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良田種糧 穩產增收——內蒙古巴彥淖爾春播見聞

發布時間:2023-03-01 15:57:00來源: 新華網

  早春時節,內(nei) 蒙古率先在河套地區啟動小麥播種工作,引導支持廣大農(nong) 戶利用高標準農(nong) 田多種糧、產(chan) 好糧,促進糧食種植業(ye) 穩產(chan) 增收。

  2月27日上午,2023年內(nei) 蒙古自治區“春播第一耬”活動在巴彥淖爾市臨(lin) 河區狼山鎮光明村萬(wan) 畝(mu) 糧食生產(chan) 基地啟動。隨著一聲“開耬了”,20台耙地機、10台播種機同時作業(ye) ,將麥種和肥料一起播撒進地裏。光明村村民楊文華說:“今年我家120畝(mu) 地全部種小麥,已經以3.6元/公斤的價(jia) 格與(yu) 企業(ye) 簽訂種植訂單。在小麥收割後,還能複種一茬白菜、燕麥草或水果蘿卜。再加上各種農(nong) 業(ye) 補貼,預計每畝(mu) 地的毛收入能達到2400元以上。”

  在播種現場,隨著發動機隆隆作響,一台台農(nong) 機沿著田壟勻速前行、播種。光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郭成剛說:“今年我們(men) 采用北鬥衛星導航技術精準播種,每千米播種作業(ye) 偏差不超過2厘米,不會(hui) 出現過去的重複種、漏種現象,既節省種子又能保質保量播種。每台播種機預計每天能種100畝(mu) 地,播種效率進一步提高。”

  光明村村民李新明告訴記者,過去全村耕地高低不平、條塊雜亂(luan) ,根本無法利用北鬥衛星導航等現代化技術耕種,小麥單產(chan) 很難提高。全村現已完成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所有耕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地力最少提升兩(liang) 個(ge) 等級,80%以上的耕地都能規模化種植,每畝(mu) 可增產(chan) 糧食50公斤左右。他說:“我家有70畝(mu) 地,過去種地至少需要半個(ge) 月時間,現在兩(liang) 天就能全部種完。去年我種糧收入10多萬(wan) 元,今年打算多種幾畝(mu) 小麥。”

  由於(yu) 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等因素,巴彥淖爾小麥具備蛋白質含量高、麵筋質量好等優(you) 點。今年臨(lin) 河區鼓勵廣大農(nong) 業(ye) 合作社與(yu) 農(nong) 戶聯合建設小麥種植基地,確保小麥種植麵積穩定在25萬(wan) 畝(mu) 左右。臨(lin) 河區副區長趙國棟說,當地以村集體(ti) 股份合作社、種植大戶為(wei) 主體(ti) ,正在建設多個(ge) 糧食高產(chan) 高效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園區,實行統一耕種、管護、銷售,進一步增加農(nong) 民種糧效益。

  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農(nong) 作物種植黃金帶,擁有1100多萬(wan) 畝(mu) 耕地,是我國優(you) 質中強筋小麥主產(chan) 地。巴彥淖爾市農(nong) 牧局種植業(ye) 科負責人李東(dong) 偉(wei) 說:“我們(men) 繼續實施各項惠農(nong) 政策,提高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小麥種植麵積,繼續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

  巴彥淖爾農(nong) 民種糧效益的增加折射出內(nei) 蒙古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正在實現良田種糧、穩產(chan) 增收。內(nei) 蒙古自治區農(nong) 牧廳農(nong) 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林利龍說,截至目前,內(nei) 蒙古已建成4989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占耕地總麵積的29%,支撐全區三分之二以上的糧食產(chan) 能。(記者李雲(yun) 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