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宏圖·“縣”在啟航】天津寧河:國家濕地畔百鳥翔集稻蟹香 未來科技城產業集聚蓄動能
編者按: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xing) 則國家強。中國各地縣域以實幹篤定前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備受期許的新征程。在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wei) 立體(ti) 展現中國縣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生動實踐,感受新時代壯美中國、活力縣域的蓬勃氣象,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宏圖·“縣”在啟航》係列主題報道,33個(ge) 地方頻道100多名記者走縣域、看發展、探變化,沉浸式解讀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密碼”,與(yu) 您共同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圖景。
央廣網天津3月14日消息 澄波千頃,沙鷗翔集。即便在清冷的初春時節,位於(yu) 天津市東(dong) 北部的七裏海古海岸與(yu) 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仍有成千上萬(wan) 隻大雁、野鴨歡聚嬉戲,共赴一場春天的約會(hui) 。
“曾經消失10多年的珍稀鳥類又回來了。”濕地一側(ce) ,七裏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hui) 顧問於(yu) 增會(hui) 望著飛翔的鳥兒(er) ,細數著濕地的變化。
2013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天津考察時,對天津工作作出“要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加強和改善黨(dang) 的領導,加快打造美麗(li) 天津”重要指示。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為(wei) 天津工作指明了目標方向,為(wei) 天津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沿著總書(shu) 記的足跡,傾(qing) 聽津沽大地的回響。人與(yu) “海”、人與(yu) “蟹”、人與(yu) “城”……在水城相應、人水共生的“水香寧河”,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故事正在不斷上演。
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來了“鳥中熊貓”
漫步寧河七裏海濕地核心區,蘆葦隨風舞蹈,群鳥次第起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你看,今年留下過冬的野鴨子太多了,水都不結冰了!”初見於(yu) 增會(hui) ,他正身處一片蘆葦叢(cong) 中,聚精會(hui) 神地觀察著遠處的水麵。雖已年過八旬,但他仍精神矍鑠,走起路來健步如飛。
“現在七裏海的環境越來越好,很多候鳥都變成‘留鳥’了!”擔心驚嚇到鳥群,於(yu) 增會(hui) 壓低了聲音,但欣喜之情溢於(yu) 言表。據他介紹,如今的七裏海,已成為(wei) 東(dong) 方白鸛、黑尾塍鷸等珍稀候鳥的“中轉站”。百餘(yu) 種鳥類正在這方“候鳥天堂”中,傳(chuan) 唱著寧河人守護七裏海的故事。
然而,眼前的美景在十多年前卻是另一番景象。“就是一個(ge) ‘亂(luan) ’!”於(yu) 增會(hui) 回憶道,當時,一些養(yang) 殖戶對濕地粗放式的開發,導致水環境和蘆葦被破壞;七裏海周邊遍布飯店、農(nong) 家樂(le) ,不少建築拔地而起。“環境變差了,大雁也不來了。那時是真心痛啊!”
