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界別調整,增設“環境資源界”——新界別肩負新使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即將召開,新增的“環境資源界”成為(wei) 各方關(guan) 注的焦點。這是自1993年全國政協增設“經濟”界別以來,全國政協界別的又一次重大調整。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認為(wei) ,此舉(ju) 是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共識的務實舉(ju) 措。
1月18日,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公布。全國政協34個(ge) 界別中,“環境資源界”首次亮相。此前,多地政協也新增了環境資源相關(guan) 界別。
環境資源界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餘(yu) 國東(dong) 認為(wei) ,此次界別調整是順應黨(dang) 和國家中心工作發展要求的應有之義(yi)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要‘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基於(yu) 這樣的背景,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是對黨(dang) 和國家中心工作發展要求的積極響應。”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為(wei) 中國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謀福利的現代化。”全國政協委員韓民春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真正以人民為(wei) 中心,讓良好生態成為(wei) 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點,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多位委員表示,在全國政協及地方政協增設環境資源界,是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具體(ti) 舉(ju) 措,反映了社會(hui) 各界願望訴求,也體(ti) 現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從(cong) 人員構成來看,環境資源界85名委員的背景涵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海洋、林業(ye) 、地質等多個(ge) 領域。全國政協委員張甘霖認為(wei) ,這可以有效凝聚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建言獻策,為(wei)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共識和力量。
環境資源界委員中,三成以上是專(zhuan) 家學者,包括多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領域涉及海洋生態、湖泊生態、陸地生態等。環境資源界委員焦念誌表示,與(yu) 來自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專(zhuan) 家在同一界別交流,大家奔著同樣的目標,對複雜的問題進行“會(hui) 診”,學科交叉、協同攻關(guan) ,將讓科技更好服務於(yu) 經濟發展、社會(hui) 進步、環境改善。
環境資源界不乏來自生態環境部門、能源部門、水利部門、自然資源部門的領導幹部。全國政協委員吳瑞君認為(wei) ,這將從(cong) 全局上聚合國家和地方環境資源人才,使履職力量更加集中、更加有力,對於(yu) 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堅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保障能源安全等各項戰略任務具有重要意義(yi) 。
新界別為(wei) 新一屆全國政協注入新鮮氣息,也為(wei)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貢獻智慧。據記者了解,今年兩(liang) 會(hui) ,該界別委員建言獻策高度聚焦“環境資源”主業(ye) 。
“委員既要‘提得出真問題’,又要‘找得到好辦法’。”吳瑞君表示,由於(yu) 我國區域和行業(y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環境保護基礎能力建設差異較大等原因,取得的成效並不穩固。“預計綠色降碳、生態治理、能源資源安全等問題會(hui) 受到關(guan) 注,我也將圍繞應對人口負增長等問題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積極議政建言。”
餘(yu) 國東(dong) 主要關(guan) 注“無廢城市”建設、完善環境保護稅、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問題。“期待與(yu) 眾(zhong) 多環境資源領域的委員一起找到更多更好推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方。”餘(yu) 國東(dong) 說。 (經濟日報記者 佘 穎 曾詩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