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到底是在改什麽?
職工醫保“個(ge) 人賬戶改革”涉及3億(yi) 多職工醫保參保人、上萬(wan) 億(yi) 醫保資金,是“醫保史上最大改革”。
近期,職工醫保“個(ge) 人賬戶改革”話題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ti) 平台,引發了社會(hui) 各界的普遍關(guan) 注和熱烈討論。這其中不乏有一些反麵聲音,由此對改革方向的正確性產(chan) 生了質疑。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ge) 很讓人意外的現象。因為(wei) 任何一項改革都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更不用說這是一場涉及3億(yi) 多職工醫保參保人、上萬(wan) 億(yi) 醫保資金的“醫保史上最大改革”,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我們(men) 每個(ge) 人作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個(ge) 體(ti) ,在評判一件事之前,應該先搞清楚它“是什麽(me) ”,然後再去思考“對不對”。
“個(ge) 人賬戶改革”,到底是在改什麽(me) ?
時間回溯到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guan) 於(yu) 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全國範圍內(nei) 部署門診共濟保障製度改革。
文件中的“共濟”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ge) 陌生的字眼,但它確實這次改革的核心。所謂“共濟”,意思是把大家的錢放在一起,給發生風險事件(疾病)的人用,共同抵禦疾病風險。而本次改革的“共濟”有兩(liang) 個(ge) 層麵:一個(ge) 是“大共濟”,就是發揮統籌基金在全體(ti) 職工參保人群中的共濟作用,通過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製,進一步提高參保職工的門診保障水平,讓其門診醫療費用能夠獲得更多報銷;一個(ge) 是“小共濟”,就是讓原本隻能讓職工一個(ge) 人使用的“個(ge) 人賬戶”,在其家庭範圍內(nei) 實施共濟保障,讓參保職工的個(ge) 人賬戶可以由配偶、子女、父母共同使用,讓這部分資金被更好地使用起來。
“小共濟”的實現其實並不難,目前多數地區的現行醫保製度和係統稍加改造即可實現。真正“難啃的骨頭”是“大共濟”。經過多方論證、謹慎考量後,最終呈現給全社會(hui) 的,就是2021年4月出台的《意見》,明確“單位醫保繳費的30%不再計入在職職工個(ge) 人賬戶,全部被計入醫保統籌基金。”而這也是導致個(ge) 人賬戶現金“縮水”,並引發部分人群不安的主要因素。
那麽(me) ,這場改革真的讓參保人吃虧(kui) 了嗎?在下結論之前,讓我們(men) 再來了解這次改革的另外一個(ge) 關(guan) 鍵詞:權益置換。
通俗一點來解釋,“權益置換”的意思就是:改革後,因為(wei) 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不再計入在職職工的個(ge) 人賬戶,所以醫保個(ge) 人賬戶的規模將縮小,統籌基金規模將增加,而這部分增加的資金就會(hui) 用來實現我們(men) 前麵所說的“大共濟”,也就是全麵提高職工醫保的門診待遇。
《意見》提出,建立完善職工醫保普通門診費用統籌保障機製,在做好高血壓、糖尿病等群眾(zhong) 負擔較重的門診慢性病、特殊疾病醫療保障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將多發病、常見病的普通門診費用納入統籌基金支付範圍。普通門診統籌覆蓋職工醫保全體(ti) 參保人員,政策範圍內(nei) 支付比例從(cong) 50%起步。
總結來說,這場改革就是在保障不增加企業(ye) 與(yu) 個(ge) 人繳費負擔的前提下,通過重新劃分醫保基金的使用方式,最終達到提高參保人醫保待遇的目的,更好地發揮醫保基金的最大效能。
“個(ge) 人賬戶改革”這麽(me) 難,為(wei) 什麽(me) 還是要堅持改?
