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上北望中原,嶽飛寫下另一首《滿江紅》
電影《滿江紅》熱映,再次激起人們(men) 對南宋名將嶽飛的熱切討論,激發對“精忠報國”英雄精神的無限崇敬。然而,鮮為(wei) 人知的是,在被稱為(wei) “英雄城市”的武漢,嶽飛曾寫(xie) 下另一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其所表達的報國之誌和英雄情懷,可謂與(yu) 《滿江紅·寫(xie) 懷》(即“怒發衝(chong) 冠”詞)一脈相承,一氣貫之。
“一鞭直渡清河洛”
屯兵七年,四次北伐,駐防武昌是嶽飛人生的高光時刻
初春,江城武漢,一場春雨過後,橫亙(gen) 武昌城區的蛇山愈發蒼翠。逶迤的山脊之上,黃鶴樓公園東(dong) 區一隅,一座高達8米的青銅雕像巍然屹立。身材雄壯的將軍(jun) 依馬而立,左手持卷、右手勒韁,神情憂憤。
這是南宋名將嶽飛的雕像。
居於(yu) 景區一隅,與(yu) 稀疏的遊人相應的是,很少有人知道,家喻戶曉的嶽飛與(yu) 武漢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實際上,生在湯陰,葬在臨(lin) 安,被追封為(wei) “宋嶽鄂王”的嶽飛曾在武漢長期駐軍(jun) ,並在武漢及其周圍湖北江漢流域地區度過了他一生中抗金戰功最卓著、成就最輝煌、英名最震撼的7年。
據《宋史》記載,宋高宗紹興(xing) 三年(1133年)秋,偽(wei) 齊劉豫政權在金的指使下,派叛將李成進犯襄陽、唐、鄧、隨、郢諸州及信陽軍(jun) 。翌年,嶽飛提出進討李成、收複六郡的主張,並指出襄陽六郡乃是收複中原的基本,得到朝廷認可。
當年四月,嶽飛奉命率軍(jun) 由江州(今九江)向鄂州(今武昌)挺進,繼而一路向北,開始第一次北伐。經過約三個(ge) 月的浴血奮戰,至七月,成功收複襄陽等六郡。憑襄鄧大捷之功,年僅(jin) 32歲的嶽飛授清遠軍(jun) 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製置使,屯兵武昌。
武昌控長江、扼漢水,位於(yu) 兩(liang) 江交匯之處,曆來為(wei) 兵家必爭(zheng) 之地。其建城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孫權在此築夏口城,後來名揚天下的黃鶴樓,就是夏口的軍(jun) 事瞭望台。
唐宋以後,當年的軍(jun) 事哨所已成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無數遷客騷人登樓望江,極目遠眺,麵對滾滾江水、浩渺煙波、曆曆蒼木、萋萋綠洲,或感歎時空無涯、天地悠悠,或悵惘白雲(yun) 黃鶴、神思馳騁,留下了“孤帆遠影碧空盡”“煙波江上使人愁”等無數境闊意豐(feng) 的詩篇。
嶽飛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jun) ,也是一位豪情滿懷的詩人。第一次北伐的成功,更加激發他收複中原故土的雄心壯誌,也激蕩起他對故國山河遭人蹂躪的沉鬱悲憤之情。一日,登上黃鶴樓,憑欄北望,低雲(yun) 顰蹙,江河嗚咽,嶽飛深感切膚之痛、錐心之傷(shang) ,有感而發,寫(xie) 下了這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wan) 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第一次北伐成功,嶽飛認為(wei) 收複中原時機已到,於(yu) 是上書(shu) 朝廷,奏請“以精兵二十萬(wan) ,直搗中原,恢複故疆”。《唐宋詞鑒賞辭典》中喻朝剛認為(wei) ,本篇可能為(wei) 作者此時登黃鶴樓的抒懷之作。
曆史學家考證,自1134年至1141年,位列南宋“中興(xing) 四將”之首的嶽飛在武昌駐屯水步騎三軍(jun) 前後長達7年,並將帥府設在今黃鶴樓下的武昌司門口。
正是以此為(wei) 根據地,力圖收複河山失地的嶽飛又發動了功勳卓著的幾次北伐戰爭(zheng) 。紹興(xing) 六年(1136年)七月和八月間,嶽家軍(jun) 第二次北伐,成功收複商、虢等州。同年十一月間,嶽飛再次北伐,穩固了對商州等地的控製。
紹興(xing) 十年六月、閏六月和七月期間,第四次北伐,嶽家軍(jun) 成功打到舊都開封附近,進軍(jun) 朱仙鎮。就在收複舊都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宋高宗連發12道金牌令,召嶽飛班師回朝。第四次北伐功虧(kui) 一簣,嶽飛悲憤長歎:“十年之力,廢於(yu) 一旦!”
