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博實驗室,探秘紙質文獻如何“凍齡”?
近日,科技部正式下發2022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科技與(yu) 現代服務業(ye) ”重點專(zhuan) 項立項通知,由南京博物院牽頭申報的“館藏中華古籍與(yu) 近現代紙質文獻規模化脫酸裝備試製及實證”項目獲批立項。這是南京博物院在“十四五”期間獲批的首個(ge)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近日,揚子晚報記者走進南博實驗室一探究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紙質文獻為(wei) 何要“脫酸”
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南京博物院),就坐落於(yu) 南京博物院文保樓。
“館藏中華古籍與(yu) 近現代紙質文獻規模化脫酸裝備試製及實證”聽起來抽象,其實就是我國館藏紙質文獻普遍麵臨(lin) 酸化問題,然而現有脫酸技術僅(jin) 能滿足小批量的處理需求,遠未能實現規模化脫酸保護。
紙張為(wei) 什麽(me) 要脫酸?據項目負責人、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張金萍介紹說,我國紙質文獻收藏量非常大,種類也很豐(feng) 富,文獻價(jia) 值很高,但是都不同程度存在著酸化現象,酸化已經成為(wei) 導致紙質文獻損壞的最大殺手。
體(ti) 檢開藥方,還要複檢
讓我們(men) 走進實驗室,看一看究竟如何“脫酸”?據副研究員張玉芝介紹, “首先要對文獻進行體(ti) 檢,測試其pH值,了解酸化程度。”
在紙質文物分析室,技術人員們(men) 正在通過耐折度、抗張強度、撕裂度等一係列實驗,係統了解紙張的機械強度如何;同時還有一個(ge) 重要的指標——動態接觸角,通過接觸角的測定可以了解造紙工藝中的施膠輕重,這會(hui) 直接影響到脫酸液進入紙張纖維內(nei) 部的速率。
普通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幾百倍,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可以達到一兩(liang) 千倍,甚至5000倍,可以清晰看到紙張纖維的排列、纖維間空隙、纖維老化斷裂情況等,與(yu) 能譜分析儀(yi) (EDS)聯用,更是可以知道紙張內(nei) 填料的種類和相對含量。
如何對症治療?工程師蔣弼說,根據紙張特性,把圖書(shu) 放在浸泡池裏,采用特殊工藝讓脫酸液進入紙張內(nei) 部。再放恒溫恒濕實驗室裏,待狀態穩定後,會(hui) 進行一係列複檢,來驗證脫酸結果。實驗室裏,技術人員正在通過紫外、濕熱、幹熱等一係列操作,使紙樣快速達到10年、20年,甚至100年以後的老化狀態,通過模擬加速老化實驗和自然狀態下的長期掛樣實驗,對紙張的性能參數進行對比,檢驗脫酸效果。
據悉,南京博物院是國內(nei) 最早致力於(yu) 紙張脫酸的單位之一,獲得了多項自主研發的專(zhuan) 利,紮實全麵的前期研究工作為(wei) 申報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奠定了基礎。張金萍表示,“我們(men) 將立足於(yu) 中國紙質文獻的特點,早日解決(jue) 中國紙質文獻酸化問題。”
揚子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