這場改革幾乎可以說是最具有必要性的醫保改革。醫保基金可持續發展需要,深化醫藥衛生體(ti) 製改革需要,3億(yi) 多職工醫保參保人,最為(wei) 需要。
雖然個(ge) 人賬戶在我國過去二十多年的醫保製度裏一直存在,也為(wei) 參保人的醫療保障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世易時移,隨著我國社會(hui) 的不斷發展以及醫保製度體(ti) 係的不斷完善,原有的個(ge) 人賬戶管理製度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個(ge) 人賬戶資金使用範圍偏窄,使用效率不高,導致這部分資金沒辦法被好好利用;個(ge) 人賬戶資金有限,隨著當下慢性病患病人群不斷增多,對於(yu) 門診看病就醫的保障愈發顯得“捉襟見肘”……
數據可以更直觀的反應問題。據國家醫保局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職工醫保基金累計結存2.9萬(wan) 億(yi) 元,其中個(ge) 人賬戶累計結存達1.2萬(wan) 億(yi) 元,占比超過四成。一方麵是大量的資金結餘(yu) ,未發揮其作用;另一方麵是大部分地區普通門診保障能力不足。因此,亟需通過改革讓這部分資金發揮更大效能,提高參保人的門診保障能力。
個(ge) 人賬戶裏變少的錢,最後都去了哪裏?
改革之前,大部分地方職工醫保的普通門診費用醫保統籌基金是不能報銷的,通過個(ge) 人賬戶的方式,用於(yu) 參保人門診就醫的費用。為(wei) 了盡可能多的提高就醫待遇,各地個(ge) 人賬戶劃入資金就相對較高。
本次門診共濟改革,國家統一了個(ge) 人賬戶計入辦法,在職職工個(ge) 人賬戶由個(ge) 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計入,計入標準原則上控製在本人參保繳費基數的2%,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統籌基金;退休人員個(ge) 人賬戶原則上由統籌基金按定額劃入,劃入額度逐步調整到統籌地區根據本意見實施改革當年基本養(yang) 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以當地平均養(yang) 老金5000元計算,劃入資金即100元。
那減少劃撥到個(ge) 人賬戶裏的資金去了哪裏?當然“肥水不流外人田”,它們(men) 是去了統籌基金池,使大共濟的基金池進一步擴大。而這部分錢也不會(hui) 白白過去,改革文件中已經明確要求地方增加的統籌基金主要用於(yu) 門診共濟保障,提高參保人員門診待遇。
舉(ju) 個(ge) 例子會(hui) 讓大家更直觀的明白這其中的邏輯:以廣州的全麻胃腸鏡治療為(wei) 例,總費用是1100元左右,在新政實施之前,隻能對其中的藥品費用進行報銷,報銷金額約200元,個(ge) 人需要負擔900元左右;新政實施之後,全部項目均納入報銷範圍,以退休職工報銷比例計算,可醫保報銷770多元,個(ge) 人僅(jin) 需負擔330元左右,個(ge) 人負擔減少了6成多,負擔比例大幅下降。
其實,隨著本次門診共濟改革的落地實施,參保人會(hui) 在今後的看病就醫中逐漸感受到:報銷範圍擴大了,門診報銷比例提高了,可選擇的定點醫院增加了,門診看病就醫花錢更少了……當然,這些變化隻有參保人因病就醫時才能體(ti) 會(hui) 到,與(yu) 眼前明顯的個(ge) 人賬戶資金減少來說,確實有一定滯後性,可能會(hui) 給大家帶來一些“吃虧(kui) ”的錯覺。
但我們(men) 要相信,醫保作為(wei) 一項重大民生保障製度,其改革不管以何種方式,都是為(wei) 了更好地為(wei) 參保人提供保障。而且,改革尚在進行中,現在去下是非論斷其實在為(wei) 時過早,對於(yu) 現在此起彼伏的各方聲音,何不靜觀其變,“讓子彈飛一會(hui) ”,待一切塵埃落定,相信每個(ge) 人心中都會(hui) 有了對這場改革的最終評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