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電影難就難在還原真人真事
新京報專(zhuan) 訪《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導演俞白眉、鄧超解析幕後創作,全片有80%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
中國體(ti) 育電影難就難在還原真人真事
截至發稿時,《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上映13天,票房九千餘(yu) 萬(wan) 元,相對影片投資來說,成績並不理想,但豆瓣評分逆勢上漲至7.1,說明觀眾(zhong) 對充滿熱血精神的中國體(ti) 育影片仍然認可。該片導演鄧超、俞白眉與(yu) 主創持續路演,與(yu) 各地觀眾(zhong) 分享拍攝這部電影的台前幕後。他們(men) 表示,這是做電影二十多年來最艱難的一次,在拍攝中遇到的現實,在現實中遭遇的複雜,戲裏戲外都產(chan) 生共鳴。片中球隊屢屢戰敗不被外界看好;戲外他們(men) 的導演實力一度受到質疑,他們(men) 決(jue) 定一定要“拚一把”,爭(zheng) 取逆風翻盤。《中國乒乓》對中國體(ti) 育電影的貢獻已屬不易,即使它做不到一上映就可以壯大中國體(ti) 育電影市場,但也足以在中國體(ti) 育電影發展史上紮實寫(xie) 上一筆,為(wei) 國產(chan) 體(ti) 育電影增加了一些探索經驗,是一場超越體(ti) 育本身的類型片創新創作。通過影片,觀眾(zhong) 能夠感受到國乒隊員不畏逆境、奮勇拚搏的精神,兩(liang) 位導演在鏡頭的設計、影調的呈現、演員的表演上都下足了功夫,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充滿振奮的臨(lin) 場感,更昭示出體(ti) 育故事片獨有的藝術特征和精神文化取向。
主題
必須是一部元氣滿滿的影片
《中國乒乓》將真實放在了第一位,一句“獻給每一個(ge) 不被看好的我們(men) ”更是點題影片主旨。提起中國乒乓球隊,在大眾(zhong) 認知上,都會(hui) 認為(wei) 這是一支“贏麻了”的常勝將軍(jun) ,國乒隊流行著一個(ge) 傳(chuan) 言“打全國比賽比在世界範圍跟外國隊伍打難得多”,可見我們(men) 的乒乓球的“無敵”水平,但《中國乒乓》卻是講述中國男乒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絕地反擊的故事,更像是把焦點放在球隊如何麵對低穀、如何在不被看好的境遇裏重拾勇氣與(yu) 信心的故事上。當時瑞典隊異軍(jun) 突起,技術打法趕超中國,鐵腕少帥臨(lin) 危受命,組建起一支備受爭(zheng) 議的男乒新軍(jun) ——負傷(shang) 主力、失意老將、千度近視的削球手以及缺乏大賽經驗的雙子星。麵對內(nei) 外質疑,主教練攜教練組進行大刀闊斧改革、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不被看好的“男乒新五虎”發揮各自優(you) 勢,他們(men) 終於(yu) 在1995年天津世乒賽絕地反擊,重新奪得斯韋思林杯。導演俞白眉是乒乓球迷,他回憶創作時曾特意強調真實性,“中國乒乓球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一向被大家視為(wei) 常勝的國乒隊原來也是嚐過苦頭、走過低穀期的。最開始製片方找我的時候拿著一個(ge) 虛構的故事,我非常不理解,乒乓球曆史上有這麽(me) 多重要時刻,我們(men) 完全可以在真實曆史上找靈感。在我印象中,最讓我激動的莫過於(yu) 當時在大學宿舍看的1995年那場天津世乒賽,當年比賽的影響力,運動員身上背負的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榮耀,以及他們(men) 日複一日的艱苦訓練,很少有故事能像這樣有血有肉、鼓舞人心,它的戲劇性太強了,真的值得拍。”