“被召回後,收複的河南失地再次淪陷,但嶽飛還是基本實現了‘一鞭直渡清河洛’戰略構想。”武漢市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王光豔說。
“四次北伐,屢建奇功。”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張全明說,在此期間,武漢成為(wei) 嶽家軍(jun) 誓師北伐的大本營、精忠報國的大後方。嶽飛在這裏設立帥府、建造軍(jun) 營、訓練部隊、組織北伐,最終實現了輝煌的戰績。“駐軍(jun) 武漢的這7年,是嶽飛短暫的39年人生中建功立業(ye) 登峰造極的7年,也是嶽飛一生中抗金戰功最卓著、成就最輝煌、英名最震撼的7年。”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武漢見證了嶽飛壯誌未酬的憤懣,也見證了英雄精神的煉成
作為(wei) 民族英雄,嶽飛抗金的故事家喻戶曉;作為(wei) 民間傳(chuan) 說,嶽母刺字“精忠報國”的典故婦孺皆知;作為(wei) 詩人,嶽飛的“怒發衝(chong) 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耳熟能詳。“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樣氣壯山河的豪邁詩句,恰如一篇慷慨激昂的戰鬥誓言、行前動員令。
一般認為(wei) ,《滿江紅·寫(xie) 懷》大約作於(yu) 紹興(xing) 初年。其時廣大軍(jun) 民奮起自衛反擊,金兵連連受挫,驅逐敵寇有望,嶽飛等有識之士對還我河山充滿信心,豪情滿懷。
嶽飛屯兵武昌,打造了一支嶽家鐵軍(jun) 。王光豔說,在武昌,嶽飛設立步兵、騎兵、水軍(jun) 等各兵種的專(zhuan) 門訓練場,進行軍(jun) 事訓練,至今武漢保留嶽飛訓練軍(jun) 隊、生活起居以及後人紀念嶽飛的遺址遺跡數十處,展現當年嶽飛在這裏厲兵秣馬、重振河山的壯麗(li) 圖景。
據說今天武昌嶽家嘴就是當年嶽飛在沙湖操練水軍(jun) 之處。在這裏,嶽飛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水上部隊。史載“鄂渚水軍(jun) 之盛,遂為(wei) 沿江之冠”。
今天,在距武漢市區不到百公裏的黃石鐵山,有一座百年老礦大冶鐵礦,是張之洞掀起洋務運動、創辦漢冶萍公司之時所建。當地學者研究認為(wei) ,大冶鐵礦的開采其實可以追溯至嶽飛屯兵之時。嶽飛命士卒在大冶一帶劈山開礦,置爐冶鑄,經反複鍛造,製成“大冶之劍”,武裝將士,銳不可當。
《宋史》記載,嶽飛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他有一條治軍(jun) 鐵律,即“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在嚴(yan) 明的治軍(jun) 方略之下,嶽家軍(jun) 堅不可摧,以至金兵中流傳(chuan) 一句話:“撼山易,撼嶽家軍(jun) 難。”
然而,精銳的“大冶之劍”和嶽家軍(jun) ,終未能實現嶽飛還我河山的壯誌。“外與(yu) 強敵廝殺,內(nei) 與(yu) 奸臣角力,心力交瘁,十年之力,最終廢於(yu) 一旦。”王光豔說,武漢的7年,見證了嶽飛壯誌未酬的憤懣。
除了《滿江紅·寫(xie) 懷》《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兩(liang) 首詞外,嶽飛還創作了《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等多首詩詞,抒發內(nei) 心鬱悶憂憤心情。“白首為(wei) 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至此,嶽飛已深感有心無力,隻能歎息。
紹興(xing) 十一年(1141年),宋金準備議和。宋廷乘機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堅決(jue) 主張抗金的嶽飛首當其衝(chong) 。在被解除兵權、誣陷入獄後,於(yu) 1142年1月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與(yu) 長子嶽雲(yun) 、部將張憲一同遇害。
