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探尋漢字起源——沿淇河而上,溯源鶴壁詩歌文化

發布時間:2023-02-20 15: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鶴壁2月20日電 (王迪)"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詩經·衛風·氓》此句中的“淇水”,指的便是如今河南省鶴壁市的淇河。19日,“寫(xie) 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主題宣傳(chuan) 活動采訪團來到淇河岸邊,感受穿越千年的詩意。

  鶴壁市新、老城區之間,淇河國家濕地公園靜臥於(yu) 此。該園內(nei) 地質地形多樣,溫泉資源豐(feng) 富,水質良好,為(wei) 動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是河南省生物種類最豐(feng) 富的區域之一。鶴壁市已投資近4億(yi) 元營造淇河生態保護圈層,使得這裏芳草萋萋,綠竹猗猗,漫步其間,隻覺與(yu) 古詩文中描述的美好畫麵別無二致。

  據統計,《詩經》中描繪淇河兩(liang) 岸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詩歌多達39篇。2014年9月,中國詩歌學會(hui) 正式命名淇河為(wei) “中國詩河”,這也是我國首條以詩歌命名的河流。

  如果說《詩經》用文字記載了鶴壁久遠的詩意,辛村遺址則用一件件文物為(wei) 那個(ge) 詩意的年代描摹出真切的畫像。位於(yu) 鶴壁市淇濱區金山街道辦事處辛村的這座遺址最早發掘於(yu) 1932年,是中國第一次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的周代遺址,拉開了中國周代考古的序幕。90年來,考古工作者接續奮鬥,用一項項重要考古發現實證辛村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功能分區明確的大型都邑性聚落,是周代重要諸侯國——衛國的疆域核心區,更是兩(liang) 千多年前西周時期豫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詩經·國風》中的《衛風》正是采集於(yu) 這附近區域。

  近年來,鶴壁挖掘積澱深厚的詩文化資源,積極展示淇河流域積澱深厚的曆史文化風采。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而打造的開放型文化主題公園——淇水詩苑便是其代表性項目。整個(ge) 詩苑以曆代詠淇詩歌和鶴壁籍詩人為(wei) 主脈,以淇河為(wei) 載體(ti) ,共入詩1500餘(yu) 首。自建成以來,淇水詩苑得到廣大鶴壁市民與(yu) 外來遊客的喜愛,時常有市民自發到此組織詩歌朗誦會(hui) ,為(wei) 淇水河畔新添了幾分詩意。

  “淇水滺滺,檜楫鬆舟;駕言出遊,以寫(xie) 我憂”,正如這首《詩經·衛風·竹竿》所描寫(xie) 的那樣,曾經衛國的淇水再次變成人們(men) 歡欣遊樂(le) 的“詩與(yu) 遠方”。(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