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器視覺助力汽車“智造”
機器視覺是工業(ye) 製造的“眼睛”。在國內(nei) ,不少汽車生產(chan) 廠家使用的機器視覺設備都來自浙江杭州濱江的“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易思維科技。“我們(men) 的傳(chuan) 感器,相當於(yu) 給工業(ye) 機器人裝上‘眼睛’和具備視覺判斷能力的‘大腦’。”易思維科技創始人郭寅說。
汽車生產(chan) 線上,許多裝有“眼睛”的機械手臂正在待命,一輛剛剛結束噴漆操作的汽車駛入車間。檢測、打磨、拋光……在機械臂來回伸縮擺動之間,漆身變得越加光滑亮澤——這一切都在程序的設定下自動完成。
發現漆身缺陷,過去依賴經驗豐(feng) 富的老師傅,通過眼看手摸做出標記。如今機械臂上的漆麵視覺檢測傳(chuan) 感器,可檢測比頭發絲(si) 更細微的缺陷,既精準又高效。
擋風玻璃安裝是否準確到位?門間縫隙及表麵平整度是否達標?一輛車由許多個(ge) 零件拚裝而成,生產(chan) 線上攜帶易思維傳(chuan) 感器的工業(ye) 機器人,可代替人工完成識別、測量、定位、檢測等工作,確保每一輛車下線時質量可靠。
長期以來,工業(ye) 視覺技術被國外品牌壟斷。由於(yu) 進口設備價(jia) 格高昂等原因,國內(nei) 汽車製造領域機器視覺的普及程度比較低。2016年,郭寅與(yu) 來自天津大學的師兄弟們(men) 走出實驗室,組建初創團隊,創立易思維科技,錨定汽車製造視覺檢測新賽道。
起初,團隊專(zhuan) 攻機器視覺,對汽車製造領域生產(chan) 工藝並不精通。後來以機器視覺技術助推國內(nei) 汽車製造領域智能化升級為(wei) 目標,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很快補齊了短板。
“視覺檢測技術原理清晰,但由於(yu) 工業(ye) 製造環境較為(wei) 複雜,應用落地並不容易。”該公司研發中心負責人介紹,麵對實際生產(chan) 照明、電磁等多種幹擾,視覺檢測往往可靠性低、實時性差、適應性弱。迎難而上,團隊從(cong) 基礎研發做起,花費數年時間,解決(jue) 了現場環境下視覺檢測係統的高穩定性、強適應性和高精度問題,讓“眼睛”和“大腦”在複雜環境中協調一致。
如今,團隊成員不僅(jin) 精通機器視覺,還成了汽車行業(ye) 的專(zhuan) 家。在參與(yu) 汽車製造的過程中,團隊逐漸挖掘出更多的應用場景,先後研製出包括測量、引導、檢測、識別在內(nei) 的4大類、10餘(yu) 種成套工業(ye) 視覺檢測裝備。突破各項技術難題後,團隊整合各類技術,形成了高現場可靠性、高工藝匹配性、高應用靈活性的視覺檢測係列技術,建立了製造現場綜合幾何信息感知成套技術體(ti) 係。
目前,易思維科技走進200餘(yu) 個(ge) 整車廠,團隊從(cong) 最初的十幾人增加至400餘(yu) 人。在機器視覺領域,看中杭州濱江的全產(chan) 業(ye) 鏈的良好生態,公司將總部從(cong) 天津遷到這裏。經過數年深耕,易思維科技逐漸在行業(ye) 內(nei) 站穩腳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新的賽道——軌道交通運營維護端的機器視覺應用。
在易思維科技廠房的一角,承力索、接觸網、鐵軌等組成的一段長約50米的仿真高鐵軌道線路上,科研人員正在做產(chan) 品測試。郭寅介紹,未來,傳(chuan) 感器裝在火車上,可以對沿線的軌道隧道進行檢測;架在鐵軌旁,可對車體(ti) 上的一些關(guan) 鍵零部件進行檢測,讓運維檢測更加智能可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