武漢嶽飛文化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嶽達介紹,嶽飛的一生充滿悲劇色彩,既飽受寒光照鐵衣的征戰艱苦,又遭受無辜被害的冤屈;他想聯合起義(yi) 軍(jun) 一起抗金,朝廷卻要求他去鎮壓起義(yi) 軍(jun) ;他想收複失地還我河山,朝廷卻為(wei) 了苟安求和,使他受誣陷而死。他的一生又壯懷激烈,既有對於(yu) 朝廷昏庸軟弱的無奈和悲憤,也有對自己壯誌難酬的苦悶和抑鬱。
嶽飛雖然背負罪名而死,但民間對他的愛戴和奉祀不減。至紹興(xing) 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降旨為(wei) 嶽飛平反,“追複原官,以禮改葬”,沉冤終於(yu) 昭雪。後在荊湖轉運使趙彥博奏請之下,在鄂州(即武昌)為(wei) 嶽飛建廟,宋孝宗親(qin) 賜額名“忠烈”。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嶽飛被追封為(wei) 鄂王,故忠烈廟又稱嶽鄂王廟。可惜後來毀於(yu) 兵亂(luan) 。
今天,武漢黃鶴樓公園內(nei) 的嶽飛亭(嶽武穆遺像亭),有長幅楹聯:“撼山抑何易,撼軍(jun) 抑何難,願忠魂常鎮荊湖,護持江漢雄風,大業(ye) 先從(cong) 三戶起;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奉讜論複興(xing) 家國,留得乾坤正氣,新猷端自四維張。”正是這位民族英雄一生忠肝赤膽的寫(xie) 照,也是英雄精神常駐武漢人民心中的寫(xie) 真。
據資料記載,嶽飛亭始於(yu) 1937年為(wei) 激勵民眾(zhong) 抗日鬥誌而建。當時抗日群眾(zhong) 團體(ti) 在清理嶽王廟殘圮時,發現一尊明萬(wan) 曆十年(1582年)鐫刻有嶽武穆遺像和雲(yun) 南太和人張翼先所撰四言像讚詩的青石碑,於(yu) 是籌資建亭,置碑於(yu) 亭中。1981年,武漢市重修嶽飛亭,並立嶽飛銅像。
嶽飛雖沒能“直抵黃龍府”,也未能“再續漢陽遊”,空將一腔報國誌化為(wei) “瀟瀟雨歇”。然而,他“精忠報國”的遺誌卻受到中國老百姓千百年來不歇的頌揚,成為(wei) 民族精神中世代傳(chuan) 承的力量。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嶽飛精神融入武漢城市血脈
武漢,見證了嶽飛。嶽飛,也深深影響著武漢。如今的武漢,遍布嶽飛的印跡。
嶽達說,嶽飛在征戰沙場戎馬倥傯(zong) 之餘(yu) ,其足跡遍布今武漢的山山水水。而且在嶽飛故去的數百年間,武漢人民一直懷念嶽飛,不斷興(xing) 建和命名了一大批與(yu) 他有關(guan) 的文化建築和遺址。在今武昌、漢陽等地,曆來分布有嶽飛及其率領的嶽家軍(jun) 等留下的大量珍貴的曆史文化遺跡。
除了武昌蛇山上的嶽飛遺像,還有今司門口九通商廈處的嶽飛帥府、忠孝門、武昌嶽王廟、漢口嶽飛街、洪山的嶽鬆嶽梅,漢陽的報國寺、報國庵、冰糖角、馬滄湖、屯甲村等。
據張全明統計,在今武漢市武昌城區與(yu) 漢陽城區等地,包括不同曆史時期名異實同,或一事多名、一事多地而大致能確定其具體(ti) 地址,且具有重要意義(yi) 的嶽飛文化遺址或遺跡約有近50處。
這些遺跡,有的至今有實物遺存,有的空餘(yu) 地名。嶽飛至孝,1136年,嶽母姚氏病亡於(yu) 鄂州嶽飛帥府,嶽飛率子嶽雲(yun) 跣足扶櫬出武昌城小東(dong) 門,至廬山安葬欲守孝終製,後人因此把小東(dong) 門改稱忠孝門。至上世紀初拆除舊城時,連接忠孝門的街道被命名為(wei) 忠孝門,至今沿用。沙湖東(dong) 邊嶽家嘴原是嶽家軍(jun) 水軍(jun) 基地,如今高樓林立、高架橋縱橫,昔日震天的操練聲消逝,化作滾滾車流。
武漢市社會(hui) 科學院院長樊誌宏說,滄海桑田,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遺跡遺產(chan) 淹沒在曆史長河之中,不再為(wei) 今天的武漢人所知。但時間的沉澱,也讓嶽飛與(yu) 武漢融為(wei) 一體(ti) ,並深深嵌入城市曆史文化血脈之中,與(yu) 武漢的城市精神融為(wei) 一體(ti) ,無形中為(wei) 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增添了豐(feng) 富的城市內(nei) 涵。
