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在哪,怎麽“提”

發布時間:2023-03-02 15:2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路線圖”已經明晰。3月1日,在“權威部門話開局”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財政部部長劉昆對這項工作的安排做了詳細解釋。

  當前我國經濟恢複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應對這些風險挑戰,需要加大財政宏觀調控力度,優(you) 化政策工具組合,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可控。

  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對財政政策取向、安排提出明確要求。會(hui) 議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劉昆說,“加力”,就是要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今年的加力點主要有三個(ge) :在財政支出強度上加力、在專(zhuan) 項債(zhai) 投資拉動上加力、在推動財力下沉上加力。

  這意味著,在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6萬(wan) 億(yi) 元的基礎上,今年財政支出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在2022年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超過4萬(wan) 億(yi) 元的基礎上,專(zhuan) 項債(zhai) 規模將繼續擴大;在2022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9.71萬(wan) 億(yi) 元基礎上,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

  與(yu) 此同時,兼顧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麵,完善稅費優(you) 惠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著力助企紓困。另一方麵,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liang) 撥千斤”的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hui) 投資,促進消費。同時,加強與(yu) 貨幣、產(chan) 業(ye) 、科技、社會(hui) 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

  這項工作包含五項重點內(nei) 容:完善稅費支持政策,著力紓解企業(ye) 困難;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支出強度;大力優(you) 化支出結構,不斷提高支出效率;均衡區域間財力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嚴(yan) 肅財經紀律,切實防範財政風險。

  其中,稅費支持政策是大家關(guan) 注的重點,也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首要發力點。

  我國新世紀減稅降費的大幕是在2009年拉開的。為(wei) 應對金融危機衝(chong) 擊、促進經濟平穩發展,“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作為(wei) 積極財政政策重要內(nei) 容之一首次寫(xie) 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後的十餘(yu) 年,“減稅降費”成為(wei) 稅費政策調整的主基調。

  2022年,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wan) 億(yi) 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約2.46萬(wan) 億(yi) 元,超過2021年辦理留抵退稅規模的3.8倍,力度是近年來最大的。

  由此,我國小口徑的宏觀稅負一改1994年以來持續上升的趨勢,從(cong) 2012年的曆史高點18.62%下降至2022年的13.8%,切實減輕了市場主體(ti) 負擔,激發了市場活力,對於(yu) 穩定經濟增速、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表示,減稅降費政策直擊了市場主體(ti) 的痛點和難點,把這個(ge) “肥”施到了企業(ye) 發展的根上,減負紓困的效果比較明顯。財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10萬(wan) 戶重點稅源企業(ye) ,每百元營業(ye) 收入稅費的負擔下降了2.7%。企業(ye) 的現金流增加了,發展活力增強了,應對風險挑戰的韌性更足了。

  他說,2023年,各項稅費支持政策仍將對助企紓困、穩住經濟大盤發揮重要作用。這項工作分三部分進行,一是落實落細現有政策,繼續實施好已經明確的減稅降費政策,紮紮實實把該減的稅費減到位。二是優(you) 化完善優(you) 惠政策,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該延續的延續,該優(you) 化的優(you) 化,讓政策紅利更好惠及市場主體(ti) 。三是進一步增強政策精準性,突出對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以及特困行業(ye) 的支持,為(wei) 微觀主體(ti) 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朱忠明承諾,財政部門將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紓困需要,盡快研究明確政策,抓好落地見效,推動形成“水深魚歸”“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