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寧夏大學“三三聯動”製培育新時代思政人才

發布時間:2023-03-14 11:1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老師,講中國近代曆史中抗日戰爭(zheng) 的內(nei) 容,怎麽(me) 才能用20分鍾講清楚抗戰精神?”“推薦你讀一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

  寧夏回族自治區2020年舉(ju) 辦第四屆全區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比賽。接到參賽任務時,當時正在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教育)專(zhuan) 業(ye) 讀大三的李夢越一度找不準方向。在馬院副院長張豔指導下,李夢越用兩(liang) 個(ge) 月時間準備課件、修改講稿、錄製講課視頻,最終獲得二等獎。

  李夢越說:“思政課教師並不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氣、沒有人情味的,也不是隻會(hui) 講幹巴巴的理論知識。通過參加比賽,我的‘另一扇大門’打開了,我找到了站在講台上的自信,講課水平在螺旋式上升。”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學讀研後,她又加入學生微宣講團,和隊友一起宣講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從(cong) 院賽到國賽、從(cong) 青澀到成熟,李夢越是寧夏大學用思政知識書(shu) 寫(xie) 青春實踐的優(you) 秀學子之一。近年來,寧夏大學注重組織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活動,引導青年學生熱愛思政課、學好思政課,主動參與(yu) 思政課教學,同時思政課教師也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創新,豐(feng) 富育人資源,積極構建讓學生體(ti) 驗最生動、最鮮活、最有效的大思政課,引導學生努力成為(wei) 擔當民族複興(xing) 重任的時代新人。

  思政課教學“不唯書(shu) 、隻唯實”

  2006年剛到寧夏大學任教時,張豔和同事的思政課教學主要采取板書(shu) 和PPT等傳(chuan) 統形式進行。此後多年,引導學生大討論、分小組進行社會(hui) 實踐、參加賽課等啟發式教學法,成為(wei) 她和同事探索出的新教法。

  如今,寧大本科生修讀思政課,要在網絡課堂、學校課堂、社會(hui) 課堂3個(ge) 平台進行。

  2020年以來,一些教學方法因疫情發生變化。如果不能開展線下教學,思政教師就需要在線直播、錄播課程,並通過App軟件推送各種網絡資源。圖書(shu) 館、名師講壇、各科學習(xi) 資料,都被集納在線上平台。

  “疫情發生後,大量醫護人員勇挑重擔、付出巨大代價(jia) 和犧牲保護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教育)專(zhuan) 業(ye) 學生孫姝源注重參加社會(hui) 課堂,在講思政課時,帶上了豐(feng) 富的動作和表情。

  “要有一些沉重感。”張豔糾正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要”要求,包括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yan) 、人格要正。其中的“情懷要深”,不隻是張揚熱烈,有時候需要內(nei) 斂於(yu) 心的深沉情感。思政課教師要善於(yu) 講好中國故事,但講故事時不能單靠文字,還要運用好聲音、語調、手勢甚至眼神等傳(chuan) 達故事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故事背後蘊含的道理。

  此後,孫姝源不斷努力,在2021年6月學校舉(ju) 辦的“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中獲特等獎,並被推薦至自治區參賽,又被評選推薦參加2021年7月的“國賽”。

  “思政課教師不僅(jin) 僅(jin) 是一份職業(ye) ,更是一種崇高的信仰、一項值得終生奮鬥的事業(ye) 。”孫姝源說,大一時,自己對本專(zhuan) 業(ye) 的認識十分淺顯,對能否學好這個(ge) 專(zhuan) 業(ye) 沒有底氣。通過多次參加比賽和張豔組織的淩雲(yun) 宣講活動,“我認識到,思政教育就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洗滌靈魂的過程。”

  回顧成績,在“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的國獎成果中,截至目前,寧夏大學隻摘得過三等獎。張豔說,“思政課教學不唯書(shu) 、隻唯實。學校並非唯賽事榮譽論教學成果。雖然不能隻通過比賽判斷思政專(zhuan) 業(ye) 學生的講課能力,但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不斷提供更高的賽事平台,促進其得到鍛煉成長。”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什麽(me) 樣的?平視世界的一代如何不斷增強作為(wei) 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怎樣自覺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除賽課外,如今,寧夏大學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通過參加朗誦演講比賽、黨(dang) 史知識競答、拍攝微電影、大學生講思政課等社會(hui) 實踐,不斷增強社會(hui) 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每學期結課前3周,張豔帶的本科班學生接到課程社會(hui) 實踐任務後,會(hui) 以小組形式積極參與(yu) 到各種實踐活動中去,有人寫(xie) 腳本、有人拍視頻、有人寫(xie) 辯論詞、有人上台朗誦,將對思政理論的思考寫(xie) 在調研報告中、拍進微電影畫麵裏、製作在手工展板上。“每學期最後1周的兩(liang) 節課就是集中展示環節,00後學生更喜歡自我表達。”在張豔看來,大思政課的實踐性和參與(yu) 性,提高了學生的思政理論水平,加深了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等基本道理的理解。

  “最大的感動就是見證學生的成長”