濕地具有涵養(yang) 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濕地保護事關(guan) 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2017年,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寧河區拿出“壯士斷腕”的決(jue) 心,高標準製定《七裏海濕地生態保護修複規劃(2017—2025)》(下稱“《規劃》”),啟動全麵保護修複七裏海濕地生態環境行動,還百姓一方碧水藍天。
目前,《規劃》中的10大工程主要內(nei) 容基本完成。寧河拆除全部違規建築230處、疏通3條河道、興(xing) 建鳥島20處,累計修複濕地麵積約3.5萬(wan) 畝(mu) 。
另一組數據,也見證著這片“京津綠肺”的變化——鳥類由10年前的182種增加到258種,鳥類總量從(cong) 二三十萬(wan) 隻增加到近五十萬(wan) 隻……如今的七裏海,恢複了往日的原生態之美。
最讓於(yu) 增會(hui) 驚喜的是,消失了10多年、有著“鳥中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也重返七裏海。這一被當地人稱為(wei) “神秘鳥”的古老物種,現在已經成了七裏海的常客。
“2022年,我們(men) 榮獲生態環境部‘夏季監督幫扶工作表現突出集體(ti) ’通報表揚,是天津市唯一一家上榜單位。此外,我們(men) 也獲得了天津市840萬(wan) 元財政獎勵。”寧河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洪雷說,“這讓我們(men) 有更充足的資金投入到生態保護的工作中,形成了良性循環。”
在即將走出濕地核心區時,記者驚喜地看到一群麋鹿正在七裏海林中穿行。考古發現,2000多年前,曾有大量麋鹿在七裏海濕地生息繁衍,後來由於(yu) 多種原因逐漸消失。2021年,寧河區將引進的麋鹿放回到七裏海濕地自由生長,以加快其種群恢複。
“你看,那幾頭小麋鹿,就是去年春天出生的!”於(yu) 增會(hui) 介紹道,“現在寧河區的環境越來越好了,不光動物們(men) 回家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回來了。”
生態環境改變,為(wei) 寧河區夯實了發展的基礎。“生態種子”不僅(jin) 在七裏海濕地中生根發芽,更在無數的年輕人心中萌發,召喚他們(men) 回到寧河,耕耘煥然一新的家園。
新老農(nong) 人端牢“生態飯碗”
“養(yang) 蟹又種稻,這條路算選對了。”七裏海養(yang) 蟹人杜乃合難掩激動之情,“我們(men) 搭上生態快車,重新走出了一條稻蟹混養(yang) 的康莊大道。”
2017年以前,杜乃合同附近村民一樣,在七裏海內(nei) 養(yang) 起了蟹。隨著養(yang) 殖戶增多,濕地水麵被分包,水環境因過度投餌被汙染,蘆葦因擴大養(yang) 殖水麵而被私下砍伐,七裏海環境遭受嚴(yan) 重破壞。
隨著寧河區開展濕地修複工程,杜乃合的承包地被拆除。養(yang) 了30多年蟹的他丟(diu) 不下老本行,當時有些不知所措。
2018年,《天津小站稻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規劃》出台,讓他再次看到希望。“七裏海濕地不能養(yang) 蟹了,但稻蟹混養(yang) 不也是一條新路子嗎?”於(yu) 是,杜乃合承包了生態紅線外的上百畝(mu) 土地,開始專(zhuan) 攻稻蟹混養(yang) 。
還寧靜給綠色生態濕地,得機遇於(yu) 稻蟹混養(yang) 田地。七裏海生態修複後,貫通的水係讓螃蟹更肥美,而螃蟹翻動疏鬆土壤,其代謝物可作為(wei) “天然肥料”,讓小站稻長得更好。杜乃合說:“我們(men) 注重養(yang) 殖時的生態環境保護,螃蟹、稻田與(yu) 濕地有機結合,減少了養(yang) 殖廢棄物排放,實現了環境與(yu) 發展的雙贏。”
稻蟹混養(yang) 在寧河推廣開來。2022年,寧河稻蟹綜合種養(yang) 麵積13.4萬(wan) 畝(mu) ,總效益約6700萬(wan) 元。依托七裏海濕地這塊天然美玉,寧河百姓致富路越走越寬。
《天津小站稻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規劃》不僅(jin) 啟發了杜乃合的轉型致富路,也吸引了更多“新農(nong) 人”投身綠禾飄香的稻田,探尋綠色生態產(chan) 業(ye) 之路。
“你看這稻穀顆顆飽滿、成色好,這都得益於(yu) 七裏海良好的土壤、水質條件。”90後“新農(nong) 人”張建芳,正憑著新技術、新理念帶領公司有條不紊地發展。
2018年,在外地做英語培訓老師的張建芳看到了《天津小站稻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規劃》,這讓她當了一輩子農(nong) 民的父親(qin) 很激動,也讓她看到了天津再次振興(xing) 小站稻的機遇。
