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深處,有顆“金釘子”
編者按:一卷行李、一把鐵錘,數十年探究……中國第十一顆“金釘子”的確立,經過了研究團隊的不懈努力。2018年6月,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hui) 把全球寒武係第三統及第五階共同底界的標準層型剖麵和點位建立在貴州八郎村。隨著這顆“金釘子”的落戶,苗嶺成為(wei) 全世界科學家探索這段地質年代的對比中心。這也標誌著我國在地質學的研究成果達到一個(ge) 新高度。
霏霏春雨悄然而至,林木一經雨水滋潤,貴州苗嶺山區綠意更顯。
沿石梯小道拾級而上,臨(lin) 近山頂一處坡麵上,由白色瓷磚砌成的地質層位標識柱已顯斑駁。而右邊兩(liang) 塊暗紅色瓷磚依舊醒目,一條金色分隔線上下,可以清晰地看到鐫刻著兩(liang) 組字符——前者代表寒武係第三統,後者代表寒武係第二統。
這裏是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革東(dong) 鎮八郎村,那條看似簡陋的金色分隔線,卻代表著多重身份——全球第六十九顆、我國第十一顆、貴州省第一顆“金釘子”。
通俗地講,“金釘子”就是衡量地質年代的一把尺子,用來對比推斷某個(ge) 地質年代的全球標準地層剖麵。貴州這顆“金釘子”的出現,把界定全球寒武係第三統及第五階的全球標準,牢牢固定在八郎村附近的烏(wu) 溜—曾家崖剖麵。從(cong) 此,國際年代地層表裏,寒武係第三統及第五階,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它們(men) 分別被稱為(wei) 苗嶺統、烏(wu) 溜階。
探索,尋找5億(yi) 年前的生命奧秘
“趙老師,我是劉鋒,您還認得我嗎?”今年元宵節,八郎村村民劉鋒跑了趟貴陽,特意去醫院看望一位老人。幾聲輕聲呼喚,老人的手微微動彈,眼睛也似乎在盡力眨動。
這是兩(liang) 人最後一次互動。5天後,2月10日,這位86歲的老人離開了人世。老人是貴州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工程學院教授趙元龍。從(cong) 尋找化石開始結緣,再到攜手探究地球演化的曆史,在過去數十年裏,一位學者和一位農(nong) 民,曾經有過無數次互動。
地球大概誕生於(yu) 46億(yi) 年前,約在38億(yi) 年前開始孕育生命,而人類曆史不過數百萬(wan) 年。為(wei) 了厘清地球的演變脈絡,科學家對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地層進行排序,將46億(yi) 年以來的年代地層單位,分為(wei) “宇、界、係、統、階”5級,並要尋找出一個(ge) 標誌層位,作為(wei) 定義(yi) 和區分不同時代地層的唯一標準,也就是地質學上俗稱的“金釘子”。
世世代代生活在苗嶺深處,八郎村的老鄉(xiang) 對腳下這片土地早已失去了“新鮮感”,即使撿到一些帶有奇怪動物圖案的石頭也是見怪不怪。村民們(men) 誰都沒想到,5億(yi) 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汪洋,這些神秘圖案竟會(hui) 成為(wei) 人類探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奧秘的信息庫。
“看起來斯斯文文,成天在山裏敲敲打打,好像對石頭很感興(xing) 趣。”劉鋒回憶,1982年,幾位知識分子模樣的外地人來到八郎村,很快就引起了村民的注意。當時13歲的劉鋒,對其中一位高個(ge) 子中年男人印象深刻——他操著一口濃厚的外地口音,經常請村裏人一起幫忙敲石頭。
就是這一年,45歲的趙元龍和同事一起申報了“凱裏—丹寨一帶寒武統三葉蟲研究”項目。憑著3000元資助經費,一卷行李、一把鐵錘,搭乘老式客運班車搖搖晃晃來到黔東(dong) 南,他們(men) 一頭紮進深山老林尋找古生物化石。
後來,劉鋒也開始跟著趙元龍團隊“敲化石”,一天可以獲得3元工錢,找到稀缺化石還會(hui) 有額外獎勵。“要是找到了新種類的化石,趙老師還會(hui) 買(mai) 酒買(mai) 肉,請我們(men) 好好撮一頓。”耳濡目染,劉鋒很快掌握了許多辨別和采集化石的知識,在他的記憶裏,趙元龍似乎對三葉蟲化石尤為(wei) 著迷。