導演兼主演鄧超是體(ti) 育迷,雖然不是乒乓球球迷,不過這部電影也是他特別想拍的,因為(wei) 他認為(wei) 戲裏麵運動員的經曆能喚起很多自身的生活共鳴,很多時候,體(ti) 育就是治愈人的藥,他們(men) 是每天都看央視5套(體(ti) 育頻道)的人,不拍一部體(ti) 育電影未免會(hui) 有些遺憾:“我和俞白眉曾經也拍過一部很失敗的電影,那次可以說是我們(men) 最大的失敗,很多天都很焦慮,經常就是一張麵如死灰的臉,這就是我們(men) 的親(qin) 身感受。電影裏的國乒隊員在低潮期時,多麽(me) 不被看好,他們(men) 決(jue) 定,如果打得不好就練打法;球拍的膠水不行,就去搞膠水;戰術不好,就練戰術。人必須正視自己的問題在哪?短板是什麽(me) ?隻有這種正視才可能讓我們(men) 走出困境。戲裏的劇情和我們(men) 現實經曆太相似了,我一看,特別想拍。”
如同俞白眉所說,“《中國乒乓》必須是一部元氣滿滿的影片。”體(ti) 育早已經被視作衡量一個(ge) 民族或者國家強盛與(yu) 否的標誌,因此中國體(ti) 育電影似乎天生就與(yu) 主旋律精神合拍。我們(men) 常常把包括體(ti) 育運動在內(nei) 的競技比賽與(yu) 國家、民族的榮譽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這不但成為(wei) 國人的集體(ti) 無意識,更是社會(hui) 現實與(yu) 影片敘事情節相互鑲嵌的意義(yi) 載體(ti) 。
創作
有真實勵誌,也凸顯個(ge) 性
俞白眉說,《中國乒乓》全片有80%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的,包括片中很多以往觀眾(zhong) 不曾知曉的細節,比如球隊練球的日常,找膠水做乒乓球拍,大量的揮拍訓練,再比如青澀的運動員們(men) 爬宿舍外麵管子翻牆出去等都是真實的,很多來自運動員的分享與(yu) 實際訓練體(ti) 驗。為(wei) 了增加故事的戲劇性,在現實基礎上,主創們(men) 也進行了一些戲劇化創新,例如開篇教練戴敏佳在羅馬丟(diu) 失了東(dong) 西,卻被抓去當地警察局受到“不友好對待”;球員白民和拿著望遠鏡看對麵天壇賓館的女朋友等,兩(liang) 位導演將自己擅長的喜劇元素融入熱血勵誌的體(ti) 育題材中,讓電影除了競技體(ti) 育本身,也增加了很多可看的其他元素,讓演員在不破壞劇情發展線路的前提下,通過富有搞笑色彩的語言和肢體(ti) 動作給觀眾(zhong) 帶去樂(le) 趣,例如片中侯焯祥(原型劉國梁,丁冠森飾)形容自己為(wei) “大國重器”,以及片中戴敏佳妻子王盈(孫儷(li) 飾)說“想要贏,娶我就對了,因為(wei) 我叫‘盈’。”這些“笑一下”細節不僅(jin) 豐(feng) 富了人物形象,還引導了劇情發展,觀眾(zhong) 在為(wei) 運動員捏一把汗時又能獲得一種輕鬆娛樂(le) 的感覺,這些細節不僅(jin) 是一種幽默的處理,更多的是凸顯出對個(ge) 性化的表達,打破了常規體(ti) 育片的類型規則。
體(ti) 育電影的生命敘事,是指體(ti) 育關(guan) 切人的生存、關(guan) 切人的意誌和成長的敘事,通過體(ti) 育,顯現人對自由意誌和生命倫(lun) 理的追求。體(ti) 育電影的生命敘事首先體(ti) 現在體(ti) 育的勵誌功能上,這也是全球體(ti) 育影片關(guan) 注的一個(ge) 敘事焦點。而體(ti) 育電影的生命敘事的另一層麵,則是對人性的盡情抒唱。生命敘事的基本精神是堅持以人為(wei) 本,高高舉(ju) 起人文主義(yi) 的大旗,關(guan) 注人尤其是人性的生命狀態。探索人性尊嚴(yan) 、人性解放的途徑和價(jia) 值是生命敘事的基本任務。
