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女孩辭職務農,17年後擁有百畝童話果園,還被中國農大錄取
做了17年的農(nong) 民,在37歲時收到了高校入學通知書(shu) 是什麽(me) 樣的體(ti) 驗?近日,重慶女子朱雪梅和網友分享了這份喜悅。17年前,20歲的朱雪梅和男友辭職來到海南三亞(ya) ,租下一塊荒地,開始學習(xi) 園藝、改造木屋、種植果樹……逐漸打造出夢幻花園。2018年,她把在園子裏勞作的日常拍成視頻發到網上,讓大家直呼“羨慕壞了,好像童話世界”,還有網友留言要買(mai) 她家的水果。朱雪梅直播賣水果,幫助當地60多位果農(nong) 有了穩定收入。為(wei) 當地農(nong) 業(ye) 發展方麵作出了貢獻的她,今年收到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頭雁”項目的入學通知書(shu) ,她再次回到學校成了一名學生,“感覺一下子變年輕了,感恩這些年的努力,讓我活成了喜歡的樣子。”
37歲果農(nong) 收到高校入學通知書(shu)
17年前辭職去三亞(ya) 務農(nong)
近日,37歲的果農(nong) 朱雪梅收到了一份讓自己驚喜不已的入學通知書(shu) ,她成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頭雁”項目的學員,重返校園讓她感覺青春又回來了。“頭雁”項目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聯合財政部發起的培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隊伍的計劃,由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北京農(nong) 學院等高校作為(wei) 培育機構。
朱雪梅笑著告訴記者,作為(wei) 兩(liang) 個(ge) 孩子的媽媽,自己還能回到校園,特別激動,“2月,我坐飛機前往北京,23日正式在學校上課了。”3月中旬,她結束了在學校的集中授課返回三亞(ya) ,“後續還有為(wei) 期一年的線上課程,需要全部學習(xi) 完才算結業(ye) ,我會(hui) 在幹農(nong) 活之餘(yu) ,把課程內(nei) 容都好好消化的。”
朱雪梅,重慶永川人,17年前與(yu) 男友華哥一起到三亞(ya) ,“大學畢業(ye) 後我曾在老家做過一段時間的銷售,但覺得這個(ge) 工作不太適合自己,心情壓抑,想換個(ge) 地方生活。當時很喜歡海子的這句詩‘麵朝大海,春暖花開’,腦海裏一直有一個(ge) 美好的幻想,就辭職來到了三亞(ya) 。”
“最開始我和華哥在大東(dong) 海租了一塊荒地,荒地比較便宜,隻花了1000多元。住的地方是一間簡陋的小木屋,約20平方米,隻有臥室和廚房。我們(men) 想在周圍種些鮮花,讓它別有一番風味。”朱雪梅笑著說,剛到三亞(ya) 時,他倆(lia) 對園藝一竅不通,種什麽(me) 花都養(yang) 不活,“我雖然是農(nong) 村長大的,但我成長的年代農(nong) 村的孩子都上學讀書(shu) 了,農(nong) 活幹得很少。”於(yu) 是,朱雪梅開始從(cong) 頭學起,“買(mai) 了好多園藝相關(guan) 的書(shu) 回家研究,還跑去別人的花店打工,去‘偷學’一些技術。”
一段時間後,朱雪梅慢慢開竅了,種花的成活率越來越高,“鮮花一般半年成型,就可以拿去賣,我常去市場或者大街上擺攤。剛開始是負債(zhai) 的,租地、買(mai) 種子和化肥的錢,都是向親(qin) 戚朋友借的。不過我們(men) 在農(nong) 村消費不高,沒有借很多。三年後我們(men) 就還清了債(zhai) 務,收入也增長了。”朱雪梅告訴記者,後來花種得越來越多,多達上百種,她最喜歡的是向日葵,“向日葵熱情奔放,像一個(ge) 笑臉,始終都朝著陽光那一麵生長。”
隨手拍的田園生活羨煞網友
親(qin) 手為(wei) 孩子打造童話小屋
其實,很多人認識朱雪梅,是因為(wei) 看了她在短視頻平台上發布的一個(ge) 個(ge) “世外桃源”般的視頻,她的網名叫籬笆,近些年,她和丈夫孩子一起過著在籬笆牆裏隨處可見鮮花盛開,隨時可聞瓜果飄香的生活。
2018年起,她把田園生活隨手拍了分享到網上,視頻中,她穿著各種各樣的花裙子,在果樹與(yu) 鮮花間穿梭,熟練地幹著農(nong) 活。兩(liang) 個(ge) 孩子在園子裏玩耍,可愛的小臉和鮮花相映成趣。網友們(men) 都特別羨慕她的花園,感歎好像“人間仙境一般”。幾年間,她的賬號收獲了230多萬(wan) 粉絲(si) 。
最近她特別出圈的視頻,是花了兩(liang) 年時間與(yu) 丈夫一起,為(wei) 孩子們(men) 打造了一間“童話裏的小木屋”。朱雪梅的女兒(er) 今年12歲,兒(er) 子8歲,“孩子們(men) 從(cong) 小就愛讀童話,所以我答應他們(men) 要在果園裏建造一個(ge) 小木屋,前幾年因為(wei) 做農(nong) 活比較忙,就把這個(ge) 事兒(er) 耽擱了。直到有一次我腦出血很嚴(yan) 重,在醫院躺了半個(ge) 月,蘇醒過來之後就想一定要把這個(ge) 願望快點實現。因此等身體(ti) 恢複後,我立馬著手設計小屋。孩子們(men) 也參與(yu) 進來,爸爸負責運木板和搭建工作。我們(men) 在小木屋旁種了喜歡的瓜果,還挖了可以遊泳的水塘。中間遇到過台風,建了一半的屋子被吹倒了,我們(men) 又從(cong) 頭開始,前後忙活了兩(liang) 年的時間才把小屋建成。”
