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發射中星26號衛星 提供高速寬帶接入服務
2023年2月23日19時49分,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中星26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中星26號衛星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寬帶通信衛星,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東(dong) 方紅四號增強型衛星公用平台。它是我國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最複雜的民商用通信衛星,配置94個(ge) 用戶波束和11個(ge) 信關(guan) 波束,可以覆蓋我國國土及周邊地區,將為(wei) 固定、車載、船載和機載終端等提供高速寬帶接入服務。
星地聯合設計,通信容量再創新高
作為(wei) 高通量衛星家族的新成員,在中星26號衛星研製過程中,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與(yu) 導航衛星總體(ti) 部與(yu) 用戶單位開展了衛星與(yu) 地麵應用係統一體(ti) 化設計,基於(yu) 不同區域業(ye) 務需求,優(you) 化衛星用戶波束寬度、帶寬分配和信關(guan) 站選址等係統指標,將國內(nei) 單顆高通量衛星的通信容量大幅提升至100Gbps。
按照研製目標,中星26號衛星可支持百萬(wan) 終端通信,最高通信速率達 450Mbps,星地係統設計和運營服務整體(ti) 性能比肩國際水平。
據中星26號衛星總指揮魏強介紹,2022年年底,中國衛通與(yu) 川航合作,在部分空客A320飛機上安裝Viasat機載互聯網設備。這些飛機目前已通過Viasat終端設備連接到以中星16號衛星為(wei) 主的Ka頻段衛星網絡,為(wei) 乘客提供機載互聯網服務。乘客在空中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連接互聯網時,網絡運行流暢,體(ti) 驗良好。“相信中星26號衛星在軌應用後,將大大提升衛星互聯網業(ye) 務覆蓋的廣度和深度,全麵開啟我國衛星互聯網服務新時代。”魏強表示。
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深度推進國產(chan) 化應用
中星26號衛星在國內(nei) 首次全麵使用27~30GHz頻段,比以往通信衛星頻率擴寬了500MHz——這項突破給研製團隊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據中星26號衛星總師王鳳春介紹,隨著頻率的擴寬,產(chan) 品的有效載荷設計會(hui) 出現一係列技術難題。衛星研製團隊相繼攻克超寬帶低PIM一體(ti) 化饋源設計、天線在軌自主校準等多項新技術,有效減輕了載荷重量,大幅提升了衛星的載荷性能。
此外,研製團隊以“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為(wei) 己任,自主創新、集智攻關(guan) ,實現了Ka頻段第四代低噪放、變頻器和順序式微波開關(guan) 等多種產(chan) 品國產(chan) 化,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局麵,全麵提升了載荷國產(chan) 化水平。
優(you) 化研製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打開中星26號衛星的通信艙布局模型,可以看到艙內(nei) 空間幾乎被利用到極致,設備、高頻電纜、波導等密密麻麻交織在一起,但排列布局井然有序。
起初,衛星載荷艙的布局問題很讓人頭疼。“由於(yu) 衛星載荷單機、射頻電纜和波導數量眾(zhong) 多,要在載荷艙有限的空間內(nei) 擺放這些產(chan) 品,本身就是一個(ge) 難題,更何況還要兼顧考慮單機散熱、整星質心平衡等因素,布局工作可謂難上加難。”相關(guan) 研製人員介紹。
為(wei) 此,研製團隊在科學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創新性采用載荷鏈路與(yu) 布局三維聯動、波導精確定位支架等方法,解決(jue) 了高密度、多波束複雜鏈路的布局設計難題,為(wei) 後續型號提高載荷艙布局工作效率、縮短研製周期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衛星研製過程中,研製團隊還積極推動和應用流程優(you) 化成果,在東(dong) 方紅四號增強型衛星公用平台混合推進配置衛星時,首次將平台狀態總裝及測試合並,大幅提升平台的測試效率;並且首次應用智能化、一鍵式射頻測試係統,高質、高效完成熱試驗射頻測試工作,為(wei) 後續專(zhuan) 業(ye) 化測試打下了堅實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