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楊兆群:一刀一紙一世界

發布時間:2023-03-02 15:12: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藝人物誌】

  楊兆群沒想到自己會(hui) 收到國際奧委會(hui) 前主席的來信。

  那是2008年7月的一天,江蘇常州金壇刻紙藝人楊兆群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忽然,郵差送來一封國際信函,署名“薩馬蘭(lan) 奇”。薩馬蘭(lan) 奇在信中祝賀楊兆群的刻紙作品《從(cong) 雅典到北京》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當年,得知北京申奧成功,楊兆群很激動,想為(wei) 奧運做點什麽(me) 。他曆時4年,創作出一幅長29米(象征第29屆奧運會(hui) )、寬2.008米(象征2008年奧運會(hui) )的巨幅刻紙作品《從(cong) 雅典到北京》,在剪紙界和體(ti) 育界引發強烈反響,連薩馬蘭(lan) 奇都被作品的技藝、寓意深深折服。

  近日,在江蘇常州金壇舉(ju) 辦的“南尋北找——楊兆群民間剪紙收藏展”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剪紙(金壇刻紙)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楊兆群向記者講述起他與(yu) 剪紙的故事。

  剪紙根據工藝手法不同,分為(wei) 剪、雕、刻等不同類型,在不同地方,剪紙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在江蘇金壇等地,藝人們(men) 使用的是刀刻法,因此剪紙又被叫作刻紙。金壇刻紙早在隋唐時期就已出現,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擴展項目名錄。

  1955年,楊兆群出生在江蘇金壇的一個(ge) 普通農(nong) 家。他家右手邊住著一個(ge) 刻圖章的老伯,兒(er) 時的楊兆群經常去老伯家玩耍,一來二去習(xi) 得了一些刻刀的基本技法。楊家左手邊還有個(ge) 做鞋花的人家,楊兆群也常去玩,看著那些有趣的鞋花花樣,他試著用從(cong) 右鄰老伯那裏學來的刻刀技法去刻鞋花花樣。那時的他不會(hui) 想到,這輩子都離不開刻刀了。

  楊兆群從(cong) 未專(zhuan) 門學過刻紙技藝,但愛畫畫的他,以刀作筆,在一張張紙上開始了對世界和生活的描繪。上初中時,楊兆群創作的刻紙作品《樣板戲人物》入選縣中小學生美術作品展。20歲那年,他被選入縣文化館的美術培訓班,一邊畫廣告畫,一邊創作。不久,他的刻紙作品《大幹促大變 普及大寨縣》入選江蘇省首屆農(nong) 民畫展。1979年,他的作品《普天同慶》又被選送到挪威、芬蘭(lan) 展出,受到國外藝術界的好評。刻紙是個(ge) 精細活,一刀不慎,全幅作廢。楊兆群的刻工了得,絕少廢品,且刀法細膩、線條流暢、頓挫有力、內(nei) 柔外剛,因此得了個(ge) “楊一刀”的雅稱。

  刻紙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但楊兆群的作品,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總能新意頻出。20世紀80年代初,楊兆群在農(nong) 村當電影放映員,除了放電影,還承擔著宣傳(chuan) 政府政策的責任。怎麽(me) 宣傳(chuan) 呢?大多數放映員在放電影前,隻是照本宣科把政府文件讀一遍,而楊兆群發揮自身所長,把政策“翻譯”成刻紙作品上的人物和故事,然後用電影幻燈片播放,深受群眾(zhong) 歡迎。

  “從(cong) 那時起,我就意識到,刻紙藝術要想獲得現代人的認可,必須跟時代和生活結合。”楊兆群說。因此,北京奧運申辦成功,楊兆群創作出從(cong) 《從(cong) 雅典到北京》,用刻紙藝術講述了百年奧運史;為(wei) 宣傳(chuan) 民族團結,他推出《華夏一家親(qin) ,同為(wei) 圓夢人》,呼籲人們(me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講述千年大運河的故事,他主持創作了百米長卷刻紙作品《大運河》,刻出了運河兩(liang) 岸千年的繁榮。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如《鵲橋會(hui) 》《豐(feng) 收的喜悅》《同心大結》《和諧》《晚作》《梁祝化蝶》,無不緊貼時代脈搏,把握時代主流,以藝術的、審美的、形象的方式為(wei) 時代精神賦形。

