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試點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讓公眾與自然生態“零距離”

發布時間:2023-02-08 16:12: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王鍾的

  近日,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印發通知,決(jue) 定開展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工作,在公園草坪、林下空間以及空閑地等區域劃定開放共享區域,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搭建帳篷、運動健身、休閑遊憩等親(qin) 近自然的戶外活動需求。

  加大城市公園綠地的開放性,是讓市民享有綠色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不過,具體(ti) 到何為(wei) “共享”,還需要更加細致的界定與(yu) 解釋。住建部的通知,明確公園綠地共享可用於(yu) 滿足搭建帳篷、運動健身、休閑遊憩等需求,為(wei) 城市綠色空間進一步做好開放共享提供了明確指引。

  疫情期間,人們(men) 暫時無法出行,室內(nei) 健身場地也不開放的時候,公園綠地一度成為(wei) 市民活動與(yu) 休憩的樂(le) 園。從(cong) 戶外野餐到飛盤運動,年輕人之間流行的種種時尚,無不依托公園綠地開展。在過去三年裏,人們(men) 更加意識到身邊擁有一塊公共綠地的可貴,也因此催發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更深刻思考。

  過去,在一些生硬的管理措施下,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的空間較為(wei) 逼仄,更加趨向於(yu) “關(guan) ”而不是“開”。比如,雖然有大片綠地,卻時常用“禁止踩踏”的告示,將遊客一拒了之。長此以往,甚至給人留下一種錯誤印象:隻要走進草坪就是不文明的,自然生態“可遠觀不可褻(xie) 玩”。

  其實,公園綠地並非如此“弱不禁風”,市民對綠色空間的享用完全可以達到更高水平。隻要不是頻繁而刻意的集中踩踏,很多草坪完全可以承受遊客正常活動,就算造成部分損傷(shang) ,及時補充新草皮就行。有的公園拒絕遊客走進草坪,與(yu) 其說是為(wei) 了保護生態,不如說是出於(yu) 控製管理成本的考慮。隻保護不利用的傳(chuan) 統觀念,限製了人們(men) 對生態建設意義(yi) 的理解。

  劃定開放共享區域,允許市民遊客走進綠地、利用綠地,是公園管理服務理念的重要提升。在這種新的分享思維下,市民不再是城市綠色景觀的“觀者”,而是與(yu) 綠色生態融為(wei) 一體(ti) 的參與(yu) 者、建設者。通過開放共享,人們(men) 得以更直觀地感受生態文明之於(yu) 個(ge) 體(ti) 生活乃至社會(hui) 文明的意義(yi) ,從(cong) 內(nei) 心感受綠意、擁抱綠意。

  換一個(ge) 角度思考,城市公園綠地本來就是人工幹預的產(chan) 物。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貫徹,近年來一些城市興(xing) 起建設的公園綠地,有的本來是荒地,有的甚至是建築廢墟,它們(men) 並非自然形成的原始植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平衡管理成本、綠地承載力的前提下,更精細地做好規劃設計,讓公眾(zhong) 更充分享有綠色空間,才不違背城市規劃綠地的初衷。

  “有放有收”,城市綠地才能實現可持續利用。通知提出的具體(ti) 要求包括:南方地區要按照應試盡試原則,積極開展試點工作;要根據植物生長周期和特性,可推廣地塊輪換養(yang) 護管理等製度,避免植被被過度踩踏影響正常生長。這些細節考慮,既考慮了綠地植被的地區差異性,也兼顧了開放與(yu) 保護,能有效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luan) ”。

  通知還提出,開放共享區域應處於(yu) 地形相對平整,服務設施、應急保障相對完善和便捷的區域,避開存在自然災害風險以及生態脆弱區域,避開易幹擾野生動物繁衍和活動區域。這些要求,綜合考慮了遊客安全與(yu) 生態安全,各地在執行時也要本著因地製宜的原則,在試點過程中優(you) 先選擇適合開放的成熟區域。

  在開放共享的公園綠地裏,孩子們(men) 自由自在地嬉戲奔跑,年輕人開展露營、集體(ti) 運動等符合綠色生態理念的戶外活動,將成為(wei) 城市裏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由此,生態效益不斷發揮,環保理念也能持續貫徹,人的主觀能動性與(yu) 自然規律同頻共振,將對生態文明建設產(chan) 生巨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王鍾的)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