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當道時專業配音曾是“標配”,業內稱如今市場風向已變
2020年,梁振華製作了電視劇《怪你過分美麗(li) 》。他曾考慮是否要全部請配音演員通配,比如為(wei) 飾演經紀人的秦嵐配一個(ge) 犀利的女聲;請專(zhuan) 業(ye) 配音演員補足高以翔的台灣腔調,以及王子異相對青澀的台詞。但最終,梁振華和導演王之商議後,還是全部采用了原聲。“生活中大家就是南腔北調,更何況在上海這樣一個(ge) 國際化大都市,每個(ge) 人的聲音更應該各具特點。”
梁振華猶記,《雲(yun) 襄傳(chuan) 》推進配音工作時,演員王勁鬆的家人剛剛過世。但他依然抽時間來青島完成了全部配音。
梁振華透露,陳曉曾為(wei) 古裝劇《雲(yun) 襄傳(chuan) 》配音近一個(ge) 月。這樣的演員在他十餘(yu) 年的製片工作中很少見。梁振華回憶,一開始他們(men) 期望的配音時間是10天,但陳曉的反饋是,他全力配合,不限時間,配到滿意為(wei) 止。在配音過程中,陳曉細究每一場戲,每配一小段都會(hui) 停下來重聽,“他讓我感覺到了一名演員是如何把自己的聲音變成塑造角色重要的媒介。陳曉真的是在享受創作的過程。同這樣的演員合作,很幸福。”
演員該不該用原聲?近年來業(ye) 內(nei) 外對此爭(zheng) 論頗多。
若將時間追溯至2012年,這個(ge) 答案似乎是模糊的。網生內(nei) 容萌芽,市場規模飛速擴大,僅(jin) 2012年至2018年,每年備案的電視劇數量均突破4萬(wan) 集。產(chan) 量的倍數增長,也導致頭部演員供不應求,各個(ge) 創作環節都擰緊了發條——大家更關(guan) 注如何搶時間拍戲,如何請到流量演員;反而,本該嚴(yan) 苛把控的聲、台、行、表門檻,卻逐步淪為(wei) 後期可被替代的補綴性環節。
尤其台詞與(yu) 聲音表達。曾有一段時間,後期配音一度被認為(wei) 是既定的創作規律,大家甚至忘卻了,這本是演員的分內(nei) 之事。可佐證的是,前些年季冠霖、邊江、張傑、吳磊等資深配音演員被不斷推向幕前,以滿足大眾(zhong) 對優(you) 秀聲音的渴求與(yu) 讚許。這當然是配音市場應有的繁榮,但同樣也代表著演員台詞能力的必需性正在被持續削弱。
然而,隨著行業(ye) 按下慢速鍵,各產(chan) 業(ye) 鏈端口開始尋求健康的發展業(ye) 態,原聲台詞與(yu) 原聲配音也開始大批回歸。在流量的反噬之下,那些不敢用原聲的演員,在如今反而會(hui) 被先入為(wei) 主地認為(wei) “演技不過關(guan) ”。為(wei) 何後期配音曾如此“泛濫”?原聲率可否代表演員的演技?原聲的回歸,又是否為(wei) 可持續的新趨勢?