《中國乒乓》對於(yu) 劇情的創新還在於(yu) 將視角放在普羅大眾(zhong) ,如片中阿如那飾演的隊員陳文,他付出很多汗水,隨隊訓練多年,球技很高卻成了陪練,並沒有上場的機會(hui) ,這個(ge) 角色也成為(wei) 電影上映後討論很多的角色。這是俞白眉虛構出的角色,他表示,創作這個(ge) 角色源於(yu) 太多人的切身經驗:“《中國乒乓》的片尾列出了很多乒乓球冠軍(jun) ,每個(ge) 人都有名有姓,但實際上在他們(men) 背後還有幾十萬(wan) 人(在付出),這些人大多沒有正式上場過,也根本沒有機會(hui) 去拿冠軍(jun) 。我們(men) 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會(hui) 捫心自問付出是100%有回報的嗎?其實我認為(wei) 這個(ge) 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陳文的人生最接近於(yu) 普通人,他代表的是沒有英雄光環的人。他陪著練了那麽(me) 久最後成了路人,但他還是堅持做這件事情,將自己放在集體(ti) 裏,這種精神才是溫暖照亮普通人的共情之處。”可以看出,近年國內(nei) 體(ti) 育題材的影片在注重為(wei) 國爭(zheng) 光、弘揚民族精神的宏大敘事重心時,也不忘增加對生命個(ge) 體(ti) 的關(guan) 注;對拚搏進取到凸顯個(ge) 體(ti) 遭遇、情感起伏、個(ge) 性展現、複雜的心路曆程等方麵敘事主題也在進行不斷的深入挖掘。
還原
演員進行八個(ge) 月專(zhuan) 業(ye) 訓練
“決(jue) 定要拍攝體(ti) 育電影,就必須拿出體(ti) 育精神來對待,比如片中黃昭(原型王濤)最後勝利時甩掉乒乓球拍倒地的那一刻,必須要與(yu) 當年觀眾(zhong) 看到的(天津世乒賽)場景一模一樣,他的舉(ju) 手投足一定要回到那個(ge) 年代,包括電影裏的比賽必須也要和真實曆史一致;如果觀眾(zhong) 細心去查比分,看球員的動作,你可以發現每一個(ge) 球、每一個(ge) 比分都和曆史一模一樣,如做不到這一點,我們(men) 是不會(hui) 原諒自己的。”俞白眉說,對於(yu) 體(ti) 育電影的呈現,必須達到吹毛求疵般的原貌重現,必須把當年那種振奮人心的場麵給觀眾(zhong) 拍出來。
在大眾(zhong) 的視野裏,很多人認為(wei) “體(ti) 育人不懂電影,電影人不懂體(ti) 育”,這句話似乎成為(wei) 優(you) 秀國產(chan) 體(ti) 育電影“難產(chan) ”的一個(ge) 重要原因。體(ti) 育電影本身的最大特點或者說挑戰,就是主創及參與(yu) 者必須要懂得這項運動,例如陳可辛就曾坦言《奪冠》是自己拍過難度最大的電影,他感歎,“在現場有很多排球教練幫忙把關(guan) ,其實我也看不懂,怎麽(me) 這一個(ge) 是‘好球’,那一個(ge) 就不好呢?”
體(ti) 育運動專(zhuan) 業(ye) 性很強,對演員身體(ti) 素質和運動技能有很高要求,比如在拍攝自行車競技題材電影《破風》時,演員彭於(yu) 晏必須保持每天十個(ge) 小時左右的騎行訓練;而拍攝體(ti) 操電影《翻滾吧!阿信》前,他又學習(xi) 了半年體(ti) 操。相比起排球、跑步等大幅度的運動,乒乓球的競技類型塑造更是充滿挑戰。因為(wei) 乒乓球運動不像排球、足球等能展現強勁的運動力及大幅度的身體(ti) 接觸,它也缺乏像跳水、體(ti) 操等具有肢體(ti) 變化的視覺衝(chong) 擊。該項運動對演員身體(ti) 素質要求極高,需要他們(men) 掌握相應的體(ti) 育技能,但往往沒有運動基礎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nei) 就掌握專(zhuan) 業(ye) 球技以及重現運動員在場上的競技狀態,因此需要大量時間進行培訓、練習(xi) 。鄧超介紹,為(wei) 籌備《中國乒乓》全組演員進行了為(wei) 期八個(ge) 月的專(zhuan) 業(ye) 乒乓球訓練,包括飾演教練的他也堅持訓練用左手打球,但後來發現越練越不敢練,再怎麽(me) 練也追不上職業(ye) 運動員。
