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宋朝“全民皆商

發布時間:2023-02-21 16:06:00來源: 北京日報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業(ye)

  吳鉤

  說到宋朝的商業(ye) 與(yu) 商人,不能不提宋朝社會(hui) 的“全民皆商”現象。當然,“全民皆商”是誇張的說法,不過宋朝確實出現了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競相投身於(yu) 商業(ye) 的熱潮,誠如一首宋詩所描述:“短袴長衫白苧巾,咿咿月下急推輪。洛陽路上相逢著,盡是經商買(mai) 賣人。”這些“經商買(mai) 賣人”來自各個(ge) 階層、各個(ge) 社會(hui) 集團:宗室貴族、官僚、軍(jun) 人、士人、僧人、農(nong) 人等等。

  許多宋朝官員都加入商人之列

  按宋朝立法,任何平民都可以從(cong) 事商業(ye) ,惟宗室貴族、官僚不允許經商,因為(wei) 他們(men) 都是食祿之人,經商即是與(yu) 民爭(zheng) 利:“朝廷所以條約官戶,如租佃田宅,斷賣坊場,廢舉(ju) 貨財,與(yu) 眾(zhong) 爭(zheng) 利,比於(yu) 平民,皆有常禁。”但在事實上,禁約淪為(wei) 一紙空文,許多宋朝官員都加入商人之列,生活在北宋中葉的王安石發現,“今官大者,往往交賂遺,營資產(chan) ;官小者,販鬻乞丐,無所不為(wei) 。”差不多同時代的蔡襄也說,“臣自少入仕,於(yu) 今三十年矣,當時仕宦之人,粗有節義(yi) 者皆以營利為(wei) 恥,雖有逐錐刀之資者,莫不避人而為(wei) 之,猶知恥也。今乃不然,紆朱懷金,專(zhuan) 為(wei) 商旅之業(ye) 者有之;興(xing) 販禁物茶鹽香草之類,動以舟車懋遷往來,日取富足。”

  宗室子弟雖是天潢貴胄,也甘為(wei) 商賈事。北宋時,“諸王邸多殖產(chan) 市井,日取其資”;南宋時,宗室子弟“逐什百之利,為(wei) 懋遷之計,與(yu) 商賈皂隸為(wei) 伍”,居住在泉州的趙氏宗支,投資海外貿易者,比比皆是。

  士子、士兵也參與(yu) 貨賣

  宋朝士子並非一心隻知讀聖賢書(shu) ,有經濟頭腦者不知凡幾。南宋時,每逢大比之年,天下士子都早早來到臨(lin) 安城,惟四川士子姍姍來遲,何故?原來“蜀士嗜利,多引商貨押船,致留滯關(guan) 津”。其實不僅(jin) 四川士子如此,其他地方的讀書(shu) 人也都借著赴試的機會(hui) ,將家鄉(xiang) 的土特產(chan) 帶到京城來賣:“各鄉(xiang) 奇巧土物,都擔戴來京都貨賣,買(mai) 物回程”,這些赴試的士人“不下萬(wan) 餘(yu) 人,駢集都城,鋪席買(mai) 賣如市”。而在唐代,士與(yu) 商是兩(liang) 個(ge) 近乎絕緣的群體(ti) ,商人不準參加科舉(ju) ,士子也恥於(yu) 與(yu) 商賈為(wei) 伍,五品以上官員甚至“不得入市”,連市場都不可以進去。

  隨船押運官物的宋朝士兵也多借綱運之機私販商貨,這類記載在《宋會(hui) 要輯稿》中屢見不鮮:“成都府錢帛鹽貨綱運,訪聞押綱使臣並隨船人兵,多冒帶物貨、私鹽”;“江湖路裝糧重船,多是在路買(mai) 賣,違程住滯”;“押綱之人,多是請求而得,往往沿路移易官物,於(yu) 所至州縣收買(mai) 出產(chan) 物貨,節次變賣,以規利息”;“諸路合發上供錢糧、金銀、匹帛、雜物等綱,在路多是妄作緣故,住岸販賣”。

  農(nong) 人棄耕從(cong) 商,或者半耕半商便是尋常事

  盛唐時期,棄農(nong) 從(cong) 商是法律禁止的,唐太宗曾下詔:“民有見業(ye) 農(nong) 者,不得轉為(wei) 工賈。”但到了晚唐—兩(liang) 宋時期,農(nong) 人棄耕從(cong) 商,或者半耕半商便是尋常事了,“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這是唐中後期的情形;“方今天下之人,狃於(yu) 工商之利,而不喜於(yu) 農(nong) ,惟其最愚下之人,自知其無能,然後安於(yu) 田畝(mu) 而不去。”——這是兩(liang) 宋時期的情形。再舉(ju) 一個(ge) 實例:南宋時的嶽州,農(nong) 民“自來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州政府大概為(wei) 了避免田地拋荒,“欲出榜招召,務令疾速歸業(ye) ;如貪戀作商,不肯回歸,其田權許人請射(承佃耕種)”,想收回外出經商的農(nong) 人的產(chan) 權。但朝廷最終沒有同意,因為(wei) 戶部認為(wei) ,“商人田產(chan) ,身雖在外;家有承管,見今輸送二稅,難許人請射。”保護了經商農(nong) 人的產(chan) 權,也承認農(nong) 民兼業(ye) 的現實。

  方外之人也湧入商業(ye) 潮流

  就連方外之人也卷入到商業(ye) 潮流中來。在嶺南,依當地風俗,“市井坐估,多僧人為(wei) 之,率皆致富”;在京師,位於(yu) 東(dong) 京汴河邊的大相國寺是最大的商業(ye) 交易中心之一,“每月五次開放萬(wan) 姓交易”,“中庭兩(liang) 廡可容萬(wan) 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由於(yu) 此”,在這裏做買(mai) 賣的生意中,便有僧人、尼姑;在成都,大慈寺也是“地居衝(chong) 會(hui) ,百工列肆,市聲如雷”,是成都“十二月市”的重要交易平台。宋人並不認為(wei) 紅塵的喧囂、市井的熱鬧會(hui) 敗壞佛家的清淨,反而認為(wei) ,這恰恰是人間繁華的表現:“以遊觀之多,而知一方之樂(le) 也;以施予之多,而知民生之給也;以興(xing) 葺之多,而知太平之久也。”

  女性經商也不少見

  宋人筆記《雞肋編》記述了一個(ge) 開茶坊的少婦:“嚐泊舟嚴(yan) 州城下,有茶肆婦人少艾,鮮衣靚妝,銀釵簪花,其門戶金漆雅潔,乃取寢衣鋪幾上,捕虱投口中,幾不輟手,旁與(yu) 人笑語,不為(wei) 羞。”放在今日,大概率會(hui) 成為(wei) 網紅式的“茶坊西施”。臨(lin) 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魚羹”的創始人也是一位女子,叫宋五嫂,原本是“汴京酒家婦,善作魚羹”,宋室南渡後,南下寓居杭州,繼續賣魚羹,因為(wei) 手藝很好,“人競市之,遂成富媼”。宋詩“九市官街新築成,青裙販婦步盈盈”“憶昔剪茅長橋濱,朱娘酒店相為(wei) 鄰”“門前健婦能招商,茗碗角鉺邀人賞”,寫(xie) 的都是活躍於(yu) 市井的女商人。還有一位宋朝詩人寫(xie) 了一首長詩,歌詠巾幗不讓須眉的閩南商女。(作者為(wei) 文史學者)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