後期配音曾泛濫
A.演員能力不足,需要配音補拙
作為(wei) 入行十八年的資深配音演員,白杺瓚曾為(wei) 電視劇《偽(wei) 裝者》的汪曼春,《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的雪莉楊等角色配音。近幾年,她轉型為(wei) 配音導演,參與(yu) 了《一生一世》《周生如故》《夏花》等熱播劇的配音工作。她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配音導演就像是“統籌”,拿到一部片子後,往往他們(men) 先完整看一遍,了解故事風格、演員表演,然後和片方溝通其想要的聲音風格。比如,片方希望用某一種聲線替換主演聲音;或想由配音演員“通配”(不使用任何演員的現場原聲,所有台詞均采用後期配音)……片方意願決(jue) 定著配音導演如何提出配音建議、遴選合適的配音演員、安排配音檔期等。
而事實是,在很長一段時間,絕大多數片方都會(hui) 提出用專(zhuan) 業(ye) 配音演員,而非主演原聲。
究其原因,首先是演員演技不足,需要專(zhuan) 業(ye) 配音補拙。在重流量、輕演技的浮躁時期,片方選角似乎更看重演員粉絲(si) 數量,而非表演能力。一些演員雖勤奮,但先天聲音條件不足、口音較重、對台詞拿捏經驗不足等,都導致他們(men) 隻能以配音作為(wei) 補綴。甚至,早年間,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曾爆料“數字演員”,直指部分演員在現場說“1234”,台詞靠後期來配。
曾操刀電視劇《心想事成》《怪你過分美麗(li) 》的資深製片人梁振華表示,《心想事成》的主演毛曉彤是原聲台詞,她對節奏的控製、重音,包括生活感,都非常好。“即便是科班出身,台詞能夠達到這種水平的都是鳳毛麟角。(演員)不是經過訓練,台詞就一定會(hui) 這麽(me) 好。”
其次,懸浮劇的盛行也令統一的、完美的聲線更受推崇。彼時,業(ye) 內(nei) 似乎都篤信於(yu) 配音演員比演員更能拿捏劇情,語言表達更流暢。配音的常規化,也導致拍攝過程中主創對台詞、聲音的要求不夠嚴(yan) 苛;有些電視劇甚至不重視同期收聲,因為(wei) 意義(yi) 不大。配音演員被推到幕前,納入流量圈層,也推動了市場的配音潮。當年《甄嬛傳(chuan) 》《三生三世十裏桃花》等劇的熱播,讓季冠霖、邊江、張傑等配音演員被大眾(zhong) 熟知,甚至吸引了一眾(zhong) “聲粉”。此後多年,這些能力強、知名度高的配音演員幾乎一劇難求,大量古裝劇排隊等待檔期,希望自己的主角能有甄嬛(季冠霖)的聲音。
B.古裝劇收音差,或後期要改詞
不可否認的是,片方選擇後期配音,也有許多不可抗力因素。
例如拍攝收音條件受限。影視基地往往劇組紮堆,拍攝環境嘈雜,經常出現很多劇組同時開工的情況。現代戲還可以通過製片控場追求安靜的環境,但絕大多數古裝劇仍難規避收聲難的問題。“比如我們(men) 剛開機,旁邊就咚咚咚放鞭炮,你根本控製不了。而且古裝劇還經常要用鼓風機;吊威亞(ya) 的時候,很多工作人員要通過喊的方式來調度。這怎麽(me) 能現場收聲?”梁振華表示。此外,有時錄音師放下收音杆時,突然錄到雜音,或者演員現場說話聲音太小,後期不達標,這些都有可能造成收音失敗。
另一方麵,後期台詞修改也令片方需通過配音彌補。據悉,很多電視劇曾遇到情節不合理、架空曆史和真實曆史衝(chong) 突、台詞存在網絡用語、價(jia) 值觀不正確等爭(zheng) 議。白杺瓚透露,通常後期人員會(hui) 把需要修改的台詞單拎出來。如果是同期聲,劇組會(hui) 請演員回來重錄修改的部分;如果是配音演員通配則直接重新配音。
C.演員錄音一天100萬(wan) 元成本高
實際上,很多片方也想請演員本人配音,但檔期不足、額外酬勞高,都令片方望而卻步。
據悉,專(zhuan) 業(ye) 配音演員是“熟練工種”,一部40集的戲,他們(men) 分軌錄製一周就可以實現通配。曾為(wei) 《花千骨》中主角花千骨配音的配音演員陳奕雯曾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那時她每天從(cong) 早上10點工作到晚上9點,近12個(ge) 小時不停歇,花了大概7天的時間就完成了《花千骨》900多場戲份。
但如果是演員本人配音,可能會(hui) 需要更長的檔期。白杺瓚坦言,演員們(men) “想要還原一模一樣的狀態挺難的,這個(ge) 需要演員去克服”。經驗豐(feng) 富的演員,通常配音效率也比較高;而部分年輕演員則相對速度慢,需要不斷調整。白杺瓚說,配音導演會(hui) 努力讓演員尋找到拍攝時的狀態,比如細摳某個(ge) 字、某句話可以語調上揚一些;或者某句話的情緒弱了,可以再強烈一點,“有時候我們(men) 也會(hui) 讓演員觀察自己表演時的神態,讓情緒更飽滿一些;告訴他們(men) ,現在這句話錄上去好像不是很貼臉了。”
