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三體》之後,國產科幻劇的春天來了嗎?

發布時間:2023-03-01 14:2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記者 任思雨)《三體(ti) 》開播時,總製片人白一驄曬出一張劇組的蛋糕照片,上麵寫(xie) 著,“誰還能沒個(ge) 理想?”那晚,他跟導演楊磊通了個(ge) 電話,兩(liang) 人對著手機泣不成聲。

  曆經七年打磨,豆瓣評分從(cong) 8.0漲到8.5,這部備受矚目的科幻劇近日以高分收官。幽靈倒計時、三體(ti) 遊戲、紅岸基地、古箏行動等名場麵一一呈現,“有些地方直接從(cong) 小說裏摳出來的一樣!”不少網友這樣評價(jia) 。

  但用白一驄的話說,如果《三體(ti) 》第一部是“摸著石頭過河”,那接下來的創作可能就是“石頭也沒了、河也沒了”。談到對國產(chan) 科幻影視未來的看法,他的答案是:“謹慎的樂(le) 觀。”

  七年造夢

  2019年上海電影節,還在為(wei) 找導演忙碌的白一驄遇上了同為(wei) 《三體(ti) 》粉的楊磊,向他發出邀約,“我覺得他一定會(hui) 來的。”

  對於(yu) 《三體(ti) 》這樣的重磅IP,誰來拍、誰來編、誰來演一直備受關(guan) 注。最初,團隊想過尋找三位導演,一位拍懸疑向的2007年、一位拍技術向的三體(ti) 遊戲、一位資曆深的導演拍紅岸基地,但最後決(jue) 定還是由一位導演整體(ti) 完成。拍過《闖關(guan) 東(dong) 2》《紅色》等優(you) 秀現實主義(yi) 題材劇的導演楊磊,進入到了候選名單中。

  作為(wei) 總製片人,白一驄深知《三體(ti) 》難拍,不僅(jin) 要有特效基礎、現實主義(yi) 手法、還要一起吃苦,“老楊確實符合我們(men) 定調要求,大家可以有話直說,沒有溝通成本,我們(men) 想法是一致的。”

  彼時,靈河文化的《三體(ti) 》編劇團隊已經經曆了幾年的劇本創作,作為(wei) 一部大熱但是有門檻的科幻作品,要平衡原著粉和普通觀眾(zhong) 的感受十分不易,大家把所有能改編的方向都設計了一遍,前後推出二十幾個(ge) 改編方案,經過一輪輪篩選和討論,決(jue) 定還是回到原著本身。

  “可能路人觀眾(zhong) 剛看會(hui) 覺得有點晦澀,這就是當初選擇帶來的結果,但我們(men) 覺得是最好的選擇。因為(wei) 《三體(ti) 》這本書(shu) ,尤其第一次拍攝的時候,一定要以原著為(wei) 基準。”

  至於(yu) 演員們(men) 的選擇,白一驄則坦言很幸運,基本上想找的演員都找到了,比如,飾演汪淼的張魯一和葉文潔的王子文在試鏡時都非常適合,而《三體(ti) 》“鐵粉”於(yu) 和偉(wei) 更是在很早之前就確定將出演史強。

  在《三體(ti) 》原著中,史強角色的原型是作者劉慈欣的一位朋友,“我們(men) 也挺擔心劉老師會(hui) 不會(hui) 有什麽(me) 想法,後來他表示非常認可於(yu) 和偉(wei) 的演繹,那天我還專(zhuan) 門給老於(yu) 發信息說:‘主很滿意’,大家都很開心。”

  “劉老師是非常平和的人,他到現場的時候跟我們(men) 聊聊天吃吃飯、喝兩(liang) 口,但不會(hui) 對我們(men) 說你們(men) 要拍成什麽(me) 樣,他說你們(men) 盡力拍,我的創作已經結束了,現在是你們(men) 的創作。他真的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創作者,對創作者有很大的包容和尊重,非常感謝他。”白一驄感歎道。

  用現實主義(yi) 拍科幻

  “要讓龐大的想象力也變得真實可信。”在大家決(jue) 定用現實主義(yi) 創作手法來拍攝科幻《三體(ti) 》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這是一場難度空前的挑戰。

  整個(ge) 拍攝過程中,《三體(ti) 》劇組曾輾轉北京、天津、舟山、橫店、杭州、黑河等地,除紅岸基地和作戰中心的內(nei) 景是搭建外,其他外景均為(wei) 實景拍攝,甚至去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站、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拍攝,也是在那裏拍攝的第一個(ge) 劇組。

  此外,《三體(ti) 》背後還有一個(ge) 龐大的“科學顧問”團隊,劇組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科學家,反複討論科學儀(yi) 器、論文數據、圖表公式,“隻要鏡頭掃到的地方,盡可能確保出現的公式是對的。”

