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文化和旅遊部紮實推動落實代表委員建議提案
2023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公布了66個(ge) “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山東(dong) 省高密市昌盛泥塑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非遺工坊名列其中。
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聶家莊泥塑,非遺工坊推行“合作社+作坊”發展模式,推動“家庭式小作坊”搖身變成“家門口小工廠”,帶動當地5000多名群眾(zhong) 從(cong) 事泥塑產(chan) 品生產(chan) 。
這樣的工坊在全國還有很多。有數字顯示,全國各地設立非遺工坊2500餘(yu) 家,其中1400餘(yu) 家位於(yu) 脫貧地區。
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煥發生機活力,令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王愛琴感到欣慰。去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她提交了關(guan) 於(yu)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的提案,建議大力扶持傳(chuan) 統手工藝,鼓勵企業(ye) 及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非遺保護。
加強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近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很多代表委員關(guan) 注的話題。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2018年至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辦理非遺保護工作相關(guan) 人大代表建議近400件,辦理政協提案300餘(yu) 件。
“我們(men) 把建議提案辦理工作與(yu)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相結合,與(yu) 促進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積極研究和采納代表委員們(men) 提出的建議提案,有效轉化為(wei) 具體(ti) 的政策措施,轉化為(wei)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助力和動力。”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針對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心的促進非遺保護與(yu) 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文化和旅遊部指導各級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依托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等積極參與(yu) 非遺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宣傳(chuan) 、展示;將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區人民群眾(zhong) 迫切需要的非遺內(nei) 容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接下來,文化和旅遊部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非遺傳(chuan) 習(xi) 場所納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
為(wei) 進一步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非遺保護,文化和旅遊部支持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ye) 、高校和相關(guan) 單位到傳(chuan) 統工藝項目集中地建設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比如新疆哈密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與(yu) 唯品會(hui) 等企業(ye) 合作培育了“密作”品牌,湖南湘西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與(yu) 當地婦聯共同發起“讓媽媽回家”計劃,幫助擁有苗繡技藝的外出打工媽媽返鄉(xiang) 就業(ye) 。支持舉(ju) 辦非遺購物節、非遺品牌大會(hui) 、杭州工藝周、上海手造博覽會(hui) 等展示展銷活動,搭建傳(chuan) 承人和企業(ye) 等社會(hui) 力量的合作平台。2022年非遺購物節期間,全國150餘(yu) 個(ge) 地級市結合端午假期開展活動,銷售額超過16億(yi) 元。
厚植人才沃土、傳(chuan) 承後繼有人,是代表委員乃至全社會(hui) 的深切期許。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為(wei) 引領,地市級、縣級傳(chuan) 承人為(wei) 骨幹,一般傳(chuan) 承人為(wei) 基礎,梯次合理的非遺傳(chuan) 承人隊伍。2015年以來,文化和旅遊部會(hui) 同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以傳(chuan) 統工藝為(wei) 重點共同實施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現已累計開展研培1100餘(yu) 期,培訓非遺傳(chuan) 承人3.8萬(wan) 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累計超過10萬(wan) 人次。
下一步,文化和旅遊部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持續完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推動非遺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鼓勵傳(chuan) 承人參與(yu) 院校學習(xi) 和企業(ye) 生產(chan) ,提升他們(men) 的創新創造活力和傳(chuan) 承發展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