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持續推動農業技術國際合作

發布時間:2023-03-03 15:43: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農(nong) 業(ye) 領域加強南南合作,是應對全球饑餓、營養(yang) 不良、貧困和不平等挑戰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中國積極與(yu) 發展中國家開展農(nong) 業(ye) 領域南南合作,紮實推進項目實施,助力更多國家和地區提高農(nong) 業(ye) 可持續生產(chan) 力,促進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

  布基納法索——

  水稻培訓送到田間地頭

  在布基納法索國家1號公路附近的納柳水稻示範區,中國援布基納法索農(nong) 業(ye) 技術援助項目組聯合當地農(nong) 民協會(hui) ,在稻田旁支起簡易棚子,拉起紅色條幅,擺上圖片展板,吸引了幾十位納柳村農(nong) 民前來聽課。

  “進入水稻抽穗揚花的關(guan) 鍵時期,後期管理非常重要。”第二期中國援布農(nong) 技組組長、水稻專(zhuan) 家胡宇舟說,一定要保證田間不缺水,對於(yu) 肥力不足的稻田應盡快補施穗肥,同時要注意穗頸瘟、稻曲病等穗期病害的防治。

  話音剛落,一位當地農(nong) 民站起來提問:“窪地高處的沙子被雨水衝(chong) 到稻田裏,剛清理完又衝(chong) 下來,我該怎麽(me) 辦?”援助項目組水利專(zhuan) 家黎飛接過話茬:“要在流沙衝(chong) 下來的途中設置阻隔設施,最常見的就是沉沙池,再定期清理沉沙池,這樣就能防止流沙進入稻田了。”

  “這是我們(men) 專(zhuan) 門針對當地農(nong) 民開設的水稻種植培訓班,已經舉(ju) 辦6期,目的是把農(nong) 業(ye) 技術直接送到田間地頭。”3個(ge) 多小時的培訓結束後,胡宇舟和其他中國專(zhuan) 家帶著當地農(nong) 民和技術員走入稻田深處,仔細查看田間禾苗長勢,對水稻生產(chan) 形勢進行評估。

  地處非洲西部的布基納法索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nong) 業(ye) 是其支柱產(chan) 業(ye) 。2018年7月,中布複交不到兩(liang) 個(ge) 月,第一批9位來自中國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便抵達當地開啟農(nong) 業(ye) 援助。2020年12月,胡宇舟率隊的第二批專(zhuan) 家組共10人抵布。

  近幾年,中國專(zhuan) 家組在布基納法索中西大區建設了1500畝(mu) 窪地水稻示範區,新開發窪地3萬(wan) 畝(mu) ,並提供了種子、肥料、農(nong) 機具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還在播種收割全程開展技術指導,培訓當地農(nong) 業(ye) 官員、技術人員、農(nong) 民累計超過5000人次。“去年,我們(men) 還著力在主要窪地水稻產(chan) 區建設了3座太陽能水井和2個(ge) 蓄水壩,用於(yu) 改善生產(chan) 生活用水條件。”胡宇舟說。

  49歲的基恩納雷貝奧戈是納柳水稻示範區的水稻種植先進示範戶,種了兩(liang) 塊稻田共約1.9畝(mu) 。“在中國專(zhuan) 家的幫助下,水稻比往年長得好多了!”在項目組舉(ju) 辦的2021年度水稻高產(chan) 競賽中,基恩納雷貝奧戈榮獲大獎。如今,依靠雨季種植水稻,旱季種植蔬菜,他們(men) 一家人的口糧有了極大保障,每年種田的收入折合人民幣超過8000元。

  據布基納法索農(nong) 業(ye) 、動物和漁業(ye) 資源部中布農(nong) 業(ye) 合作項目辦公室測算,2021年納柳水稻示範區平均畝(mu) 產(chan) 約667斤,增產(chan) 明顯,其中2號窪地產(chan) 量達到2020年的3倍。“第二期項目於(yu) 去年12月結束,布方充分肯定兩(liang) 國農(nong) 業(ye) 合作成果,並已向中方提出請求繼續開展第三期農(nong) 業(ye) 技術援助項目。”胡宇舟說。

  “中國專(zhuan) 家就像我們(men) 的家人,感謝他們(men) 在我們(men) 村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與(yu) 模式,大家種出的水稻又多又好。”鐵寧是當地技術員,也是納柳村750畝(mu) 窪地水稻示範區的直接管理者。對於(yu) 第三期項目的開展,他充滿期待。

  巴基斯坦——

  辣椒豐(feng) 收帶來更多實惠

  采摘、晾曬、分揀、裝袋、入庫……“這是我第一次種辣椒,沒想到收成這麽(me) 好。”巴基斯坦帕克帕坦地區農(nong) 場主瓦希德在田地裏采收辣椒,在他身旁,中國專(zhuan) 家趙建華正手把手指導采摘。看著紅彤彤的辣椒,瓦希德滿臉喜悅。