  據統計,《三體(ti) 》視效製作部分曆時兩(liang) 年多,最終呈現出CG製作時長200多分鍾、純CG鏡頭650個(ge) 、總鏡頭數2000多個(ge) 、CG角色290多位,包含11個(ge) 大型場景,最終渲染幀數97900頓的超大製作,全程有300多位數字藝術家的參與(yu) 付出。

  其中,包含“脫水浸泡”“人列計算機”等名場麵的三體(ti) 遊戲,也是劇中的重磅呈現。

  白一驄介紹,這部分戲用了動作捕捉技術+CG的方式拍攝,後來大家商量,邀請一些業(ye) 內(nei) 知名的朋友來一起客串玩玩。於(yu) 是,馬東(dong) 、侯鴻亮、郭靖宇、江南、唐家三少等多位業(ye) 內(nei) 資深人士先後參與(yu) 了數據采集、動捕掃描,在《三體(ti) 》裏集體(ti) 團建了一把。

  而到了被許多觀眾(zhong) 稱讚的古箏行動戲份,更是《三體(ti) 》“經費在燃燒”的高光時刻。這段在成片裏時長約25分鍾左右的戲,主創們(men) 前後供籌備了近4個(ge) 月,拍攝了將近30天。

  原先,劇組打算去巴拿馬實景拍攝,因疫情無法成行後,他們(men) 花了好幾個(ge) 月的時間尋找類似的河道,最終選擇浙江仙居一片長2公裏的草坪當“審判日號”殘骸的拍攝地,之後又在浙江各地的河道、樹林找到十幾種類型的景做素材,通過實拍、特效、剪輯拚接在一起。

  要讓幾百米的巨輪被納米飛刃切割成碎片,這在以往的影視劇中找不到任何可借鑒的先例。經曆了幾次推倒重來後,他們(men) 選擇將真的鋼材壓成片、建構成船的殘骸形狀,再經曆擠壓、焊接最終完成。

  回顧整個(ge) 拍攝經曆,白一驄用“死磕”來形容,“我們(men) 在科幻這個(ge) 領域,大家都是在開荒,沒有過去的經驗和幫助,隻能我們(men) 自己慢慢趟。”

  敬畏心和挑戰必須存在

  今年春天,《流浪地球2》《三體(ti) 》的熱播熱映,點燃了許多觀眾(zhong) 對國產(chan) 科幻影視未來的信心,對此,白一驄的態度是“謹慎的樂(le) 觀”:有信心,但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差距。

  “敬畏心和挑戰必須存在。我們(men) 有決(jue) 心有勇氣去挑戰,是一個(ge) 很現實的問題,因為(wei) 製作是一個(ge) 非常困難的事情,整個(ge) 行業(ye) 還是一個(ge) 沒有成體(ti) 係的創作狀態。”

  比如拍出《阿凡達》係列的卡梅隆,每拍一部戲可以研究出一套拍法和體(ti) 係。而國內(nei) 在工業(ye) 流程化方麵仍有差距,一部科幻影視劇的成功經驗,無法打包給下一個(ge) 團隊使用。

  作為(wei) 科幻迷,白一驄曾在這些年的公開發言中曾多次談到,希望國內(nei) 能多拍一些科幻作品,因為(wei) 科幻題材是最有可能提升影視工業(ye) 水平的產(chan) 品。

  在他印象裏,國內(nei) 第一部大規模使用特效製作的劇是《幻城》,當時有很多業(ye) 內(nei) 同行都前去學習(xi) 觀摩,這十幾年間,國內(nei) 湧現出大量優(you) 秀的特效公司,但類型作品的積累仍然太少。當作品積累越多,資產(chan) 複用率提高,整個(ge) 行業(ye) 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另一方麵,過於(yu) 強調情懷支撐,並不是影視工業(ye) 化的表現。“很多觀眾(zhong) 沒有看到差距,覺得你們(men) 那麽(me) 苦,把這個(ge) 事做下來了,包括我跟我們(men) 團隊說,千萬(wan) 不要別人說厲害就沾沾自喜,自我麻痹是很可怕的。”

  白一驄希望,未來能湧現更多元的科幻作品,觀眾(zhong) 們(men) 對這類題材能多一些寬容,他很期待接下來的《球狀閃電》《火星孤兒(er) 》等影視劇,最好都能收獲不錯的播出效果,“隻有大家都好起來了,這個(ge) 行業(ye) 才有希望。”

  用七年時間,劇版《三體(ti) 》在科幻劇裏趟出了一條路,“我們(men) 目前精氣神夠了,但還是有非常痛苦和漫長的路要走,走完它,才知道最終的結果怎麽(me) 樣。”白一驄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