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周忠和委員: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不能搞“拚盤打包”

發布時間:2023-03-06 15:1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到“分批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這引起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的注意。

  周忠和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組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因為(wei) 定位或者實際操縱層麵上把握的偏差,出現“拆東(dong) 牆,補西牆”“掛羊頭,賣狗肉”等問題,這顯然有悖黨(dang) 中央重組決(jue) 策的初衷。他因此建議明確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定位。

  周忠和調研發現,截至 2020 年年底,我國已經建成 522 個(ge) 國家重點實驗室中,以基礎研究為(wei) 重點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有263個(ge) ,占半壁江山,是國家重點實驗室最大的品牌,匯聚了全國最為(wei) 優(you) 勢的基礎研究力量,成為(wei) 從(cong) 事基礎科學的研究人員最為(wei) 熟悉的國家品牌之一。截至2018年的近10年間,100%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5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均出自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

  自2018年年底開始,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重組,重組後將改名為(wei) “全國重點實驗室”。

  “重組本意是在保持基礎研究總體(ti) 向好局麵,強化戰略布局,強化基礎研究在引領未來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上的核心戰略作用,為(wei) 國家中長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但周忠和發現,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實際問題,存在“為(wei) 重組而重組”的現象,給廣大科技人員,特別是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科技人員、以及一線管理人員帶來極大的困擾。

  周忠和根據調研情況一口氣提出四個(ge) 問題:如何平衡科技前沿與(yu) 國家需求?強調國家需求的同時,如何保持基礎研究自身的特點?究竟是聚焦國家需求背後的科學與(yu) 技術問題,還是直接麵向具體(ti) 的需求?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何與(yu) 企業(ye) 類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有關(guan) 部委的700餘(yu) 家技術創新與(yu) 成果轉化類研發基地(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區分定位?

  “重組的壓力之下,許多實驗室不得不違心地唱高調,要麽(me) 是削弱基礎,要麽(me) 就是搞拚盤打包、甚至打招呼。簡單地將國家需求理解為(wei) 科學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其結果隻會(hui) 導致對基礎研究的削弱;從(cong) 長遠來看,將造成基礎創新能力後勁不足的問題。”周忠和說。

  在他看來,這絕對不是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的初衷!

  周忠和因此建議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時,要明確基礎研究定位。不能一味強調需求而忽視基礎前沿;即使對那些有較強需求背景的實驗室,也要明確應重視的是國家需求背後的科學與(yu) 技術問題。

  此外,要適當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規模,盡可能覆蓋不同學科領域尤其是現有優(you) 勢學科和冷門學科,從(cong) 而與(yu)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起,構築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最堅強保障。同時,重要學科領域的實驗室不應該片麵追求獨此一家,這樣做並不有利於(yu) 相近實驗室之間保持適度的競爭(zheng) 。

  周忠和還建議,要避免不同類型國家重點實驗室評價(jia) 的“一刀切”現象。不同實驗室占據了創新鏈上遊到下遊的諸多環節,因學科差異,它們(men) 研究重點各有側(ce) 重,在規模、組成等方麵也各有不同,評價(jia) 過程應努力避免“拚盤打包”。

  “對實驗室‘十四五’及長期目標的要求,也不能背離基礎研究的屬性,要充分考慮基礎研究不確定性的特點。”周忠和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