  在寧大馬院,約40%的思政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是“跨考生”或非師範類本科畢業(ye) 的。從(cong) 往年就業(ye) 數據看,約95%的研究生畢業(ye) 後從(cong) 事思政課教師工作。因此,張豔特別注重培養(yang)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講課表達能力。

  不過,教師們(men) 普遍認為(wei) ,培養(yang) 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yan) 、人格正的思政教師隊伍,需要多一些耐心,急不得、但也慢不得。

  第一次參加學院比賽時,20分鍾的講課並不流暢;協助導師上網課時,提前講完備課內(nei) 容,因缺乏隨機應變能力導致冷場……在校時,寧夏大學2018級思想政治教育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宋佳曼,曾為(wei) 如何做到收放自如感到困惑。

  “如果備的課講完了,其實可以和學生互動交流。對於(yu) 希望互動的學生來說,如果得不到回應,就會(hui) 覺得這節課無趣”“膽子要大一點、說話聲音要洪亮一些”“沒事,不要緊張,我們(men) 都是給你上過課的教師,接著講”……

  從(cong) 備課寫(xie) 教案、梳理教學思路,到用PPT呈現授課內(nei) 容、教學方法的運用,再到得體(ti) 的語言表達,讀研期間,宋佳曼是在自我克服心理障礙、個(ge) 人努力和老師的鼓勵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她深知,思政課教師要當好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翻譯家”和“宣傳(chuan) 員”。既然選擇了這個(ge) 專(zhuan) 業(ye) ,就要堅持下去。

  臨(lin) 近畢業(ye) 時,作為(wei) 學院10名學術論壇匯報者之一,宋佳曼完成了關(guan) 於(yu) 恩格斯生態思想及其價(jia) 值研究的論文答辯。洪亮的聲音、得體(ti) 的語言動作和清晰的邏輯表達,使得範院長表揚說:“一段時間沒見這娃娃,脫胎換骨了。”那次答辯,她獲得學術論壇一等獎。

  宋佳曼現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宣傳(chuan) 統戰科工作。她說,雖然並未成為(wei) 一名思政教師,但思政專(zhuan) 業(ye) 的學習(xi) ,對自己價(jia) 值觀和日常行為(wei) 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讀研時兩(liang) 次參加講思政課的經曆,提高了自己的思政理論知識水平。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自信心,對現在的工作有很大幫助。

  張豔說,對於(yu) 一名教師來說,最大的感動就是見證學生的成長。其實學院有很多像宋佳曼、孫姝源這樣的學生,隻要願意努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成長。

  重視思政課程引領

  “什麽(me) 是愛國?”課前,張豔會(hui) 將一些開放式問題發在線上學習(xi) 平台,安排學生利用課後時間作答。

  “愛國隻是一種情感”“愛國就是愛黨(dang) 愛國愛社會(hui) 主義(yi) ,具有政治性”……大家以論壇跟帖的形式在線討論。一節3個(ge) 班級同上的思政課,公屏上的跟帖量有數百條,不同觀點在線上相互碰撞。

  “這樣的討論,往往會(hui) 讓真理越辯越明。”張豔將這種形式稱為(wei) “對分討論”。遇到辯論激烈的話題,她還會(hui) 組織學生成立正、反方小組,下節課時進行課堂辯論。“有些課程內(nei) 容需要引導學生用發散型思維學習(xi) 。學生間存在觀點分歧時,教師不能回避,需要繼續組織辯論,並給予正確引導,這就是一種思想價(jia) 值的引領。”

  寧大馬院的線下思政課,采用“一課多師”形式進行,由多名教師組成1個(ge) 課程小組,將每門課分成若幹專(zhuan) 題,輪流擔任主講者。比如《思想道德與(yu) 法治》課程,由7名教師各講1個(ge) 專(zhuan) 題,學生每學期能見到7名教師。張豔認為(wei) ,集體(ti) 教研能讓教師的教法實現融合與(yu) 突破,得以互相借鑒。對於(yu) 學生來說,過去上1門課隻見1名教師,現在能見到教研室所有教師。“像追劇一樣追思政課”是寧大學生給出的評價(jia) 。

  張豔將這種“學校課堂”+“網絡課堂”+“社會(hui) 課堂”“三課堂”聯動起來,以“專(zhuan) 題講授”+“對分討論”+“實踐展示”教學“三方式”有機融合的教學方式稱為(wei) “三三聯動”的育人新模式,並在《思想道德與(yu) 法治》課堂中積極推廣。

  “新時代大學生作為(wei) 網絡原住民,既能敏銳捕捉世界形勢和中國發展的各種信息,也有自身的信息偏好。”張豔說,“學院組織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進行點評。對思政教師來說,是激勵,也是挑戰,倒逼同事們(men) 不斷嚐試豐(feng) 富課堂教學內(nei) 容、探索新的打開方式,讓思政課變得更有針對性和親(qin) 和力,更受00後歡迎。”

  張豔告訴記者:“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把青年學生培養(yang) 成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真正把他們(men) 培養(yang) 成為(wei)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時代新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