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製造的奮進故事
作者:吳音瑩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途上,中國製造大有可為(wei) 也必將大有作為(wei) ;中國製造的奮進故事期待更多人去發掘、去講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3月5日下午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製造業(ye)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中國製造:民族複興(xing) 的澎湃力量》一書(shu) 正是在書(shu) 寫(xie) 中國製造崛起和轉型的不凡曆程中,展望中國製造強國夢的美好未來。
本書(shu) 史料翔實,堅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原則,通過大量數據、圖片、表格與(yu) 國內(nei) 外經典案例,直觀展現不同曆史時期我國製造業(ye) 的發展情況。作者采訪了一批企業(ye) 家、科研人員、產(chan) 業(ye) 工人等,同時對中外研究文獻和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辨析、消化,在此基礎上還原中國製造背後的曆程與(yu) 故事,闡釋中國製造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問題。
本書(shu) 采用史論結合的寫(xie) 作方法,注重從(cong) 曆史、社會(hui) 、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深入中國製造業(ye) 複興(xing) 這一重大主題。上篇“中國製造複興(xing) 之路”以史為(wei) 主,論從(cong) 史出,回顧中國製造業(ye) 的曆史,從(cong) 中總結中國工業(ye) 化曆程各階段發展經驗,洞察剖析中國製造業(ye) 做大做強的實現路徑,展現大國工業(ye) 崛起的榮光。下篇“中國製造能力修煉”以論為(wei) 主,佐以史實,從(cong) 產(chan) 業(ye) 政策、科技創新、人力結構和民族工業(ye) 文化等角度,分析影響中國製造演進的諸多因素。
中國製造在不同曆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體(ti) 現出強大的生命韌性和適應柔性。本書(shu) 不但講述了中國製造如何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獲得成功,還闡釋了中國製造將繼續砥礪前行的力量所在。作者呼籲抓住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機遇,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不斷加快製造強國建設的步伐,讓中國製造成為(wei) 構築中國力量、創造中國價(jia) 值的精彩樣本。書(shu) 中還將中國製造置於(yu) 全球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中進行觀察和分析,比較不同時期我國與(yu) 其他國家經濟形勢和製造業(ye) 發展情況,認識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定位及其轉型升級所麵臨(lin) 的機遇挑戰,力求在比較視野中講好中國製造故事。
作為(wei) 產(chan) 業(ye) 領域的媒體(ti) 人,本書(shu) 作者曾純帶著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感,前前後後用6年時間打磨書(shu) 稿。作者追求理論性與(yu) 通俗性兼具,努力做到語言通俗易懂、史料生動翔實、評論富於(yu) 洞見。中國製造業(ye) 發展是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們(men) 拚出來、幹出來、奮鬥出來的。本書(shu) 在追溯中國製造複興(xing) 之路的同時,若是能結合不同曆史時期中國製造建設者群體(ti) 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或可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ti) 驗,也能進一步深化讀者對中國製造精神內(nei) 核的認識。
曆史表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ye) ,就沒有強盛的現代國家。麵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任何風浪都動搖不了我們(men) 的鋼鐵意誌,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men) 的鏗鏘步伐。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途上,中國製造大有可為(wei) 也必將大有作為(wei) ;中國製造的奮進故事期待更多人去發掘、去講述。(吳音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