俞白眉回憶,在《中國乒乓》選角的時候,很多演員為(wei) 了得到角色都稱自己會(hui) 打乒乓球,但真的了解後才發現幾乎都是“乒乓球小白”,為(wei) 什麽(me) 能夠信任這些演員,是出於(yu) 他們(men) 對體(ti) 育運動的熱愛,他堅信若是不愛體(ti) 育肯定演不好這個(ge) 片:“在我們(men) 長時間的訓練中,很多演員都崩潰過,比如飾演黃昭的段博文訓練得最久,首先他要接近原型人物(王濤)必須增肥,同時又要練球,這兩(liang) 件事情很難兼顧。後來他練了兩(liang) 個(ge) 月就崩潰了,我當時對他說,崩潰是好事,若是不經曆這件事情你永遠不知道運動員的真實想法,每個(ge) 運動員都崩潰過,除了技術上的訓練,更重要在精神上,當他突破了這層思維的焦慮,他的球會(hui) 打得無所顧忌。”為(wei) 了片中演員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選手,劇組也做了很多努力,花大量時間看乒乓球賽紀錄片,進行多次實地采訪,大量接觸運動員,累積出約100萬(wan) 字的采訪素材,隊裏還找來18位乒乓球高手進行指導挑錯:“這些技術指導給我們(men) 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幫助,因為(wei) 這部戲大家變成了兄弟,有人教演員該怎麽(me) 演,有人也會(hui) 直接參加電影拍攝,每天既拍戲又‘輔導作業(ye) ’,他們(men) 太熟悉乒乓球和這項運動的曆史,每天上午練什麽(me) ,下午怎麽(me) 提高體(ti) 能,運動員比賽時應該是一種什麽(me) 神韻,他們(men) 太重要了,讓我們(men) 準備極其充分,開拍時心中有數。”
升華
用拚搏精神喚起感動
俞白眉認為(wei) ,拍體(ti) 育電影的動機很純粹,這類電影很難成為(wei) 真正意義(yi) 上的市場大爆款,但更多是為(wei) 了拍一種留在時間裏的精神力量,“這種電影可能過了很多年,它還是能喚起人們(men) 曾經的感動,能夠鼓舞為(wei) 夢想奮鬥的人,另外很多運動健兒(er) 在追夢過程中揮灑了汗水,他們(men) 的故事值得讓人了解。比如《中國乒乓》就得到了原型人物的大力幫助,所有原型中我接觸最多的是馬文革指導,幾乎有小半年的時間,我創作劇本時有不明白的就抓起電話打給他,不管什麽(me) 時候他都願意分享他的經驗,從(cong) 頭到尾默默付出,這些原型人物對於(yu) 電影來說居功至偉(wei) 。”
《中國乒乓》整個(ge) 籌備過程長達五年,經曆了無數磨難,但鄧超、俞白眉認為(wei) 拍攝這部電影的意義(yi) 已經超過了電影本身,更多是一種對運動精神的信仰:“拍體(ti) 育片應該有一個(ge) 很明確的要求,要把這部電影拍得好看,從(cong) 文本上將其體(ti) 現得妙趣橫生,如若做不到的話,還不如讓觀眾(zhong) 去看賽事紀錄,這次拍攝我們(men) 進行了很多探索,例如攝影機跟不上乒乓球的速度,我們(men) 將攝影機裝到氣泵上;比如讓演員有針對性地練球,每天盯著錄像看,起碼呈現出來的效果不會(hui) 太離譜。大家對這部電影的投入都非常徹底,沒有一點抱怨,並且在拍攝之後喜歡上了這項運動,這讓人體(ti) 會(hui) 到創作體(ti) 育電影本身的可貴。”俞白眉說,體(ti) 育電影傳(chuan) 達出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現在的年輕觀眾(zhong) 很喜歡,這段時間他們(men) 到各大高校路演,聽到無數年輕人的真實心聲。鄧超同樣認為(wei) ,這部電影是值得拍、值得付出的:“我演的是國乒運動員,是真正的奧運會(hui) 、世錦賽的冠軍(jun) ,其實就算我們(men) 怎麽(me) ‘玩命練’,也沒有辦法和他們(men) 相提並論,但這些精神是一直感染我們(men) 的。比如《中國乒乓》裏吳京飾演的教練找到我,說‘聽說你準備放棄了’,‘你死都不怕,怕個(ge) 球’,我說‘那我死之前贏不了呢?’他說‘你也可以踏踏實實地閉眼’,我覺得這就是我們(men) 的人生課題。”(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