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班”故事續寫60個春秋
2023年,初春的遼東(dong) 積雪遍地。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雷鋒班”時卻看到滿目蔥蘢,道路兩(liang) 旁種滿了鬆柏,四季常青。火紅的標語——“崗位學雷鋒,強軍(jun) 當先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不時有戴著“雷鋒帽”的戰士們(men) 喊著號令,排著整齊的隊列走來。
在這個(ge) 三麵環山的軍(jun) 營裏,可以看到如今20多歲雷鋒傳(chuan) 人的樣子:他們(men) 來自祖國四麵八方,青春勃發,激情似火,在“雷鋒班”這座大熔爐裏,一代代雷鋒傳(chuan) 人淬煉磨礪,奮鬥成長,“雷鋒班”故事續寫(xie) 60個(ge) 春秋,雷鋒精神接力傳(chuan) 承,成為(wei) 永恒的時代精神坐標。
重生:雷鋒傳(chuan) 人是怎樣煉成的
這是一個(ge) 滿載榮耀的班級,60年來,榮立集體(ti) 一等功4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29次。在雷鋒老班長的床鋪旁,常年擺放著一個(ge) 榮譽櫃,櫃子上是鮮紅的班旗。對於(yu) “雷鋒班”的戰士們(men) 來說,“最大的願望是給老班長爭(zheng) 光,把自己的軍(jun) 功章放在裏麵。”
“別看他們(men) 現在這樣,剛進來時一個(ge) 個(ge) 都是‘刺兒(er) 頭’。”“雷鋒班”所在營的政治教導員楊加木笑著說,“部隊就是鍛煉人,來到這裏,就是‘雷鋒班’的傳(chuan) 人”。
讓楊加木津津樂(le) 道的衣用帥是“雷鋒班”第240名戰士,“當時與(yu) 他同屆的戰士不乏來自清華、北大等名校的,他在其中並不顯眼,一路逆襲成長為(wei) 國際比武尖子。”
“其實衣用帥成長得不算快,培養(yang) 了5年才拔尖。”其間,楊加木經常變著法兒(er) 地給衣用帥講老班長的故事。為(wei) 鼓勵他重拾自信,就講老班長的“苦難童年”;發現他一訓練就渾身起疹子,被診斷出“鐵過敏”,楊加木就一邊給他買(mai) 白手套,一邊給他講老班長夜投手榴彈不服輸的故事。
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衣用帥覺得自己和老班長有了相似之處,“老班長原來也為(wei) 訓練成績苦惱過,但他沒打‘退堂鼓’,而是苦練過關(guan) ,突破身體(ti) 條件所帶來的局限,從(cong) 不及格很快逆襲到優(you) 秀。”
對這位1997年出生的年輕戰士而言,60多年前老班長自我激勵話語,對今天的自己仍然奏效:“老班長說——是光榮的戰士,還是可恥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難麵前有沒有堅定的信念了。”
當思想認識爬過陡坡,衣用帥戴上白手套再次走到訓練場時,他好像能感到老班長在身邊來回奔跑練習(xi) 的模樣,“像是不知疲倦的飛梭。”
寒來暑往,苦練不輟,他成了連隊裏出名的“重裝車王”,麵對近1米高的車門,可以奔跑著一步跳躍到駕駛座裏,毫秒必爭(zheng) 地發動手中的“龐然大物”。重裝備運輸車在他的操縱下可以在各種障礙前靈活自如地奔馳。
2020年,他遠赴俄羅斯參加國際比武,最終取得重裝備運輸車單車賽和接力賽兩(liang) 項第二名,當年榮立二等功。當“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被敲鑼打鼓地送回山東(dong) 老家時,幾乎全村的人都出來道喜慶賀,他的父母笑得合不攏嘴。
在“雷鋒班”,每名戰士都有一本《“學雷鋒做傳(chuan) 人”成長精進手冊(ce) 》,戰士們(men) 又叫它“新版雷鋒日記”。國際比武前,楊加木送了衣用帥一本,他在日記裏寫(xie) 下兩(liang) 個(ge) “願望”,“一個(ge) 是為(wei) 國爭(zheng) 光,一個(ge) 是入黨(dang) 。”如今,衣用帥的兩(liang) 個(ge) 願望都實現了。
