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杭侃代表:文化遺產學科建設要突出交叉性

發布時間:2023-03-09 14:33:00來源: 光明網

  文博深1°——2023全國兩(liang) 會(hui) 特別篇

  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曆史、藝術、科學、社會(hui) 、文化、經濟等多重價(jia) 值。“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的發展需要相應的學科支撐與(yu) 人才培養(yang) ,現在的文化遺產(chan) 課程建設難以滿足我國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的發展需求。”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建議加強我國的文化遺產(chan) 學科建設,強調交叉性和應用性,完善課程體(ti) 係和學生培養(yang) 機製,必要時可成立國家遺產(chan) 學院。

  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取得了突出成績,截至2022年,我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世界遺產(chan) 56項、備案博物館6183家。同時,我國考古學科迅速發展,2011年考古學從(cong) 曆史學的二級學科成為(wei) 獨立的一級學科,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高校在考古學一級學科下自設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表明文化遺產(chan) 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已經受到重視。

  “然而,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希望‘文物活起來’,但實際效果又不理想?”杭侃代表說,我國文化遺產(chan) 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仍有諸多內(nei) 在矛盾。在考古學內(nei) 部開設的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所設課程,仍偏重於(yu) 考古學基礎研究部分,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研究、本體(ti) 的保護、文化遺產(chan) 資源的轉化利用等問題缺乏係統性。如果僅(jin) 將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作為(wei) 考古學下設二級學科,不利於(yu) 跨學科研究的開展,難以發展體(ti) 現交叉學科特性的文化遺產(chan) 理論,無法真正培養(yang) 當代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所需要的人才。

  杭侃代表認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有考古類文化遺產(chan) ,還包括建築、景觀、聚落、文化線路等多種文化遺產(chan) 類型,不同類型文化遺產(chan) 之間的關(guan) 係與(yu) 互動,在現有考古學科體(ti) 係下難以得到充分體(ti) 現。保護好一處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需要考古學相關(guan) 工作,還需要更加廣泛地吸收曆史學、博物館學、傳(chuan) 播學、建築學、化學、藝術學、社會(hui) 學、經濟學等相關(guan) 學科的營養(yang) ,以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特性及保護需求為(wei) 核心開展跨學科研究。同時,文化遺產(chan) 保護學科應用性色彩強,需要在課程設置中更多地開展交叉學科的應用訓練。

杭侃代表:文化遺產(chan) 學科建設要突出交叉性

  歡迎掃碼關(guan) 注“文博深1°”專(zhuan) 欄

  

  監製:張寧

  策劃:李政葳

  采訪/製作:雷渺鑫 孔繁鑫

  設計:王燦

  光明網要聞采訪部出品

  [ 責編:王一涵]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