但麵對如此繁重的配音工作,一些戲約多的演員,能給一周時間已經是極限了。在此期間,片方還需不斷和其團隊商議檔期。但更難的還是成本壓力。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電視劇導演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過去很多演員都認為(wei) 錄音並不是他們(men) 的“分內(nei) 工作”,會(hui) 將其視作“超期”,並將酬勞明確寫(xie) 在合同中。“很多演員‘超期’一天就是10萬(wan) ,還有一天100萬(wan) 的。我們(men) 請他們(men) 回來配音,兩(liang) 天就多了200萬(wan) 成本,這個(ge) 真的很難負擔。”
當然,業(ye) 內(nei) 也不乏優(you) 秀的演員將“聲音”視作塑造、表達角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聲是必然趨勢
A.現實主義(yi) 創作要求聲音的“生活感”
近年來,我們(men) 切實感受著原聲台詞的回歸。
無論是古裝劇《慶餘(yu) 年》《斛珠夫人》《夢華錄》《蒼蘭(lan) 訣》,還是現代劇《你是我的榮耀》《怪你過分美麗(li) 》《餘(yu) 生請多指教》《愛的二八定律》等,都采用了同期聲或演員配音。電視劇似乎走出了季冠霖、邊江等配音演員塑造的美好的聲音世界,變得更加多樣化、真實化。
在梁振華看來,原聲台詞的回歸與(yu) 現實主義(yi) 的創作風潮息息相關(guan) 。在影視高產(chan) 時代,市場輸出了太多偶像化、內(nei) 容懸浮的作品。片方和觀眾(zhong) 似乎都不太在意聲音和表演是否統一,顏值高便可;反而,邊江、季冠霖這些老師的聲音,大家會(hui) 更有代入感。“就像流水線作業(ye) ,戲拍完了,找配音演員在工業(ye) 流程補足聲音這一環,幾天就配完了。雖然這些配音老師都非常厲害,知道人物性格就可以拿捏得很好,但他們(men) 不可能拿出幾個(ge) 月去沉浸式投入這個(ge) 角色,難免少了一些表現力和創造力。這些,隻有演員本人才能完成。”
而當懸浮題材少了,影視創作也逐漸向典型化人物傾(qing) 斜,其中也包括典型化的表演。例如,業(ye) 內(nei) 外都發現,一個(ge) 演員的表演,就應當和他的聲音是同步的。在電視劇《心想事成》中,梁振華百分之九十五都采用了現場同期聲。作為(wei) 一部講述新北京故事的現實題材,劇中大部分台詞都注重生活感,演員在片場也會(hui) 根據當下最自然的語氣、方式、語言習(xi) 慣進行表達,“如果毛曉彤的角色找其他聲音來配,觀眾(zhong) 必然會(hui) 喪(sang) 失很大一部分真實代入感。即便事後我們(men) 讓主演自己重新配,味道都會(hui) ‘掉’很多。所以我們(men) 在拍的時候就反複和錄音部門強調,演員每一條的內(nei) 心活動、聲音、表演,全部是同步的,我們(men) 不太建議(有可能)回過頭來再配。”
B.演員“神秘感”減弱,配音容易跳戲
演員張震曾在采訪中表示,演員還是要和觀眾(zhong) 有“距離感”,這樣觀眾(zhong) 在熒幕上看到演員表演時才能信服於(yu) 角色塑造。但隨著綜藝、直播、短視頻的興(xing) 起,演員的“神秘感”正在喪(sang) 失,不僅(jin) 在於(yu) 人設,同樣包括聲音。
比如,在影院聽慣了周冬雨原聲台詞的觀眾(zhong) ,打開《千古玦塵》後聽到的卻是季冠霖的聲音,“這不是周冬雨,這明明是白淺和甄嬛!”王一博、趙麗(li) 穎主演的《有翡》也曾被吐槽配音出戲,與(yu) 演員氣質不搭。反而當《有翡》的原聲台詞視頻曝光,很多網友都認為(wei) 原聲比配音貼臉。甚至,像常年搭檔同一“禦用”配音的任嘉倫(lun) ,突然在《暮白首》中換了另一位配音演員,也引發觀眾(zhong) 爭(zheng) 論。
白杺瓚說,當演員的聲音辨識度越來越高,如果觀眾(zhong) 看劇時發現一個(ge) 熟悉的演員,聲音明顯不是熟悉的,自然會(hui) 很難代入劇情。這也令越來越多片方和演員選擇原聲配音。
當年電視劇《熱血同行》曾采用通配方式,但李建義(yi) 、王慶祥等大眾(zhong) 熟知的老戲骨卻用了原聲。“李建義(yi) 老師一開口,你不用看就知道他是誰。如果我們(men) 不用他的聲音,這不是買(mai) 櫝還珠嗎?”