曆盡艱辛,趙元龍團隊在八郎村附近的烏(wu) 溜—曾家崖凱裏組剖麵中,發現了一個(ge) 距今5.08億(yi) 年的龐大海洋古生物化石群,包括11個(ge) 大門類、120多屬動物化石。通過嚴(yan) 謹對比,他們(men) 還發現凱裏組中部與(yu) 下部的三葉蟲組合麵貌存在明顯差異。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每個(ge) 時代都有最典型的生物,找到標誌性化石,是確定不同地層時代的關(guan) 鍵依據。“這裏有沒有可能成為(wei) 中、下寒武統界線呢?”靈感一閃而過,趙元龍突然意識到,八郎村的這個(ge) 剖麵,或許藏著一顆“金釘子”。
從(cong) 1990年開始,趙元龍團隊正式開啟對“金釘子”的探究過程。歲月悠悠,滄海桑田,要在規模龐大繁雜的化石群裏,找出界線標誌化石,沒有捷徑可走。“用最‘笨’的辦法,按厘米精度對岩層進行連續取樣。”趙元龍說。為(wei) 了不耽誤研究進度,趙元龍和同事幹脆住在了劉鋒家。無論寒冬酷暑,都不能阻擋他們(men) 測剖麵、找化石的步伐。
1997年,趙元龍團隊提出將多節類三葉蟲——印度掘頭蟲作為(wei) 寒武係第三統的首現化石。4年後,團隊又在烏(wu) 溜—曾家崖剖麵凱裏組底部之上52.8米處,精準確定出印度掘頭蟲的首現層位,並提出這一層位可作為(wei) 中寒武統的起點。
博弈,“金釘子”終被嵌入苗嶺
找出一顆“金釘子”,如同在記錄地球演變的史書(shu) 上插進了一枚金色書(shu) 簽。這既是國際學術話語權的爭(zheng) 奪,也體(ti) 現了綜合國力。長期以來,找尋“金釘子”一直是國際地質學界競爭(zheng) 激烈的課題,它的確立和審批是個(ge) 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
趙元龍和團隊提出將印度掘頭蟲作為(wei) 中寒武統標誌性化石的構想後,外界很快就有了反對的聲音。有國外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並得到了一些支持。
“必須要主動讓國際上了解並接受我們(men) 的標準。”作為(wei) 研究團隊的牽頭人,趙元龍廣泛邀請國內(nei) 外10多個(ge) 科研機構的專(zhuan) 家共同參與(yu) ,推進課題研究。為(wei) 方便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在年近古稀時從(cong) 頭學習(xi) 英語,盡全力在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提升影響力。
憑借紮實的科研成果,貴州古生物研究團隊贏得越來越多的支持。競爭(zheng) 日益激烈之際,關(guan) 鍵時刻,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彭善池為(wei) 代表的國內(nei) 學者紛紛提供學術佐證,一批外國專(zhuan) 家也主動加入貴州古生物研究團隊,西班牙古生物學者喬(qiao) 治·埃斯特夫就是其中一員。
通過對600多件凱裏組印度掘頭蟲標本進行深入研究,喬(qiao) 治·埃斯特夫證實了西伯利亞(ya) 以及美國的兩(liang) 種候選化石,均為(wei) 印度掘頭蟲的相同種。“我們(men) 發表了兩(liang) 篇非常重要的論文,論證了印度掘頭蟲對確定這顆‘金釘子’的重要性,尤其是解決(jue) 了華南板塊的寒武紀地層與(yu) 全球其他陸塊的對比難題。”喬(qiao) 治·埃斯特夫回憶。在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共同呼籲下,趙元龍團隊的國際認可度與(yu) 日俱增,他和同事們(men) 連續被邀請至瑞典、奧地利等國參加寒武係學術會(hui) 議,介紹貴州候選“金釘子”的研究情況。
2015年,寒武係第五階界線工作組進行投票,決(jue) 定將印度掘頭蟲定為(wei) 寒武係第三統唯一的首現化石。至此,在趙元龍團隊攻關(guan) “金釘子”的征途中,最大的障礙終於(yu) 被攻克。
