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走進北京老城區 感受曆史文化傳承創新
中新網北京3月1日電(記者 徐婧)早春時節,在北京東(dong) 城區三裏河公園,成群的錦鯉在清池中暢遊,數百年曆史的會(hui) 館傳(chuan) 出樂(le) 聲,胡同裏煥發出新的生機。
2月28日,中國記協與(yu) 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東(dong) 城區委宣傳(chuan) 部聯合舉(ju) 辦“走讀中國·走進北京老城區——見證東(dong) 城區古韻新生”活動,邀請30餘(yu) 位中外記者走進前門三裏河公園和顏料會(hui) 館,感受北京老城區曆史文化保護與(yu) 創新。
前門三裏河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正統年間。公元1437年,作為(wei) 南城泄洪渠的三裏河水係出現,居民沿河而居,戲樓、會(hui) 館聚集於(yu) 此,頗具江南水鄉(xiang) 韻致,成為(wei) 北京老城曆史文化積澱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後隨時代更迭,三裏河河道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近年來,為(wei) 了留住老城記憶,恢複老城原有肌理,東(dong) 城區啟動了前門三裏河的整體(ti) 改造提升,依據曆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進行還原,將胡同街區、四合院建築與(yu) 自然環境滲透融合。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一些老樹,從(cong) 前院落裏的木頭、老石料也用在了河道設施建設中,既改善了河道及周邊環境,也記錄下城市印跡,水穿街巷繞前門的曆史景象得以再現。
家住三裏河公園附近的居民丁淑鳳常來三裏河公園遛彎。“去巷口的微風市集買(mai) 菜,跟老街坊拉兩(liang) 句家常,等中午再用全電廚房的灶台做一桌美食。生活質量提升了不少。”她介紹,胡同裏為(wei) 居民配建了主食廚房、雜貨鋪、理發店等便民設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沿三裏河河道一路向東(dong) ,會(hui) 經過一條青雲(yun) 胡同,有著400多年曆史的顏料會(hui) 館就坐落於(yu) 此,顏料會(hui) 館是由山西省顏料、桐油商人於(yu) 明代所建,曆史上是一處集祭祀與(yu) 觀戲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場所。如今,川劇變臉、京劇、脫口秀等藝術形式在此處輪番上演,老會(hui) 館被激發出全新魅力。
據了解,2021年7月起,東(dong) 城區對顏料會(hui) 館等一批會(hui) 館舊址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會(hui) 館有戲”惠民文化演出。在這裏,曆史文脈與(yu) 時代新風交相輝映,讓百年會(hui) 館再現古韻風華,也使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加豐(feng) 盈富庶。
東(dong) 城區委宣傳(chuan) 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顏料會(hui) 館已經舉(ju) 辦了約43場小型演出,2021年還成功入選了北京網紅打卡地。未來,在做好會(hui) 館保護的基礎上,東(dong) 城區將持續推動會(hui) 館文化活起來,努力釋放其承載的文化力量,讓市民更好地觸摸過往、感知曆史。
通過實地采訪,記者們(men) 感受到前門三裏河地區“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景象,對三裏河地區的曆史文脈保護、環境整治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有了更加直觀深入的認識。古巴拉丁美洲通訊社記者Iramsy Peraza表示,本次活動讓她了解到了中國政府為(wei) 推動城市更新所做的努力,在推動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保留了本地居民的原汁原味生活。
“我們(men) 也知道這個(ge) 區域正在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項目。”她在采訪居民後說,這樣的改造項目給當地居民提供了很多便利,居民們(men) 也非常喜歡改善後的新環境。
據悉,中國記協自2020年起組織開展“走讀中國”係列采風體(ti) 驗活動,邀請外國媒體(ti) 駐華記者深入中國基層一線感受經濟、社會(hui) 、文化發展現狀,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