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清委員——盡職盡責 深入調研
細雨中,全國政協委員、新餘(yu) 學院院長張玉清的車行駛在鄉(xiang) 間公路上,直奔江西南昌鳳凰村的農(nong) 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聽說這裏過去兩(liang) 年累計培訓了一萬(wan) 多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這個(ge) 基地和我的提案有關(guan) ,所以我想利用周末再把這個(ge) 案例研究研究,完善一下提案。”張玉清說。
近年來,張玉清一直關(guan) 注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問題,尤其是職業(ye) 教育如何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作用。
“我從(cong) 小在農(nong) 村長大,雖然後來在城市工作,但我對鄉(xiang) 村的深厚感情從(cong) 未變過。”張玉清說。去年,一名70多歲的老教授專(zhuan) 程到新餘(yu) 學院找他。老教授退休後在農(nong) 村開展幫扶工作16年,希望張玉清能為(wei) 村裏的發展出出主意。張玉清在那次調研中發現,當地創辦了一個(ge) 以大豆為(wei) 主題的產(chan) 業(ye) 園,匯聚了許多大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人才。張玉清了解到,這些人中,許多都在當地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校)培訓過。
張玉清受到啟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培養(yang) 長期紮根在一線的技術人才,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恰恰能夠發揮培養(yang) 人才的作用。於(yu) 是,他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到10多個(ge) 縣做了大量調研。
結合調研成果,張玉清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應與(yu) 高等院校,尤其是職業(ye) 院校加強合作,提高培訓質量;職業(ye) 教育應主動對接“三農(nong) ”,把農(nong) 村作為(wei) 生源地和實訓基地;各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應組成聯盟,形成規模、提高效率。
“職業(ye) 教育需要多部門聯動、協同創新,應該把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建好、管好、用好,讓職業(ye) 教育在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張玉清說。
在鳳凰村的培訓基地,張玉清掏出筆記本,邊聽邊記邊提問:從(cong) 哪裏請老師?講課內(nei) 容如何銜接當地產(chan) 業(ye) ?如何評價(jia) 培訓成效?……
“帶著深情履職,帶著問題研究,作為(wei) 政協委員,這是我的責任。今後我將持續關(guan) 注職業(ye) 教育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結合,繼續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建言獻策。” 張玉清說。
把每個(ge) 提案都做紮實(記者手記)
“在基層做事,見到成果總是緩慢的,就像莊稼要長足月份才能收獲。我們(men) 在調研過程中,也要踏踏實實。”采訪中,張玉清這樣說。記者發現,無論在什麽(me) 地方,無論是什麽(me) 問題,他都問得很深,記得很細。他的辦公室裏,桌子上放滿了調研資料。
張玉清覺得,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職業(ye) 教育的結合不是靠一兩(liang) 個(ge) 項目就能看到顯著效果的,所以寧願慢一點,把每個(ge) 提案都做紮實,做得有質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