作為(wei) 趙元龍的碩士研究生,楊宇寧從(cong) 2011年開始從(cong) 事“金釘子”研究,2016年博士畢業(ye) 後又被引進回母校貴州大學工作,繼續參與(yu) 起草提案報告。回想當年多輪競爭(zheng) 的情景,這位青年學者記憶深刻:“得益於(yu) 之前開展了廣泛的國際交流合作,部分選舉(ju) 委員還到實地考察過,熟知貴州團隊的研究成果,也親(qin) 眼見證了貴州剖麵的獨特優(you) 勢,讓我們(men) 在最後關(guan) 頭占據了主動。”
2018年6月8日,國際地層委員會(hui) 全票通過烏(wu) 溜—曾家崖剖麵作為(wei) “金釘子”的提案。當月21日,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hui) 批準把全球寒武係第三統和第五階共同底界的標準層型剖麵和點位建立在八郎村,中國第十一顆“金釘子”成功落戶貴州。
延續,講好貴州古生物的故事
走進如今的八郎村,一派藍色映入眼簾,牆壁上噴繪著形態各異的遠古生物,仿佛置身海洋世界。拐進一條巷道,兩(liang) 側(ce) 牆麵又變成淺黃色的寒武紀岩壁。定睛一看,裏麵竟鑲嵌著許多古生物化石模型,進寨的一小段路程,如同完成一次野外地質考察。
來到半山腰一戶人家,大門上懸掛著一塊刻有“等你五億(yi) 年”的木質牌匾,憨厚壯實的苗族漢子劉鋒趕忙出門迎客,他得意地告訴參觀者:“這是我的家,也是一座古生物化石陳列館!”跟著研究團隊30多年,當年的毛頭小夥(huo) 成了有些滄桑的中年人,而他對化石的熱愛依舊不減。
進入兩(liang) 間側(ce) 屋,沿著牆體(ti) 安裝的玻璃櫃台裏,擺滿了各類古生物化石,木牆上貼著它們(men) 的圖文資料。2019年,劉鋒騰出兩(liang) 間房建起這座陳列館,再擺上自己精心收集的400多塊化石,這裏很快就成了村裏的“網紅”參觀點。
隨著“金釘子”落戶,八郎村和周邊村寨人氣迅速提升,遊客一茬接著一茬不斷湧來。“由於(yu) 地處國家地質公園,大修大建肯定行不通,必須探索出一條保護與(yu) 開發利用並重的路子。”時任黔東(dong) 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劍河縣管理局局長的楊光平,參與(yu) 了縣裏圍繞古生物化石遺跡保護利用製定的一係列規劃布局,2019年機構調整後,他調到縣文體(ti) 廣電旅遊局工作,開始集中精力參與(yu) “金釘子”旅遊開發。
從(cong) “金釘子”剖麵下山時,楊光平領著記者走上了另一條石階路。沿途林木蔥鬱,梯田阡陌縱橫,好一片世外桃源。不多時,便來到隔壁的屯州村,與(yu) 八郎村“海洋世界”風格不同,這裏是一座民族風情濃鬱的美麗(li) 苗寨,由吊腳樓改造而成的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看起來別具風情。
“把科普教育與(yu) 鄉(xiang) 村旅遊結合起來,讓遊客在這裏有故事聽、有事情做、有活動體(ti) 驗。”楊光平介紹,聚焦“研學+旅遊”模式,劍河縣深挖“金釘子”旅遊價(jia) 值,致力於(yu) 將八郎古生物化石景區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科研基地,並與(yu) 附近的劍河溫泉、仰阿莎文化景區等景點串點成線,延長產(chan) 業(ye) 鏈,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業(ye) 業(ye) 態,帶動全縣旅遊業(ye) 態升級發展。目前,劍河古生物化石園區每年能吸引國內(nei) 外遊客5萬(wan) 餘(yu) 人次,帶動當地200餘(yu) 戶村民就業(ye) 增收。
“你是一顆金釘子,曾鑿穿苗嶺,叩問地球哪裏來;君已修煉成化石,將永生大地,啟示生命何處去。”趙元龍去世後,曾經采訪過他的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梁衡撰寫(xie) 了一副挽聯,用38個(ge) 字恰如其分地描繪了這位古生物學家的一生。
斯人已逝,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接過接力棒,繼續踏上了尋找下一顆“金釘子”的征途。而苗嶺深處那顆“金釘子”的使命也並未完結,它還在延續著自己的精彩故事。
本期統籌:何宇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