像衣用帥一樣“逆襲”的戰士有很多,雷鋒傳(chuan) 人的進步並非偶然,追溯一下“雷鋒班”曆屆班長當兵之前的“曆史”足夠讓人驚訝:18歲進部隊前,第27任班長牟振華還留著長長的斜劉海;第26任班長張陽還在“叛逆期”,對父母的管教不以為(wei) 然;第25任班長畢萬(wan) 昌正籌備著“開飯店”。
經過部隊大熔爐的淬煉、洗禮,牟振華踢著正步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dang) 和人民的檢閱;張陽站到人民大會(hui) 堂的領獎台幫老班長領回了“最美奮鬥者”榮譽獎章;畢萬(wan) 昌在幫助別人中體(ti) 會(hui) 到一種快樂(le) 。
“思想疙瘩解不通,翻看《雷鋒日記》兩(liang) 分鍾。”現任班長牟振華經常對“雷鋒班”裏的00後戰士說起這句順口溜:“我們(men) 都是普通人,都會(hui) 有思想波動的時候,多看看老班長和我們(men) 一樣大時怎麽(me) 想、怎麽(me) 做的。”
經過曆練,他們(men) 成為(wei) “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軍(jun) 人,為(wei) 理想與(yu) 信念而堅定執著。
追尋:到底什麽(me) 樣的兵像老班長
雷鋒傳(chuan) 人的選拔標準嚴(yan) 苛複雜,中心思想隻有一個(ge) :“選擇最像雷鋒老班長的。”楊加木第一眼見到牟振華,就明白他屬於(yu) “雷鋒班”,“很愛笑,訓練很拚,練得很猛,走下訓練場經常大汗淋漓,渾身泥濘。”
到底什麽(me) 樣的兵像雷鋒老班長?不同雷鋒傳(chuan) 人眼裏有著不同的理解。
98年出生的戰士蘇宇航覺得熱播劇《士兵突擊》裏的許三多就是老班長,“不拋棄不放棄”像是老班長能說出的話,他感覺自己也有點“軸”,日常訓練時如果沒達到自我預期,腿抽筋了也得繼續練下去。正是憑著這股韌勁兒(er) ,2022年11月,他勇奪全旅單兵綜合成績第一,並榮立三等功。
94年出生的副班長葉子貴最喜歡老班長拉著手風琴的照片,聽說老班長打快板也很厲害,他特意網購了一套,開始自學快板,並且小有成就。野外拉練時為(wei) 了緩解疲勞就給戰士們(men) 來一段,作品種類豐(feng) 富多樣,有學雷鋒的,有學黨(dang) 的二十大的……
戰士們(men) “平時學雷鋒,戰時敢衝(chong) 鋒”。他們(men) 知道,雷鋒老班長其實原名叫“雷正興(xing) ”,兩(liang) 次改名就是為(wei) 了勇攀高“峰”,敢於(yu) 衝(chong) “鋒”。
“雷鋒班”的戰術訓練場在深山中,要沿著蜿蜒的山坡一直往裏走,沒有醒目的大門分界,途中經過一塊標語牌,上麵寫(xie) 著:從(cong) 這裏走向戰場。即使早春時節,依然如三九天般寒冷,山坡上鋪滿積雪,走起路來很容易打滑摔倒。戰士們(men) 有時需要把大型運輸車開到坡頂的山坳裏訓練,這裏被戰士們(men) 稱之為(wei) “老虎溝”。
從(cong) “老虎溝”裏訓出來的兵更是“老虎”,他們(men) 可以麵不改色地與(yu) 行進中的車輛對跑,而後兩(liang) 步躍上車頂;可以幾秒鍾迅速隱入山林看不見行蹤……這些“神技”在00後新兵眼中是“稀鬆平常”的基礎訓練。戰士顧元超說,“在新兵連時就訓練這些,當時蘇宇航是新兵連裏的班長,新兵們(men) 看到他演示這些項目時,覺得好酷。”
真正讓戰士心裏打鼓的是“雷鋒班”保留了半個(ge) 多世紀的傳(chuan) 統訓練課目——汽車通過高空交叉軌道橋。
1964年,正是憑借這項過硬的專(zhuan) 業(ye) 技能,“雷鋒班”榮獲全軍(jun) 一等獎。從(cong) 此,這項課目成了每個(ge) “雷鋒班”戰士必經的考驗。交叉軌道橋是用六根鐵軌搭設在彈坑之上,汽車通過時兩(liang) 側(ce) 車輪同時上橋,在兩(liang) 個(ge) 交叉點上需要打兩(liang) 次方向。訓練難度大、危險度高,是對駕駛技術和心理素質的極大考驗,“就像走鋼絲(si) 一樣,稍不留神就掉下去了”。