  瓦希德和周邊農(nong) 場主種植的辣椒,種子和技術均來自數千公裏之外的中國四川省成都市。

  3年多前,四川省麗(li) 通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昌偉(wei) 帶著種子和技術人員“出海”。經過對巴基斯坦氣候、溫度、土壤等因素的綜合考察和分析,他們(men) 與(yu) 四川省普濟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麗(li) 通經濟走廊國際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在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的支持與(yu) 指導下,開始在巴基斯坦的海德拉巴、木爾坦、卡蘇爾、奧卡拉、拉合爾等多個(ge) 地區大規模種植辣椒。

  2021年,該辣椒種植項目推廣到了瓦希德所在的村莊。了解到種植辣椒的收益更好,瓦希德動了心。原本種植玉米的他,從(cong) 2021年11月開始小規模試種辣椒。

  從(cong) 收成來看,種植辣椒平均收入是其他農(nong) 作物的3倍左右,每畝(mu) 增收折合人民幣約1500元。瓦希德很喜歡項目采取的訂單簽約種植模式,“項目方給我們(men) 這些簽約農(nong) 戶提供了育苗、田間管理、采摘、製幹等技術支持與(yu) 指導,我們(men) 種的辣椒製成幹辣椒並確認合格後,還會(hui) 被項目方定價(jia) 回購。”

  瓦希德和幾名農(nong) 場主算了筆經濟賬,發現相較以往每畝(mu) 收益翻了一倍多。不久前,他們(men) 紛紛與(yu) 項目方簽訂了下一季的辣椒種植計劃。

  “2022—2023年種植季,我們(men) 在巴基斯坦合作種植麵積達1.5萬(wan) 英畝(mu) (1英畝(mu) 約合6.07畝(mu) ),預計收獲幹辣椒3.75萬(wan) 噸,可為(wei) 當地創造4500萬(wan) 美元外匯,解決(jue) 當地幾千人階段性就業(ye) 。此外,項目還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了100多名掌握辣椒種植技術的人才。”陳昌偉(wei) 說。

  在2022年9月召開的中國—巴基斯坦農(nong) 業(ye) 聯合工作組第三次會(hui) 議上,“巴基斯坦辣椒種植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與(yu) 推廣項目”被首批列入“中巴經濟走廊農(nong) 業(ye) 項目”。過去一年,旁遮普省和信德省參與(yu) 辣椒種植項目的6個(ge) 示範農(nong) 場取得了大豐(feng) 收。目前,南旁遮普地區正在進行集中育苗、移栽等工作,將逐步進入田間管理階段;信德省的種植工作也在按計劃推進,預計今年6月這些幹辣椒就能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農(nong) 業(ye) 專(zhuan) 員顧文亮表示:“中國與(yu) 巴基斯坦都是農(nong) 業(ye) 大國,巴基斯坦有大片肥沃的可耕土地,全國60%以上人口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工作。中國在種子培育、作物種植技術方麵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兩(liang) 國在農(nong) 業(ye) 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

  棉花膜下滴灌節水又高產(chan)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卡什卡達裏亞(ya) 州一塊棉田裏,棉農(nong) 斯高特告訴記者:“這兩(liang) 年,我的棉花是種對了。最想感謝的,是中國新疆的棉花專(zhuan) 家對我的大力幫助。”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種植棉花曆史悠久,素有“白金之國”美譽。資料顯示,當地耕地麵積1/3以上用於(yu) 棉花種植,棉花種植麵積占中亞(ya) 國家的50%,棉花種植及其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是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一半人口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調研小組來到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調研發現,盡管卡什卡達裏亞(ya) 州棉花試驗點地區的土壤條件優(you) 良,灌溉水質也不錯,但由於(yu) 采取傳(chuan) 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棉花產(chan) 量並不高,平均每畝(mu) 在200公斤左右。

  3個(ge) 月後,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在調研結果基礎上,決(jue) 定在該試驗點地區推廣棉花膜下滴灌高效種植技術,幫助當地保障生態用水、提高種植水平。他們(men) 組織人員施工,耗時1個(ge) 月完成地下管網工程建設。2021年3月,中方技術人員重回當地,繼續開展因新冠疫情耽擱的後續項目。

  “2021年4月,我們(men) 完成了115畝(mu) 土地的棉花播種和滴灌帶、薄膜鋪設工作,之後開始棉花滴灌及施肥,同時對當地相關(guan) 負責人員進行了滴灌係統使用的技術培訓。”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鐵介紹。

  2021年10月得到的測產(chan) 結果顯示,采用棉花膜下滴灌高效種植技術的棉花平均畝(mu) 產(chan) 約404公斤,相比同地區大水漫灌方式畝(mu) 產(chan) 增幅達140%,同時節水50%以上。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科學院遺傳(chuan) 和植物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阿卜杜賈利勒在現場宣布了測產(chan) 結果,並高度評價(jia) 中方技術在烏(wu) 本地化的成功經驗。

  “我們(men) 的棉花種植技術正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落地開花,目前推廣速度很快。”劉鐵介紹,為(wei) 加快采用中國棉花種植技術,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成立了中國植棉技術引進委員會(hui) ,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加快了棉花製種車間等合作項目建設。“在卡什卡達裏亞(ya) 州的成功示範,極大提高了當地棉花種植水平,許多種植麵積在10萬(wan) 畝(mu) 以上的棉花生產(chan) 企業(ye) 都對中國技術表現出極大興(xing) 趣。”劉鐵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