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麵難題 讓果農用上新技術
【一線講述】
直麵難題 讓果農(nong) 用上新技術
講述人: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作物遺傳(chuan) 與(yu) 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吳俊
“農(nong) 業(ye) 強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中的這一句,讓我印象深刻,農(nong) 業(ye) 現代化正是我傾(qing) 注畢生心血的事業(ye) 。
我國是梨的起源地,也是世界第一產(chan) 梨大國。長期以來,梨的分子生物學以及基因組學研究相對滯後,成為(wei) 新品種創製和產(chan) 業(ye) 提升的“卡脖子”難題。
20年前,我來到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梨課題組工作,從(cong) 事果樹資源評價(jia) 與(yu) 利用、基因組與(yu) 分子育種方麵的研究,並作為(wei) 國際梨基因組和變異組研究計劃的第一執行人,繪製了全球首個(ge) 梨基因組和遺傳(chuan) 變異圖譜。
緊接著,我們(men) 啟動了梨的重測序計劃。按照設想,完成這項工作大概需要一年時間,可執行起來,卻遠比預料的漫長,一奮戰就是近8年。
作為(wei) 多年生且高度雜合的果樹,梨的遺傳(chuan) 特點缺乏可參考的模型。有專(zhuan) 家提出,我們(men) 研究樣本中東(dong) 西方梨的樣品量相差懸殊,會(hui) 對研究結論的可靠性產(chan) 生較大影響。有人提議先投稿試試再說,可我卻不這樣認為(wei) 。做基礎研究就是要紮實可靠,如果自己都覺得有疑慮,怎麽(me) 讓別人信服?
為(wei) 彌補這一缺陷,我找到美國訪學時的合作導師,請他從(cong) 美國種質資源圃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西洋梨野生資源樣品,增補到我們(men) 的研究中。終於(yu) ,我們(men) 成功揭秘了東(dong) 、西方梨兩(liang) 大種群的獨立馴化事件,並第一次從(cong) 遺傳(chuan) 水平上解答了兩(liang) 個(ge) 種群在果實品質等生物學特性方麵具有顯著差異的根本原因。
我們(men) 還很重視梨的品種資源收集和評價(jia) ,通過對800多份梨品種資源的分子評價(jia) ,構建了我國首個(ge) 梨品種指紋圖譜數據庫。同時,結合重要農(nong) 藝性狀的表型評價(jia) ,發現了具有重要價(jia) 值的新基因,為(wei) 梨的品種改良和創新提供了優(you) 異資源和親(qin) 本材料。
從(cong) 田間地頭發現問題、了解產(chan) 業(ye) 需求,回實驗室破解卡點堵點,隻有直麵產(chan) 業(ye) 一線的棘手問題,才能更好滿足國家戰略和社會(hui) 所需。
近年來,我還帶領江蘇省梨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團隊,深入基層開展產(chan) 業(ye) 技術需求調研,指導全省範圍示範基地和示範點建設,推廣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技術服務,累計培訓果農(nong) 和技術人員1萬(wan) 多人次。
“咱們(men) 的梨好吃好種,不愁賣。”每次看到栽培新品種、用上新技術的果農(nong) 笑逐顏開,我的心裏都特別舒坦。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建宏、張文攀、張士英、蘇雁、李曉東(dong) 、周洪雙、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孔婷婷、王錫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