“現在我們(men) 訓練的還隻是3米深的彈坑,真到了戰場,實際的深度看不見,也不容你細想。”牟振華經常聽前幾任班長講起堅持這個(ge) 課目的初衷,因為(wei) 它曾替老班長守護過撫順這座城市。
早在牟振華出生一年以前的1995年夏天,洪水突襲撫順,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官兵奔赴抗洪第一線。然而,通向溢洪壩唯一一條道路卻被洪水衝(chong) 出一條10餘(yu) 米寬的大溝,滔滔洪水呼嘯著奔湧而下,車隊受阻。彼時,“雷鋒班”的戰士們(men) 衝(chong) 了出來,在10分鍾內(nei) 迅速架好了軌道橋,為(wei) 抗洪贏得了寶貴時間。
時光荏苒,永不退縮。對戰士而言,所有的訓練都是為(wei) 了“實戰”那一刻,蘇宇航還記得剛到連隊第一次去救火時的場景,他們(men) 所負責的是“消防無法到達的位置”,火在眼前“蹭”地一下躥到四五米高,但蘇宇航看到,身邊的戰士都在向著火光往前衝(chong) ,“有的甚至不顧凶猛火勢,哪裏火大往哪兒(er) 衝(chong) ”。那一瞬間,他心底裏最後一絲(si) 膽怯也被撲滅了。
珍視:永遠的榜樣,也是永遠的家人
這些年來,“雷鋒班”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e) 的參觀者。在這裏,他們(men) 感動於(yu) 老班長被珍視厚愛的場景:被鮮花簇擁的雷鋒銅像被戰士們(men) 擦得鋥亮;寢室牆壁上刻著醒目的“老班長永遠和我們(men) 在一起”的紅色字體(ti) ;新入班的戰士會(hui) 住在老班長上鋪,在入班儀(yi) 式上從(cong) 現任班長手裏接過雷鋒用過的槍、新版的雷鋒日記……
相比有形的存在,更多是藏在內(nei) 心深處的真摯情感,在“雷鋒班”戰士們(men) 的心中,老班長既是永遠的榜樣,也是家人一般的存在。
“無論走到哪裏,我們(men) ‘雷鋒班’的戰士都要把老班長帶在身邊。”說出這句話的,是“雷鋒班”最年輕的00後戰士舒騰。無論是野外駐訓,還是遠渡重洋執行維和任務,“雷鋒班”的戰士走在哪裏就把雷鋒精神傳(chuan) 播到哪裏。
“時間越久,越能感覺到老班長一直守護我們(men) 。”如今在“雷鋒班”時間最長、年紀最大的戰士是29歲的副班長葉子貴。2020年,他曾遠赴馬裏執行維和任務,見證了戰爭(zheng) 留下的瘡痍,“火箭彈在營地跟前爆炸,最近的一次爆炸離外牆僅(jin) 僅(jin) 20米左右。”
就是在這樣槍林彈雨的環境中,葉子貴和戰友們(men) 在維和營地內(nei) 建起了一座雷鋒精神展館,豎立起雷鋒雕像。那段時間他每天去廢舊倉(cang) 庫裏“撿破爛”,“一顆最小的螺絲(si) 釘也要想方法打磨成最合適的大小,哪怕差一毫米都不行。”
這是葉子貴在海外感覺到內(nei) 心最安定的時刻,好像在和老班長做著相似的事情。“老班長就是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si) 釘,為(wei) 了節約,他生前經常撿廢舊的螺絲(si) 釘收集起來。”身處維和戰場的日子,葉子貴經常擦拭老班長的銅像。一次,陽光照射在雷鋒像上,葉子貴抬頭那一瞬間,好像真的感受了老班長在陽光下對他微笑。
戰士們(men) 能隨口說出太多關(guan) 於(yu) 老班長的深情回憶,有時故事剛講個(ge) 開頭,就繃不住紅了眼。
當兵之前,牟振華信奉“硬漢流血流汗不流淚”,可自從(cong) 當上“雷鋒班”班長,他往往是最先淚流滿麵的那一個(ge) 。