2020年疫情肆虐之際,武漢全城發起一場同時間賽跑、與(yu) 病毒較量的“武漢保衛戰”。“武漢本來就是一個(ge) 英雄的城市”的聲音響徹,不僅(jin) 讓武漢人民、湖北人民信心倍增,也讓全國人民精神振奮。
英雄的城市,必有英雄的舉(ju) 動、英雄的人民、英雄的曆史。英雄的背後,也必定深藏著一個(ge) 城市、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文化基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yi) 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敲響了清王朝的喪(sang) 鍾,吹響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號角。這是一場血與(yu) 火的鬥爭(zheng) ,“官佐身先士卒,士兵浴血奮戰,工農(nong) 士商手執利器,亦拚死沙場”。在其後的陽夏保衛戰中,萬(wan) 餘(yu) 名革命軍(jun) 官兵付出生命。有辛亥首義(yi) 紀念碑碑文記曰:“河山浩氣,星芒失色,英勇悲壯,光炳日月,令樹旌碑,永誌忠烈。”
1938年,日軍(jun) 集結重兵從(cong) 東(dong) 、北兩(liang) 個(ge) 方向進犯武漢。那時的武漢已擔當起中國抗戰臨(lin) 時首都的重要角色,一時間,“保衛大武漢”的誓言響徹全國。110萬(wan) 將士在鄂豫皖贛為(wei) 保衛這座偉(wei) 大的城市而浴血奮戰。從(cong) 6月到10月,大小戰鬥數百次,以傷(shang) 亡40餘(yu) 萬(wan) 的代價(jia) ,殲敵25.7萬(wan) ,大大消耗了日軍(jun) 的有生力量。
今日武漢三鎮,遍布著難以計數的英雄遺跡,每一處都在述說著鐵骨錚錚的過往。
兩(liang) 江三鎮,九省通衢。正是由於(yu) 地處兩(liang) 江交匯的特殊位置,武漢的曆史,也是一部與(yu) 災難搏鬥的英雄史,一次次在洪水等各種災難中經受磨難,又一次次在與(yu) 災難的鬥爭(zheng) 中奮勇向前。
1954年夏天,武漢關(guan) 水位達到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曆史最高值,武漢全民抗洪,青壯年勞力全部上堤,28萬(wan) 抗洪大軍(jun) 日夜堅守,曆時100天,百年不遇的長江特大洪水終於(yu) 屈服。
1998年,8次洪峰接連相逼,武漢關(guan) 水位持續上漲,危急時刻,百萬(wan) 軍(jun) 民嚴(yan) 防死守,在最危險地段豎起2000多塊“生死牌”,在一次次搶險中立下5000多張“軍(jun) 令狀”。
每當回看“生死牌”“軍(jun) 令狀”,總讓人眼前浮現當年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的壯闊場景,耳畔猶響嚴(yan) 防死守、人在堤在的激昂誓言;也總會(hui) 讓人感慨,有這種無畏生死、敢打敢拚的英雄氣概,還有什麽(me) 困難不能克服?
樊誌宏說,嶽飛運籌帷幄,厲兵秣馬,興(xing) 師北伐的赤誠史詩,與(yu) 楚國八百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鬥曆程,與(yu) 武昌首義(yi) 、武漢保衛戰的同仇敵愾,與(yu) 抗洪、抗疫鬥爭(zheng) 的眾(zhong) 誌成城,一起構築了內(nei) 涵豐(feng) 富的荊楚人文精神,滋養(yang) 激勵武漢成為(wei) 一座有血性擔當、能拚搏進取、敢創新求變的英雄之城。
隨著電影《滿江紅》的熱播,關(guan) 於(yu) 嶽飛的武漢記憶也正在被喚醒。
王光豔說:“秉承嶽飛精神的顯性基因,是武漢這座英雄城市不容忽視的必然片段。我們(men) 正在進一步加大研究,傳(chuan) 承弘揚嶽飛精神,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嶽飛精神,使之實現價(jia) 值的當代呈現。”(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皮曙初、李思遠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