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四川遂寧“把脈”川渝井鹽遺產申遺
中新網遂寧3月12日電 (記者 嶽依桐)由四川省文物局和重慶市文物局主辦的川渝井鹽遺產(chan) 申遺專(zhuan) 家谘詢會(hui) 12日在四川省遂寧市舉(ju) 行。近50位川渝兩(liang) 地有關(guan) 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專(zhuan) 家學者等齊聚一堂,為(wei) 井鹽遺產(chan) 申遺“把脈”。
據介紹,川渝鹽業(ye) 遺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具有重要的曆史價(jia) 值、科學價(jia) 值和藝術價(jia) 值,對於(yu) 反映古代經濟社會(hui) 科學技術發展、豐(feng) 富世界文化遺產(chan) 類型具有重要意義(yi) 。其中,四川鹽鹵資源總儲(chu) 量豐(feng) 富,先民們(men) 很早便創造出鑿井取鹵之法,特別是小口深井技術自宋代開始出現,經曆元明清數代人沿用改進,至明清時期已擁有一套完整的開鑿技術體(ti) 係。
申遺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係統工程,如何走好申遺的第一步——全力爭(zheng) 取將川渝井鹽遺產(chan) 納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業(ye) 界“大咖”們(men) 各抒己見。
四川大學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yu) 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水城介紹,受技術製約,宋代以前中國鹽業(ye) 開采都用大口井,隻能開采淺層地下鹵水,產(chan) 量受限。時至宋代,四川大英地區出現了小口深井,人們(men) 得以開采到地下更深處的優(you) 質鹵水。
“小口深井的出現是中國鹽業(ye) 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而開鑿此類井所用的衝(chong) 擊鑽技術更是意義(yi) 深遠。可以說,這種衝(chong) 擊鑽技術對後來石油開采等鑽井技術體(ti) 係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水城認為(wei) ,在井鹽遺產(chan) 申遺的過程中,可以重點突出上述技術的獨特性、領先性。
四川省古跡遺址保護協會(hui) 會(hui) 長陳顯丹同樣認為(wei) 這種技術體(ti) 係應是井鹽遺產(chan) 申遺的重要依托。同時,他就工業(ye) 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利用方麵談道,創立於(yu) 清代的自貢東(dong) 源井古鹽場至今仍在生產(chan) 。“生動體(ti) 現出了我們(men) 的工業(ye) 遺產(chan) 有過去有現在,應該也還有未來。”
“鹽跟人類的生產(chan) 生活關(guan) 係密切,人類也創造了很多與(yu) 鹽相關(guan) 的燦爛文化。”複旦大學國土與(yu) 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曉帆認為(wei) ,除了技術層麵之外,鹽業(ye) 和人類的關(guan) 係在發展中,形成了包括製度、流通領域、民間文化等在內(nei) 的豐(feng) 富的區域文化空間,可進行綜合以申報文化景觀類世界遺產(chan) 。
杜曉帆談道,應將自然稟賦以及後期形成的文化現象聯係在一起,綜合看待川渝地區的鹽業(ye) 遺產(chan) 申遺,從(cong) 而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讓國際社會(hui) 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他建議,在加強基礎考古工作的同時,可以委托相關(guan) 機構深入開展專(zhuan) 題研究,從(cong) 而推動申遺工作開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