配音市場並不會(hui) 消失
A.演員從(cong) 不用原聲是對工作不負責任
無論基於(yu) 現實主義(yi) 創作浪潮、觀眾(zhong) 觀劇審美的提高,還是近年來演員職業(ye) 被置於(yu) 放大鏡下嚴(yan) 苛審視,原聲台詞的回歸,無疑是快速的、凶猛的、不可逆的。
“扛不住原聲的演員,未來可能機會(hui) 相比以前要少很多了。”梁振華坦言,“如果未來我一部戲裏大家都用原聲,但其中一兩(liang) 位演員用配音,觀感上大家就會(hui) 覺得,是不是你演技不過關(guan) ?”
一位電視劇導演也表示,一個(ge) 從(cong) 來不敢用原聲的演員,都不用談台詞是否過關(guan) ,至少,其本身對表演就沒有自信,對工作也不負責任。“演員可以不成熟,可以沒那麽(me) 多技巧,但如果他願意質樸地、誠懇地用自己的聲音來表演,這就是誠意和態度的表現。”在這個(ge) 意義(yi) 上,他認為(wei) ,一些年輕演員或跨界演員雖然演技青澀,但敢於(yu) 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用專(zhuan) 業(ye) 熱忱去表達,他們(men) 就比那些一直用配音的專(zhuan) 業(ye) 演員更具有演員素養(yang) 。
梁振華建議,“所有年輕演員,把錘煉自己的聲音變成必修功課。即便你的聲音無法變成老戲骨那樣無可挑剔,但相對準確且有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聲音,這是可以為(wei) 表演加分的,也是作為(wei) 演員的職業(ye) 責任。”
B.有聲劇讓配音市場依舊火熱
大量應用演員原聲,是否會(hui) 導致方興(xing) 未艾的配音市場轉而陷入沉寂?
白杺瓚並不這麽(me) 認為(wei) 。在她看來,如今活躍一線的配音演員,大多都有著十幾年的從(cong) 業(ye) 經曆,也擔當過諸多電視劇的“主演”。隻不過前些年隨著一些戲火了,他們(men) 才被大眾(zhong) “認為(wei) ”似乎戲越來越多。雖然這兩(liang) 年電視劇類的配音工作確實變少了,但有聲市場、動畫市場仍是配音演員的藍海,且電視劇以外的作品,相對配音的創作餘(yu) 地會(hui) 更大。大家的工作量依然飽和。“畢竟影視是一個(ge) 二次或三次創作,我們(men) 是在人家表演基礎、表演節奏上配音,已經給我們(men) 固定在那裏,不太可能有大的變化。”
白杺瓚認為(wei) ,其實大眾(zhong) 無需過分糾結於(yu) 原聲還是配音。演員原聲具有沉浸感、真實感,而配音同樣可以用另一種專(zhuan) 業(ye) 的聲線,很好詮釋每個(ge) 人物,兩(liang) 者各有優(you) 勢。“大家最主要的目的都是能讓聲音貼合角色。”
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