,並打造了多種互動設備。觀眾(zhong) 可以通過立體(ti) 成像設備拍照留念,照片呈現在一個(ge) 形似大石榴的球體(ti) 表麵,組成中國地圖的形狀,生動展現“各民族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在“續寫(xie) 誓詞碑”簽名體(ti) 驗中,用手指在電子屏上寫(xie) 下自己的名字,簽名就出現在“民族團結誓詞碑”中,並能導出照片,讓人感受多年前各民族代表歃血為(wei) 盟的激動心情。
(作者為(wei) 雲(yun) 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劉 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