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女子考古隊的故事
堅守田野考古 發掘文化記憶——重慶女子考古隊的故事
新華社重慶3月7日電題:堅守田野考古 發掘文化記憶——重慶女子考古隊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李曉婷
驚蟄時節,重慶市武隆區烏(wu) 江邊上,燕妮和她的隊員們(men) 終於(yu) 等來一場大雨。
滂沱的雨水讓泥土變得鬆軟,也讓燕妮的心情愉快起來,“去年夏天以來的幹旱令探方現場土質偏硬,不好發掘,有了這場雨,後麵的工作就能輕鬆很多。”
燕妮是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隊隊長,從(cong) 事田野考古一線工作10多年來,與(yu) 黃土和陶片做伴已成為(wei) 她的日常。長期以來,由於(yu) 野外工作的特殊性,考古工作者多為(wei) 男性。近年來,越來越多女性考古工作者用熱愛和堅守詮釋女性力量。
這支女子考古隊成立於(yu) 2012年,10多年來組織了10餘(yu) 個(ge) 文物調查勘探項目的田野工作,在萬(wan) 州雙河口水庫文物調查勘探項目、合川釣魚城遺址科技考古工作中,都能看到她們(men) 的身影。
2022年5月,在重慶涪陵小田溪墓群階段性發掘現場,記者第一次見到燕妮和她的隊員們(men) 。考古隊員們(men) 頭頂驕陽蹲在一個(ge) 灰坑中,長期野外工作使她們(men) 的皮膚被曬成小麥色。燕妮向記者介紹:“從(cong) 灰坑出土的文物推測,在商周時期發掘區域周邊可能存在一個(ge) 早期巴人生產(chan) 生活的聚居地。”
“考古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大部分時候是枯燥的、嚴(yan) 謹的,所有推測都需要我們(men) 不斷尋找證據,從(cong) 物的背後發掘人的故事。”燕妮說,這個(ge) 過程令人興(xing) 奮,這就是考古的魅力。
考古也不全是興(xing) 奮的“發現”之旅,在一間辦公室裏,記者看到46歲的女子考古隊隊員朱雪蓮端坐在電腦旁,細細描繪著一件紋飾複雜的陶器。隨著流暢、順滑的線條緩緩拉開,沉睡千年的文物得以擁有了一張畫像。
朱雪蓮向記者介紹,她們(men) 是一支多部門聯動的考古隊伍,涵蓋田野發掘、科技考古、器物修複、繪圖等多領域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
“考古繪圖是考古資料整理的重要環節,從(cong) 事這項工作需要耐心。”朱雪蓮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若是紋飾複雜的器具,一天最多隻能繪兩(liang) 件。”
一年365天,女子考古隊隊員們(men) 在田野考古的時間超過200天,剩餘(yu) 時間則會(hui) 在單位研究考古成果、撰寫(xie) 考古報告。
“發掘是考古工作中最為(wei) 基礎的,後續還要開展修複、繪圖、製卡等研究工作,向公眾(zhong) 發布研究成果。”朱雪蓮說。
在一個(ge) 又一個(ge) 考古發掘工作中,隊員們(men) 同吃同住,相互學習(xi) ,業(ye) 務不斷精進。目前,女子考古隊的9名隊員均已成長為(wei) 各自領域的佼佼者。2011年入職的馬曉嬌和2014年入職的李鳳分別從(cong) 事植物考古和動物考古,填補了研究院相關(guan) 領域研究人員的空白。
“我們(men) 9名隊員如今都可以獨立帶隊進行調查和發掘,有人還帶起徒弟。”燕妮說,“有3名年輕姑娘加入了我們(men) 這次在武隆的考古工作,她們(men) 是田野考古培訓班的學員。”
據悉,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的重慶市第三期田野考古培訓班於(yu) 近日啟動,10餘(yu) 名重慶各區縣文博工作人員進入培訓班學習(xi) ,其中超過一半是女性工作者。
來自重慶市涪陵區博物館的“90後”文博工作者項晶露覺得每天都充滿新鮮感。“在區縣一直沒下過田野,這次田野培訓我可以自己負責一個(ge) 探方,在老師們(men) 的指導下開展挖掘工作,我充滿期待。”項晶露表示,未來她將回到涪陵繼續深耕文博行業(ye) ,探尋文物背後的故事。
新華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