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戴天方:要“跨界”培養使用技能工匠
【代表委員履職記】
19歲開銑床,如今已在車間一線幹了34年的“機械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席技師、航天三院239廠特級技師戴天方,近年來一直密切關(guan) 注“新生代”一線工人的情況。
對於(yu) 調研中遇到的“招不到學技術的徒弟,年輕人不願意學技術”等情況,他很著急。“製造強國離不開技術工人,而且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當前,各行各業(ye) 中技術工人十分缺乏,主要是有人覺得當工人收入低、地位低、沒發展、沒麵子。”戴天方說,他建議國家要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讓更多的人願意學技術當工人,激發企業(ye) 人才創新活力,不斷壯大技術工人隊伍,使技能水平越來越過硬。
身在一線,心係技能人才。戴天方調研走訪發現,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也有一些新情況。“職業(ye) 學校學生學習(xi) 到的基本操作技能,與(yu) 生產(chan) 一線所需技能不適配,‘新生代’工人就業(ye) 後,難以適應企業(ye) 需求,還要再進行培訓,不能即就業(ye) 即產(chan) 出。”戴天方說,現在我國裝備製造業(ye) 迎來了新時期,數字孿生、虛擬場景、智能製造、柔性製造、智能機器人、雲(yun) 計算等高科技手段正逐步應用到生產(chan) 中,這對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了。
“就說我們(men)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239廠吧!現在都使用高度集成的數字化、自動化總裝生產(chan) 線了,還在建設5G+工業(ye) 互聯網數字化車間。”戴天方說,“這些變化,需要更多掌握專(zhuan) 業(ye) 知識、更高科技水平的技能工匠。”
戴天方自己就是這樣的“高手”。他提出的“鏜銑結合”減重“絕技”,能夠將近百公斤航天艙段的重量精度控製在0.1kg以內(nei) ,他總結出的“八字真言”,能夠實現數米長艙體(ti) 的微米級加工。
身為(wei) 大國工匠,戴天方最關(guan) 心的問題是高技能人才如何源源不斷湧現。他提出,要關(guan) 注高技能人才,提升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的整體(ti) 技能水平,讓製造業(ye) 高技能人才後繼有人。
“將來,技能人員與(yu) 技術人員的職業(ye) 邊界,會(hui) 越來越模糊,技能與(yu) 技術會(hui) 深度融合,原來單一的作業(ye) 方式也將發生很大變化。”為(wei) 了應對這種變化,戴天方認為(wei) 應該積極探索現場工程師使用模式。
“這種模式,就是將部分專(zhuan) 業(ye) 技能人才納入技術師體(ti) 係,推進技能人才‘跨界’培養(yang) 使用,促進技能與(yu) 技術人才融合發展,培養(yang) 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精操作、懂技術、能創新的人才隊伍。”戴天方說。
而這樣的現場工程師,需要從(cong) 基礎教育、義(yi) 務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入手,在教育的不同階段融入不同的教育內(nei) 容,灌輸終身學習(xi) 理念。“正確引導從(cong) 業(ye) 人員的就業(ye) 認知、職業(ye) 認知,要係統規劃從(cong) 業(ye) 人員自身職業(ye) 生涯。”戴天方說,“還要培養(yang) 主動融入、主動接軌行業(ye) 發展的意識,要培養(yang) 不斷學習(xi) 的理念與(yu) 行為(wei) ,從(cong) 而讓‘新生代’工人成長為(wei) 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製造業(ye) 所需複合型人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