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希臘教中文:搭建語言橋梁 推動中希文明交流

發布時間:2023-03-03 14:3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複信雅典大學維爾維達基斯教授等希臘學者,祝賀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

  習(xi) 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希臘文明影響深遠。2000多年前,中希兩(liang) 大文明在亞(ya) 歐大陸兩(liang) 端交相輝映,為(wei) 人類文明演進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貢獻。現在,兩(liang) 國建立中希文明互鑒中心,致力於(yu) 推動中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文明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和時代意義(yi) 。

  在希臘教授中文的國際中文教師和誌願者表示,希望搭建語言交流橋梁,為(wei) 推動中希文明交流互鑒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men) 教授中文、收獲友誼,也讓希臘民眾(zhong) 感受到中文和中國文化的魅力。

  家長和孩子同上中文課

  “來希臘任教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當地居民對中國人很熱情,學生尊重老師,對中文學習(xi) 也充滿熱情。”談到在希臘任教的感受時,國際中文教師呂宜文笑著說。

  在呂宜文教的學生中,有的是在校大學生,也有不少已經工作的社會(hui) 人士。“和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交流讓我收獲很多,他們(men) 對中文的熱情讓我深受感動。”

  令呂宜文印象深刻的是,有位中文學生是5個(ge) 孩子的母親(qin) ,不管課再晚、天再冷,她都會(hui) 騎著摩托車準時出現在教室門口。這位同學不僅(jin) 及時完成所有作業(ye) ,還反複複習(xi) 自己不記得的中文詞語。即使是課間休息,她也會(hui) 向呂宜文請教各種有關(guan) 中文和中國的問題。“她告訴我,學習(xi) 中文是對自己的獎勵,在學習(xi) 的過程中體(ti) 會(hui) 到了求知的快樂(le) 。”呂宜文說。

  國際中文教師王穎對希臘學生的中文學習(xi) 熱情也深有體(ti) 會(hui) 。“他們(men) 不僅(jin) 積極參加中文課和各種中國文化活動,還鼓勵親(qin) 人朋友學中文。因此,家長和孩子在同一個(ge) 教室上課並不鮮見。”

  在王穎教的學生中,有一位正在學習(xi) HSK3級線上課程的學生,名叫瑪麗(li) 娜。有一天,瑪麗(li) 娜給王穎發信息,抱歉地說因為(wei) 身體(ti) 不舒服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e) ,王穎這才知道一周後就是瑪麗(li) 娜的預產(chan) 期。但瑪麗(li) 娜表示,還是會(hui) 繼續上中文課。隔周,王穎發現,瑪麗(li) 娜一邊照顧剛出生的小女兒(er) ,一邊在線上學中文,還補交了之前未完成的作業(ye) 。“瑪麗(li) 娜對中文學習(xi) 的認真和執著深深打動了我,也激勵我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為(wei) 學生呈現更加精彩的中文課堂。”王穎說。

  花式中文教學激發興(xing) 趣

  為(wei) 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希臘教中文的中國老師可謂各顯神通。

  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阮爽迎在國內(nei) 有網絡中文教學經驗,但當她抵達希臘與(yu) 學生麵對麵開展中文教學時,還是“感到不一樣”。

  阮爽迎主要教授HSK5級和6級課程,學生的中文水平相對較高,對中國文化和當代中國興(xing) 趣濃厚。為(wei) 了滿足學生了解中國社會(hui) 的需求,提高他們(men) 的各項語言能力,阮爽迎會(hui) 在教學中選擇真實有趣且與(yu) 學生興(xing) 趣相關(guan) 的教學材料。“我會(hui) 在網上找一些與(yu) 教學內(nei) 容相關(guan) 的小視頻,為(wei) 學生展示中國人的生活,讓他們(men) 有直觀的感受,也鍛煉和提高他們(men) 的中文聽力。”

  課上,阮爽迎還會(hui) 通過設計互動遊戲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與(yu) 參與(yu) 度。比如在聽寫(xie) 環節,她設計了分組對戰的遊戲;在口語練習(xi) 環節,她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或辯論方式開展練習(xi) 。

  對於(yu) 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楊洋來說,在希臘任教的最大感受是“原來我可以幫助這麽(me) 多學生學習(xi) 中文,教中文真的是非常快樂(le) 的事”。

  楊洋的學生以成人為(wei) 主,學習(xi) 目的各不相同,但對中文和中國文化都充滿興(xing) 趣,課堂氣氛活躍。

  “在嚐試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後,我更傾(qing) 向用情境法教學,用學生熟悉的當地物品舉(ju) 例,比如造句時,我會(hui) 說‘下課了,有的同學在吃希臘特色食物,有的同學在曬太陽’。這會(hui) 讓學生更有參與(yu) 感,同時也拉近了我和學生的心理距離。”楊洋表示,能幫助學生學中文十分開心,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責任和價(jia) 值。

  教學相長結下友誼

  在教授中文的過程中,老師們(men) 也和學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希臘教中文,我總能得到學校師生和當地居民的各種幫助。”國際中文教師胡安每次路過寓所樓下的咖啡店,店主都和他熱情地打招呼,也主動讓他在辦好寬帶前免費使用店裏的網絡。這些小細節都讓在異鄉(xiang) 的胡安覺得“很是溫暖”。

  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吳依琳也在與(yu) 當地居民的相處中感受到了友好和善意。她的鄰居是個(ge) 熱情好客的老人,經常和吳依琳以及其他中文老師分享當地美食,並向老師們(men) 請教一些簡單的中文表達,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中國。

  “雖在異國他鄉(xiang) ,但我們(men) 通過語言學習(xi) 和日常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吳依琳說。(人民日報海外版 於(yu) 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