小站稻曆史悠久,有著“香、黏、彈、筋、甜”的特點,本是天津著名農(nong) 業(ye) 名片,但近年來因缺水等原因而沒落。2020年,張建芳回到家鄉(xiang) 寧河,從(cong) 零開始探索小站稻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模式。但剛開始並不順利,“曾經有次臨(lin) 近插秧,我們(men) 100萬(wan) 盤秧苗因為(wei) 沒發酵好全爛了。”那天她與(yu) 父親(qin) 坐在田埂旁,望著身旁或倒下或發黑的秧苗,一整天相對無言。
這樣的困難讓她意識到,必須學習(xi) 現代稻作農(nong) 業(ye) 新理念、新技術。於(yu) 是,張建芳利用直播培訓農(nong) 民,設計新包裝、創品牌,並形成了“企業(ye) +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產(chan) 業(ye) 模式。精細化管理帶來新變化,到2022年,張建芳帶動農(nong) 戶增產(chan) 增收累計達5000餘(yu) 萬(wan) 元。
“新鄉(xiang) 村需要更多知識型、技能型,並且能將智慧化為(wei) 熱愛灑在原野上的新農(nong) 人。”張建芳說,天津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5年要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麵推進行動,他們(men) 也將加大推廣力度,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天津糧、更多寧河糧。
種養(yang) 殖業(ye) 向綠色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為(wei) 寧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注入新活力。2022年,寧河重點龍頭企業(y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11.7億(yi) 元,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82萬(wan) 元。
一幅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圖景正在寧河大地展開。
政企“雙向奔赴”共贏綠色產(chan) 業(ye) 紅利
“你見過‘會(hui) 發電’的房子嗎?靠牆體(ti) 發電。”剛一見麵,天津一新材料企業(ye) 負責人李順堂就興(xing) 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道。
李順堂所在公司發明的新材料,把牆變成了綠色“發電站”,從(cong) 能源端實現了未來建築的突破。
“我們(men) 公司發明生產(chan) 的建築外牆一體(ti) 化板材,不僅(jin) 隔熱保溫,還能發電,所發電量能基本滿足屋內(nei) 正常使用需求。”李順堂說道。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ti) 係,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而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正是李順堂公司的創建初心。公司成立以來,他帶領著80多人的研發團隊,日夜奮鬥,主攻科研,目前已擁有4項發明專(zhuan) 利。
2023年春節剛過,憑借這款“拳頭產(chan) 品”,李順堂在各種簽約會(hui) 間穿梭,公司也重新找回了市場。“2022年公司營收1000萬(wan) 元,2023年預計營收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目標達到8000萬(wan) 元。”
正是這種可預見的好前景,讓李順堂有了擴大企業(ye) 生產(chan) 規模的想法,經過一番考察,他最終決(jue) 定將基地落戶在寧河的天津未來科技城現代產(chan) 業(ye) 園區。
從(cong) 七裏海古海岸與(yu) 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南方向行10公裏,就到了天津未來科技城。這是繼北京、武漢和杭州之後,由中組部和國資委確定的全國第四個(ge) 未來科技城,也是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寧河樣本”的重要載體(ti) 。
“這裏和我們(men) 企業(ye) 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七裏海已然成為(wei) 企業(ye) 對外宣傳(chuan) 的一張名片,大家都覺得產(chan) 品能從(cong) 這裏走出來,肯定是綠色產(chan) 品,企業(ye) 也吃上了‘生態紅利’。”李順堂補充道。
“天津未來科技城是寧河區崛起的增長極、經濟建設主戰場,潛能巨大。”現代產(chan) 業(ye) 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朱寶豐(feng) 說,目前,位於(yu) 寧河的現代產(chan) 業(ye) 區組團是天津未來科技城規劃的六個(ge) 組團中,最先啟動也是發展最為(wei) 成熟的區域。
