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郭豔玲:堅信一粒種子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3-02-22 10:2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從(cong) 事草原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工作36年,全國人大代表、內(nei) 蒙古烏(wu) 蘭(lan) 察布市草原站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豔玲一直在和草原、種子打交道。

  大部分時間裏,郭豔玲不是在田間地頭,就是在實驗室。數十年間,針對內(nei) 蒙古缺水、幹旱的氣候條件,她和團隊從(cong) 100多種采集回來的野生種子中,試驗篩選出耐旱耐寒適應性強的草種。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郭豔玲來到試驗田,在記者看來泛黃的“雜草”地裏,郭豔玲卻能準確的說出這一片是哪個(ge) 種子的繁育區,這個(ge) 種子又有什麽(me) 樣的特性。

  “做科研一定要和生產(chan) 實際相結合。”她介紹,經過幾年的精心選育,她和團隊從(cong) 百餘(yu) 種牧草中篩選馴化出了哈拉海、野韭、華北駝絨藜、冷蒿等十幾種性能優(you) 良的鄉(xiang) 土草種,“等到夏天你再來就都能看到了,特別漂亮”。

  在過去5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她所在的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多次提到生態保護與(yu) 綠色發展的話題。作為(wei) 一名與(yu) 生態領域相關(guan) 的代表,郭豔玲也備受鼓舞,更積極地把工作中遇到的生態問題整理成建議。5年來,郭豔玲提交了近30件建議,大多與(yu) 內(nei) 蒙古生態保護相關(guan) 。

  2018年,郭豔玲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與(yu) 履職經驗豐(feng) 富的老代表交流請教的基礎上,郭豔玲想要結合自身工作特點,提出一件為(wei) 農(nong) 牧民發聲、把心愛的草原建設得更美更綠的建議。最終她把目標鎖定在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政策上。

  郭豔玲調研了烏(wu) 蘭(lan) 察布市草原補獎政策重點實施的3個(ge) 牧業(ye) 旗,走訪牧民了解真實情況、填寫(xie) 調查問卷,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撰寫(xie) 了幾萬(wan) 字的調研報告,經過完善修改,在2019年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提交了《關(guan) 於(yu) 完善草原獎勵補償(chang) 政策的建議》。

  回憶起建議的初衷,郭豔玲說,自己就是要想辦法協調草原生態、畜牧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牧民生活的關(guan) 係,推動解決(jue) 草畜矛盾。

  國家從(cong) 2011年開始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到2018年已實施了8年。草原生態恢複得如何、牧民生產(chan) 情況如何、禁牧到底禁住沒有……郭豔玲帶著一係列的疑問展開調研,“我就是想了解最真實的情況,為(wei) 下一輪草原補獎政策的製定提供一些有意義(yi) 的建議”。

  希望能在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中合理調整草原權屬、精準核算草原載畜量、全麵實行季節性休牧與(yu) 草畜平衡、支持發展草原旅遊業(ye) 等牧民的真切盼望,都翔實地體(ti) 現在了郭豔玲的建議中。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將她的建議列為(wei) 2019年的內(nei) 部重點督辦建議,同年8月,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組織調研小組到烏(wu) 蘭(lan) 察布實地調研。同時,財政部成立工作專(zhuan) 班進行研究,不但在會(hui) 議期間及時回應,更將她的建議內(nei) 容納入到《關(guan) 於(yu) 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yu) 2019年中央與(yu) 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裏。

  “沒想到一條來自基層代表的建議能得到國家的重視,吸納到報告之中。”郭豔玲在感到光榮與(yu) 自豪的同時,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2020年,郭豔玲圍繞農(nong) 牧交錯帶的生態保護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走訪調研內(nei) 蒙古赤峰、錫林郭勒盟、烏(wu) 蘭(lan) 察布等地8個(ge) 旗縣25個(ge) 嘎查。她建議,通過圍封、補播、改良等方式開展植被恢複工作,提高草原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同時,轉變草原利用方式,嚴(yan) 格以草定畜,實行現代生態家庭牧場模式,並建立相應補償(chang) 機製。

  2021年3月5日,郭豔玲走上代表通道,為(wei) 自己的家鄉(xiang) “中國薯都”——烏(wu) 蘭(lan) 察布代言,深情講述“金豆豆”與(yu) “泥腿子”的故事。她說,過去馬鈴薯種子論斤賣,一畝(mu) 收入幾百元。現在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通過芽苗組培,生產(chan) 出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論粒賣,一畝(mu) 收入兩(liang) 萬(wan) 元左右。小土豆成為(wei) 了當地農(nong) 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日曬、住得慣草棚、喝得慣涼水的“泥腿子”,這是郭豔玲對基層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的形容。她記得,有一次有人來拜訪她,全然不敢相信眼前穿著破舊、渾身泥土的農(nong) 民就是人大代表。

  盡管培育種子的過程十分艱辛,但郭豔玲堅信實驗田裏寫(xie) 著的標語“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ge) 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