2月12日,“雷鋒班”第九任班長祝星發“回家”看老班長,耄耋之年的祝班長穿著老式軍(jun) 裝,佩戴著軍(jun) 功章在人們(men) 的簇擁下到來,臨(lin) 別時卻特意挑選了一個(ge) 無人的午後。這一天,戰士們(men) 都在進行戰術訓練,祝班長靜靜地在老班長的鋪位旁坐了一下午,他仔細看著榮譽櫃裏陳列著的獎章:有葉子貴的和平勳章,有衣用帥的二等功,有蘇宇航的三等功……待牟振華穿著作戰服風塵仆仆歸來看到祝班長時,不禁吃了一驚,他趕忙迎上去:“您什麽(me) 時候來的?”祝班長露出溫暖的笑容:“最近很忙吧,等你們(men) 半天了。”
兩(liang) 位“雷鋒班”班長,在老班長身邊聊了很久,還是繞不開怎麽(me) 當一名雷鋒那樣的好班長。夜幕降臨(lin) 時分,祝班長擁抱了每一位戰士,他更用力地擁抱牟振華,拍著他肩膀說:“辛苦了,期待你們(men) 的好消息!”
牟振華的淚水早已止不住,“雖然和有的‘雷鋒班’班長是第一次見麵,卻一點也不陌生,每次都感覺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續寫(xie) :越來越多的雷鋒傳(chuan) 人化身“無名雷鋒”
走下訓練場,回歸生活的日常,這群20多歲的戰士骨子裏都有一副“熱心腸”,熱衷做好事不留名。
最讓戰士們(men) 津津樂(le) 道的是“雷鋒班”所在連隊政治指導員侯偉(wei) 兩(liang) 次救人的事跡。
兩(liang) 次救人時隔11年,第一次是2011年4月,去超市購物時,他在被撞得變形的出租車裏搶救出母子二人;第二次是2022年12月,休假歸隊時,他救下了一名被撞倒在地的外賣員。在傷(shang) 者得到妥善安頓後,他都選擇悄悄離開。被救者多方打聽,等錦旗和感謝信送到部隊了,戰士們(men) 才知道指導員侯偉(wei) 的見義(yi) 勇為(wei) 。
“雷鋒老班長一直都是這麽(me) 做的,我們(men) 也一樣。”侯偉(wei) 很欣慰地看到,連隊裏經常會(hui) 收到一些感謝信,越來越多年輕的雷鋒傳(chuan) 人化身“無名雷鋒”。前段時間,侯偉(wei) 聽說自己2011年救下的男孩如今也當了兵,他高興(xing) 地發了一條朋友圈:“我想這就是學雷鋒的意義(yi) ,這就是雷鋒傳(chuan) 人的責任。積小善為(wei) 大善,善莫大焉。”
60年過去了,據不完全統計,“雷鋒班”陸續收到47萬(wan) 餘(yu) 封來信,這些信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讓牟振華感到開心的是,“寫(xie) 信的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他們(men) 都在呼喚同一個(ge) 名字。”
這些信中,有的被孩子插上“雞毛”標注著“十萬(wan) 火急”,有的是需要翻譯的盲文,有的漂洋過海寫(xie) 滿外文,也有讓戰士們(men) “收到後就坐不住的”。
60年來,“雷鋒班”的戰士保持著當校外輔導員的傳(chuan) 統,戰士換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也是長大了一撥兒(er) 又一撥兒(er) ,但與(yu) 雷鋒學校學生們(men) 的書(shu) 信往來從(cong) 未間斷。
“雷鋒叔叔,您的名字將在我們(men) 心中閃著不滅的光輝……”最近,“雷鋒班”的戰士們(men) 收到一封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少先隊員們(men) 的來信,學生們(men) 在信的結尾寫(xie) 道:“您那光輝的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men) 心中。”
當晚,“雷鋒班”的戰士們(men) 集體(ti) 給這群孩子回信,他們(men) 寫(xie) 道:“讓我們(men) 一起努力,讓雷鋒精神擁抱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戴月婷 高旭 母建鑫 於(yu) 世奇 高榮建 劉斌臣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