基於(yu) 綠色發展理念,園區同樣給想入駐的企業(ye) 拉起了生態紅線,“高耗能、高汙染的項目將直接歸為(wei) ‘紅燈’項目,納稅再多也不允許落地。”朱寶豐(feng) 說道。
政企在立足綠色發展理念上的“雙向奔赴”,讓一批批高科技、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的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寧河,在“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間,正逐漸呈現出清晰的“微笑曲線”。未來5至10年,未來科技城將成長為(wei) 新的產(chan) 城融合發展區,與(yu) 寧河主城區並肩,唱響寧河“雙城記”。
“七裏海是一篇‘大文章’,我們(men) 始終致力於(yu) 把七裏海濕地的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寧河區合作交流辦副主任陳軍(jun) 說道。
好環境也是生產(chan) 力,“硬核”的生態優(you) 勢成為(wei) 了寧河發展的“前景優(you) 勢”。2022年,寧河實現國內(nei) 招商引資到位額108.6億(yi) 元,同比增長12.17%;引進落地項目116個(ge) ,總投資額74億(yi) 元。
春天,一個(ge) 播撒種子、孕育希望的季節。於(yu) 增會(hui) 桌旁擺滿了資料,正伏案編寫(xie) 著《七裏海誌》,用紙筆寫(xie) 下七裏海的曆史與(yu) 傳(chuan) 說;杜乃合隔幾天便去看一看逐漸長大的扣蟹,想著今年如何讓更多人品嚐到正宗、可口的七裏海河蟹;而張建芳也正忙著開拓國內(nei) 外市場,學習(xi) 高效農(nong) 業(ye) 新理念,耕耘著這片所愛的寧河沃土……
忙碌的身影,奮進的姿態。3月的寧河,春的故事正在續寫(xie) ,新的征程已然開始。
【百家讀城】
嗬護一城碧水 還七裏海濕地美麗(li)
□李振起
金虎歸山,玉兔當值,莽莽七裏海,驚喜接踵來。
先是隆冬時節,萬(wan) 餘(yu) 隻不舍南遷的野鴨,在數百畝(mu) 湖塘中覓食嬉戲,漣漪湧動著“七裏海水暖鴨先知”的溫馨。
二月早春,又有千餘(yu) 隻大雁顛覆了“八九雁來”的傳(chuan) 統農(nong) 諺,在“五九”時節就遠道而來,與(yu) 萬(wan) 餘(yu) 隻野鴨一起,或冰麵棲息,或水中嬉戲。悠悠碧水蕩漾著春意;鴨雁聲交融合唱著春曲。
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之一的七裏海,野生動植物群龐大,物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手撿鳥蛋采鮮蘑,瓢舀魚兒(er) 到飯鍋”,曾是七裏海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寫(xie) 照。
改革開放後,七裏海不斷開發,古濕地內(nei) 有了遊樂(le) 場、觀景廊道……全國各地的遊客蜂擁而來,每年達四五十萬(wan) 人。應運而生的飯店、農(nong) 家院也紅火起來。但市場經濟豐(feng) 盈口袋的同時,濕地的生態係統日益遭受破壞,拉響了生態警報。
寧河壯士斷腕,拆除了親(qin) 手建的8公裏景觀帶、4公裏水上木棧道、108處木屋……以博大情懷,實現了從(cong) 昔日“求生存”到現在“求生態”的轉變;對濕地核心區封閉管理,清淤疏浚溝渠、更新改造橡膠壩、增加5條補水線路、營造1000公頃淺水區……最大的成功,還在於(yu) 保護生態環境成了寧河人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盛夏雨後,一位年逾八旬護鳥誌願者,確認灌木叢(cong) 的鳥窩裏4隻剛孵出的棕頭雀安全無虞,才放下焦灼的心。
巡護人員更是細心,看到冰麵上的東(dong) 方白鸛長時間不動,趕去查看,果然負傷(shang) ,馬上抱回,精心飼養(yang) ,待其傷(shang) 愈後放飛大自然。
五年磨一劍,一朝試霜刃。水越來越清,鳥兒(er) 越來越多,水生植物越來越繁茂,魚蝦紫蟹越來越肥碩。累計投資140億(yi) 元的七裏海,已經回歸原生態的寧靜、祥和。
蘆花用飛絮述說,盛讚七裏海複原生態之美;鷗鳥用鳴叫吟唱,記錄寧河人退擾還巢之情。
“七裏海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是我們(men) 的。守護好七裏海的綠水青山,是我們(men) 的責任,也是我們(men) 的誓言。”寧河人自豪地這樣說。
(作者係天津作家)
總策劃:張軍(jun) 於(yu) 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yun)
統籌:陶玉德
記者:張強 周思楊 韓雨晨(見習(xi) )
編審:李紅笛 孔明
視頻:周思楊 韓雨晨 李駿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