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新疆多種民族音樂特征 “新疆花兒”別樣紅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3月16日電(左丹丹)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在烏(wu) 魯木齊市米東(dong) 區王秀芳的花兒(er) 小院裏,又傳(chuan) 來了動聽的花兒(er) 傳(chuan) 唱聲。王秀芳是烏(wu) 魯木齊市米東(dong) 區長山子鎮馬場湖村村民,1999年,她開始學唱“新疆花兒(er) ”,2003年,她正式拜“新疆花兒(er) ”歌手韓生元為(wei) 師,2013年,她創建了新疆首個(ge) “花兒(er) 小院”,傳(chuan) 承“新疆花兒(er) ”。
“花開”新疆,地方民歌成國家非遺項目
花兒(er) 廣泛流傳(chuan) 於(yu) 甘肅、青海、寧夏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東(dong) 鄉(xiang) 、保安、撒拉、藏、裕固8個(ge) 少數民族中,是運用當地漢語方言在村寨外歌唱的一種山歌形式。花兒(er) 約有三百年的曆史。“新疆花兒(er) ”源於(yu) 河州花兒(er) 、洮岷花兒(er) ,係從(cong) 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傳(chuan) 入,新疆獨特的地理環境、民族習(xi) 俗和語言音韻的影響使之逐漸成為(wei) 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形式。2008年,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申報的“新疆花兒(er)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擴展名錄,成為(wei) 特色濃鬱的新疆民族文化中的又一亮點。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永寧鎮被命名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回族花兒(er) )之鄉(xiang) ”,吸收融合了焉耆文化,在句式,押韻,演唱、舞蹈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烏(wu) 魯木齊市米東(dong) 區文化館、焉耆回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新疆花兒(er) "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不斷傳(chuan) 承,“新疆花兒(er) ”開入心田
今年60歲的王秀芳是已故“新疆花兒(er) ”奠基人韓生元的女弟子,1999年,在一次在米東(dong) 區長山子鎮組織的鄉(xiang) 村文藝活動中,韓生元被王秀芳唱歌時清亮的嗓音所吸引,勸她學習(xi) “新疆花兒(er) ”。一開始,王秀芳並不願意學習(xi) ,“剛開始的時候,我不太想唱新疆花兒(er) ,所以就沒打算學。後來老師找了好幾次,我不好拒絕就去了。學了一段時間,覺得差不多了,又不靠這個(ge) ‘吃飯’,就放棄了。”王秀芳說。
然而,韓生元並沒有就此放棄。有一次,八十多歲的韓生元在孫子的攙扶下,拄著拐杖來到王秀芳家,拿出錄音帶,裏麵有錄好的“新疆花兒(er) ”,讓她跟著錄音帶學。老先生臨(lin) 走前說:“我已經唱不了幾年了,新疆花兒(er) 不能就這麽(me) 隨著我消失了,我隻是想找個(ge) 人踏踏實實傳(chuan) 承下去。”王秀芳看到老先生走時顫顫巍巍的背影,轉身問丈夫:“他這麽(me) 一把年紀了,你說他這麽(me) 執著是為(wei) 了什麽(me) ?”丈夫說,那你就去學吧。王秀芳先是在家聽了三天錄音帶,“就感覺入耳了,越聽越喜歡,從(cong) 那以後,就漸漸地喜歡這個(ge) ‘花兒(er) ’。”王秀芳說。
2003年,王秀芳正式拜韓生元為(wei) 師,開始係統的學唱“新疆花兒(er) ”。20多年來,她掌握、示範並即興(xing) 創編了30多種“新疆花兒(er) ”的曲令。她演唱的“新疆花兒(er) ”比喻生動,形象鮮明,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2011年7月,在第九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er) )歌會(hui) 中,王秀芳以“新疆花兒(er) ”原生態演唱的《王哥放羊》獲得原生態唱法的銀獎。王秀芳走向了更大的舞台,遺憾的是就在同年她的師父韓生元因病去世,她始終記得師父臨(lin) 終前的囑咐:把“新疆花兒(er) ”傳(chuan) 承下去。2014年,王秀芳把自家小院打造成“新疆花兒(er) 小院”,開班免費培訓學員。多年來,她積極培養(yang) “新疆花兒(er) ”傳(chuan) 承人,跟她學習(xi) 的人從(cong) 6人發展到如今上百人。她的“花兒(er) 小院”也成了“新疆花兒(er) ”重要的傳(chuan) 承和保護基地。2015年、2018年,王秀芳先後被評為(wei) 自治區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花兒(er) ”(“新疆花兒(er) ”)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68歲的“新疆花兒(er) ”傳(chuan) 承人馬生龍經常和老友聚在一起唱“新疆花兒(er) ”。馬生龍說:“七八歲的時候,就聽爺爺唱’花兒(er) ’,覺得非常好聽,就跟著爺爺學習(xi) 唱’花兒(er) ’了。”
回憶起年輕時唱“花兒(er) ”的時光,馬生龍非常的興(xing) 奮,不時站起來邊說邊唱。目前,馬生龍在焉耆縣已經教過百餘(yu) 人唱“花兒(er) ”,還先後代表焉耆縣去參加西北五省的“花兒(er) ”演唱會(hui) 、“花兒(er) ”大獎賽以及“花兒(er) ”歌會(hui) ,在傳(chuan) 承和保護“花兒(er) ”這個(ge)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方麵不斷努力著。
創新內(nei) 容,融合新疆不同民族音樂(le) 特征
“新疆花兒(er) 隨時隨地都可以唱,高興(xing) 的時候唱,尕妹妹的大門上,浪呀三浪,心兒(er) 裏鬧得慌,想看尕妹妹的俊模樣呀,俊模樣。不高興(xing) 的時候也可以唱,三十三擔裏蕎麥,九十九道棱......”王秀芳邊說邊唱。從(cong) 學習(xi) “花兒(er) ”,到現在圍著“花兒(er) ”轉,王秀芳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花兒(er) ”了。
“‘新疆花兒(er) ’和其他省區的‘花兒(er) ’的區別是,它吸納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地方方言,和各民族人民的音樂(le) 元素,具有很強的舞蹈性,她的地域性非常強,融入的有維吾爾族的音樂(le) 元素裏的歡快感,有哈薩克族《黑走馬》的詼諧幽默感,包容性非常強。”王秀芳說。
據悉,新疆花兒(er) 吸收了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音樂(le) 元素,除常見的徵、商、羽調式外,還采用了較為(wei) 完整的小調式及調式交替手法。與(yu) 其它省區“花兒(er) ”相比,“新疆花兒(er) ”裝飾音少,多為(wei) 規範的2/4節拍,具有很強的舞蹈性。
多年來,王秀芳創作了有500多首“新疆花兒(er) ”的歌詞,她和學生們(men) 還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讓更多人聽到“新疆花兒(er) ”。在歌詞、曲調上,她也在嚐試加入更多流行、年輕化的元素。在今後的創作中,王秀芳表示,她想挖掘更多新疆各民族的音樂(le) 文化元素,讓“新疆花兒(er) ”的地域性更濃,內(nei) 容越來越豐(feng) 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