  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來不是一潭死水,它總是在不斷流動變化的過程中延續自己的活力。為(wei) 了讓刻紙更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最近這些年,楊兆群還將刻紙藝術與(yu) 汽車、時裝、遊戲等結合,不斷在跨界中尋找新的方向和可能。比如,他利用刻紙作品的鏤空性,設計出一款刻紙LED床頭燈,刻紙在前,燈在後,放在臥室裏,既美觀,又實用。又比如,他利用刻紙為(wei) 手遊《三國誌幻想大陸》中的貂蟬設計皮膚,讓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科技來了次完美融合。

  在50多年的刻紙生涯中,楊兆群用一把刀、一張紙,刻出了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刻出了現實世界的精彩,也刻出了自己與(yu) 眾(zhong) 不同的人生。盡管作品獲得了各種國內(nei) 外大獎,且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收益,但楊兆群總覺得,作為(wei) 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僅(jin) 僅(jin) 做到這些還不夠,因為(wei) 他發現,大量剪紙老藝人,由於(yu) 種種原因,並未引起社會(hui) 的重視,他們(men) 離世後,其技藝和作品也隨之成為(wei) 絕響。

  為(wei) 了幫剪紙老藝人多留下一些東(dong) 西,2010年5月,楊兆群開啟了持續至今的尋訪之旅——一一拜訪民間剪紙老藝人,用攝像機記錄下他們(men) 的生活和技藝,同時搜集整理他們(men) 的代表性作品。

  第一站是剪紙大縣陝西安塞,拜訪的是安塞剪紙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高金愛,當時她已88歲高齡。“老人隻有一間房子,她跟兒(er) 子住在一個(ge) 炕上。她給我看她的剪紙作品,讓我挑。我象征性地挑了7張不同門類的作品。”楊兆群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細節。離開高金愛家,楊兆群一行人在山崗上停下腳步,回過頭拍攝老人家的房子。這時,老人的兒(er) 子追了上來,遞上5斤小米和一卷報紙。報紙裏包著100張剪紙作品。“我媽讓我把這些送給你,她說這些東(dong) 西放在你那裏,比放在她那裏更有意義(yi) 。”老人的兒(er) 子說。

  捧著那些珍貴的剪紙作品,楊兆群覺得那不僅(jin) 是藝術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囑托和責任。此後,楊兆群帶著老人的作品到各地辦展覽、講課,希望將老人的剪紙技藝傳(chuan) 承下去。

  一年後,高金愛便去世了。得知消息,楊兆群心裏不是滋味,意識到尋訪老藝人工作的緊迫性。一次,他在甘肅平涼出差途中,聽說陝西延長縣剪紙藝人劉蘭(lan) 英身體(ti) 不佳,便花了1800元連夜打車趕到延長縣采訪老人,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沒多久,老人就去世了。

  十幾年間,楊兆群的足跡遍布大半個(ge) 中國,行程達數十萬(wan) 公裏。截至目前,他已走訪了76位剪紙老藝人,年紀最大的100多歲,最小的70多歲。而這76位剪紙藝人,目前已經有16位過世,楊兆群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

  這些年,楊兆群先後收集各種剪紙作品45000多張,這些作品從(cong) 明清到現代,各具特色。“很多珍貴的作品如果不整理,子孫後代就看不到了,希望我的努力能為(wei) 國家剪紙藝術留下一些資料和曆史記錄。”看著收集來的一箱箱珍貴的剪紙作品,楊兆群說,“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修建一座剪紙藝術博物館,既為(wei) 這些寶貝找一個(ge) 安身之所,也為(wei) 中國的剪紙藝術營造一個(ge) 傳(chuan) 承之地。”

  (本報記者 韓業(ye) 庭)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