朱雪梅說:“童話小木屋既完成了孩子的願望,也完成了我的願望,我小時候就想要住進這樣一個(ge) 溫馨浪漫的小房子裏,有花、有樹、有玩具,這裏能給孩子們(men) 一個(ge) 無憂無慮的童年。因為(wei) 童話小木屋在果園裏麵,所以一般我們(men) 周末才會(hui) 來,這裏是孩子們(men) 的秘密基地。”接受記者采訪時,朱雪梅和孩子們(men) 正在小木屋裏過著休閑的周末時光,記者聽到孩子們(men) 在小木屋裏奔跑玩耍的聲響,他們(men) 還拿起甜甜的水果與(yu) 媽媽一起分享。
種植了上百畝(mu) 果園
直播賣水果助力當地果農(nong) 增收
鏡頭之外,朱雪梅是一個(ge) 地地道道的果農(nong) ,她和丈夫每天要花很長時間在自家的果園裏察看水果長勢,留心天氣、溫度和果樹的灌溉情況,“水果從(cong) 種植到出售,時間較長,前期投入比較大,但收益比種花大一些,所以有了一些積蓄後,我們(men) 開始經營果園。”朱雪梅坦言,水果是農(nong) 產(chan) 品,經營過程中會(hui) 遇到惡劣天氣影響,導致損失慘重,確實是“靠天吃飯”,“我們(men) 能做的,就是不斷改進種植技術,研究怎樣施肥、灌溉能更好地保證果樹的出果率。”創業(ye) 前期,收入微薄,直到2008年出現了轉機,三亞(ya) 的旅遊業(ye) 興(xing) 旺了起來,酒店也多起來,不少的酒店看重他們(men) 家水果的品質,找他們(men) 供應。“那會(hui) 兒(er) 天天通宵采摘、紮籃、打包、配送,雖然忙,但經營果園的收入穩定了。”如今,朱雪梅家的果園麵積達到上百畝(mu) 。
2020年,因為(wei) 疫情原因,線下水果滯銷,朱雪梅開始用自己的短視頻賬號直播。比較幸運的是第一天播,就賣出好幾千箱,“其實最開始,我是在園子裏和粉絲(si) 們(men) 聊家常,教粉絲(si) 們(men) 種花的,沒想到聊著聊著就有粉絲(si) 留言說想要買(mai) 我的水果,我才開始接單。”
之後,每到水果成熟期時,她每天都會(hui) 在固定的時間直播。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那麽(me) 多粉絲(si) 買(mai) 單呢?朱雪梅解釋說,自家的水果產(chan) 地在三亞(ya) ,有獨特的地理優(you) 勢,她在品質這一方麵把控也很嚴(yan) 格。另一方麵是在售後這一塊,她堅持壞果必賠的原則,比方說由於(yu) 物流延誤導致的壞果,他們(men) 會(hui) 照單全賠,無論多貴的水果都賠,因此她直播間的口碑一直不錯。
自己家的水果賣得不錯後,朱雪梅開始幫助當地的其他果農(nong) 一起銷售,“一般是采取定單種植,提前一年交錢給果農(nong) 把單子確定下來,我給的價(jia) 格比較高,所以要求果農(nong) 在種植過程中上好的有機肥,給我的水果必須保證高品質。當地的果農(nong) 也比較積極,參與(yu) 的人很多。”三年時間,她幫助了60多位果農(nong) 穩定增收,幫助增加了打包發貨等200多個(ge) 零工就業(ye) 崗位,“未來想通過學習(xi) 把水果的品質控製得更好,把自己的水果品牌做得更響亮。”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負責“頭雁”項目工作的熊文老師表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基礎,人才是關(guan) 鍵。“頭雁”項目對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和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都具有重要意義(yi) 。朱雪梅這一批學員入學,學院十分重視,按照頭雁“4個(ge) 一”的培育模式,即一個(ge) 月線下集中授課、一學期線上學習(xi) 、一係列考察互訪、一名導師幫扶指導,將對學員開展為(wei) 期1年的定製化、體(ti) 驗式、孵化型培育。“我對朱雪梅印象還挺深刻的,一下子就能想到她的短視頻和她特別詩情畫意的網名‘籬笆’。進入學校學習(xi) 的學員,都是當地經過層層選拔,精挑細選出來的幹得好、有潛力、能帶動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帶頭人,我們(men) 也希望通過學校的係統培育,能夠幫助他們(men) 回去之後把自己的產(chan) 業(ye) 做得更好,從(cong) 而帶動更多的農(nong) 戶增收致富,為(wei) 當地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更大貢獻。”
采訪的最後,朱雪梅笑著說:“年近不惑重返校園,感覺自己又變年輕了。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很喜歡37歲時自己的狀態。現在是我最幸福的時候,我想把這份快樂(le) 繼續下去。”
紫牛新聞記者 |張冰晶
剪輯|萬(wan) 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和視頻:受訪者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