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文化之光 複興之路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作出重要部署,為(wei) 做好新時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升文化自信,繁榮發展文化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成為(wei) 討論的焦點之一,代表、委員們(men) 謀實幹、共建言,為(wei) 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貢獻智慧與(yu) 力量。
一個(ge) 民族的複興(xing) 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中國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問題備受矚目;如何提升文化自信,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也同樣引發了各界代表委員們(men) 的熱議。
位於(yu) 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ge) 文獻可考、為(wei) 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何毓靈,20餘(yu) 年來堅守在殷墟考古發掘第一線,致力於(yu) 殷墟都城布局與(yu) 手工業(ye) 生產(chan) 研究。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殷墟博物館、車馬坑展廳參觀考察時,對於(yu) 考古事業(ye) ,給予了極高的評價(jia) ,令他格外激動。
在殷墟遺址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翔實的考古資料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曆史。古老中國的麵貌,正是在一次次考古發掘中被描摹得越來越清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中國的考古學實證了我們(men) 國家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的時代我們(men) 要傳(chuan) 承好中華文明,從(cong) 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開創未來。”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十年來,我國文物“家底”愈加清晰:測量曆代長城總長度21196.18公裏,摸清2155處石窟寺、3831處摩崖造像分布和保存狀況;建立26416處全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公布第一批1658通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十三五”期間完成6.2萬(wan) 件/套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修複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高度重視,對文物工作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先後兩(liang) 次以考古工作為(wei) 專(zhuan) 題,舉(ju) 行了集體(ti) 學習(xi) ,看得見多遠的曆史就能走到多遠的未來,無論我們(men) 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來時的路。”
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距離人民大會(hui) 堂300多米遠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內(nei) ,一場名為(wei) 《盛世修典》的展覽,匯集了1700餘(yu) 件中國曆代繪畫精品出版打樣稿檔案。自去年9月開展以來,該展覽已經吸引了約60萬(wan) 觀眾(zh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強調:“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如今,看文物、看展覽已經成了一種潮流。“博物館熱”的不斷升溫,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的創新傳(chuan) 播吸引著人們(men) 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文博事業(ye) 發展,2021年全國博物館總量是6183家,現在為(wei) 了看一個(ge) 展覽到一座城市,為(wei) 了參觀一個(ge) 博物館來一次長途旅行已經成為(wei) 一種常態,參觀博物館已經成為(wei) 大家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hui) 時尚,這是一個(ge) 非常大的變化。”
放眼新時代中華大地,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日益走進人民群眾(zhong) 心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賡續傳(chuan) 承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平遙古城是我國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古城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2.25平方公裏的城內(nei) ,保存著300多處文物、近4000處傳(chuan) 統建築,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活態傳(chuan) 承,極為(wei) 不易。2022年春節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專(zhuan) 程來到平遙古城,步行感受古城曆史點滴,登上城牆俯瞰全貌,他談到,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也屬於(yu) 子孫萬(wan) 代。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一年多來,平遙古城的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工程穩步推進,今年年底完工後,古城水網、電網、通信網絡都將得到大幅改善,不僅(jin) 徹底解決(jue) 原有地下管網跑冒滴漏破壞古建築的問題,也將全麵實現雨汙分流,從(cong) 根本上改善古城人居環境。不少傳(chuan) 統古民居也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成為(wei) 熱門旅遊景點。
從(cong) 敦煌研究院到大同雲(yun) 岡(gang) 石窟,從(cong) 福州三坊七巷到武夷山朱熹園,從(cong) 承德避暑山莊到眉州三蘇祠,十年來,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倡導下,“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xiang) 愁”的文化長卷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高質量推進,“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明確寫(xie) 入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為(wei) 複興(xing) 之路注入強大底氣和動力。
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談到基層教育時指出“我們(men) 的教育要善於(yu) 從(cong) 五千年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優(you) 秀的東(dong) 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yang) 成為(wei)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孩子。”
江西於(yu) 都是中央紅軍(jun) 長征集結出發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和長征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2019年5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於(yu) 都縣視察,專(zhuan) 程參觀了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紀念館,並殷切囑托“要把紅色故事講下去,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作為(wei) 講解員的鍾敏,紮根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紀念館從(cong) 事宣教工作已有23年。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目前中央紅軍(jun) 長征紀念館招募、培養(yang) 小紅星講解員140餘(yu) 人,完成講解3000餘(yu) 場。組建了由紅軍(jun) 後代挑大梁的長征源宣講團,已開展義(yi) 務宣講570場。
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部署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開創新局麵,用革命文化升華全民族文化自信,一處處“紅色地標”都留下了總書(shu) 記的足跡,跟隨總書(shu) 記的腳步,我們(men) 也汲取著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近年來,從(cong) 頒布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shu) 館法、博物館條例等法律法規,到製定出台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再到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更加有力,廣大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豐(feng) 富。繁榮發展文化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也繼續成為(wei) 我國未來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今年以來文旅市場快速升溫:影院座無虛席,景區人流如織,人們(men) 在博物館裏觸摸曆史,在多彩非遺中體(ti) 驗傳(chuan) 承,在書(shu) 店圖書(shu) 館裏浸潤書(shu) 香……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繪就新時代美好生活新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