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碼頭工人到“藍領專家”(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人物小傳(chuan)
孔祥瑞,1955年1月生,天津市人,天津港中煤華能煤碼頭有限公司一隊(孔祥瑞操作隊)原隊長,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hui) 原副主席。在工作中,他堅持邊幹邊學,學以致用,練就了“聽音斷病”的絕活,成為(wei) “排障能手”。他先後組織實施180餘(yu) 項技術創新,獲得16項國家專(zhuan) 利,為(wei) 企業(ye) 創造經濟效益超億(yi) 元,榮獲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最近我打算好好研究下智慧港口的技術條件下,流體(ti) 物品裝卸過程中的安全規範問題。”孔祥瑞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手機,給記者展示最新搜集的案例和圖片。退休5年多,孔祥瑞依舊惦記著港口裝卸設備技術方麵的事。
作為(wei) “藍領專(zhuan) 家”、知識型產(chan) 業(ye) 工人的代表,孔祥瑞一直用自己的專(zhuan) 注、專(zhuan) 業(ye) 踐行著“工匠精神”。
把碼頭當課堂,改造設備性能,大幅提升全年裝卸任務量
1972年初中畢業(ye) 後,17歲的孔祥瑞被分配到天津港工作。不久後,孔祥瑞成為(wei) 天津港第一代大型門吊司機,他如饑似渴地鑽研技術操作。“拿著設備說明書(shu) 一項一項地啃,不明白的就查資料、找人問。”上世紀80年代,天津港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各種新型設備層出不窮。“那段時間,我自學了力學、機械原理、液壓、電工學、材料等學科的知識,為(wei) 我後麵的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可以沒有文憑,不可以沒有知識”——這是孔祥瑞特別喜歡的一句話。他把碼頭當課堂,靠著勤奮學習(xi) 摸透了不同機械設備的性能。
2001年,作為(wei) 當時天津港最大的裝卸公司,六公司承擔的作業(ye) 量達2500萬(wan) 噸以上,意味著18台門機任務總量要增長30%。擔任六公司固機隊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隊長的孔祥瑞也犯了難:“18台門機每年最多能完成2300萬(wan) 噸,怎麽(me) 辦呢?”
“我就在設備旁邊轉悠,我發現,門機抓鬥放料時,起升動作間有短暫的停滯,用秒表一掐,有16秒左右。如果把這個(ge) 作業(ye) 空當利用起來,不就能提高效率嗎?”孔祥瑞說,他和隊裏的技術骨幹一起攻關(guan) ,對指揮門機抓鬥的主令控製器進行改造,將手柄移動軌跡由十字形調整成五角星形,使抓鬥起升、打開控製點合二為(wei) 一,大幅縮短了起升之間的停滯時間。
“一周之內(nei) ,我們(men) 改造了所有門機,每台平均每天多幹480噸,把公司全年裝卸任務量提高到2717萬(wan) 噸,相當於(yu) 完成了全港27%的吞吐量。”孔祥瑞說,後來,這個(ge) 操作法被天津市總工會(hui) 命名為(wei) “孔祥瑞門機主令器星型操作法”。
鑽研技術創新,獲得16項國家專(zhuan) 利,為(wei) 企業(ye) 創造經濟效益超億(yi) 元
入行多年,孔祥瑞堅持每天隨身攜帶一個(ge) 小本子,設備出現哪些故障、什麽(me) 原因、修理過程、注意事項等內(nei) 容都一一記錄在案。日積月累,他對各種操作技術參數爛熟於(yu) 心,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排障能手”,練就了一項“聽音斷病”的絕活。
1993年的一天,天津港一台碼頭門機的旋轉大軸承發出異響。“有可能是事故的前兆,也有可能是缺少潤滑。”孔祥瑞說,如果不拆卸軸承進行徹底檢修,門機以後出了問題,可能會(hui) 導致再也無法正常工作;但如果拆卸後發現隻是缺少潤滑,企業(ye) 將蒙受上百萬(wan) 元的經濟損失。
拆不拆?“軸承壞了,必須拆!”仔細聽了門機運轉時的響聲,孔祥瑞果斷地決(jue) 定。
公司調來了900噸的海上浮吊,拆下了軸承,但軸承正麵完好無損。“我相信自己的判斷,讓吊車趕緊把軸承轉過來。”把軸承翻轉過來一看,滾珠已經散落出槽,“如果繼續使用,後果不堪設想……”
2004年下半年,為(wei) 了保障“迎峰度夏”電煤搶運,當時調至煤碼頭公司的孔祥瑞幾乎整個(ge) 夏天沒有休息,每天早來晚走,有時甚至吃住在單位。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全力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和推進整體(ti) 工作進度,圓滿完成了保供任務。2009年,針對航運業(ye) 新情況新任務,孔祥瑞經過調研,建議公司開展“煤炭破碎篩分”業(ye) 務,並參與(yu) 了設備選型、招投標、安裝調試全過程。公司當年實現收入6500萬(wan) 元,利潤4000萬(wan) 元。
多年鑽研技術創新,孔祥瑞成長為(wei) 生產(chan) 一線的“藍領專(zhuan) 家”。他先後組織實施180餘(yu) 項技術創新項目,獲得16項國家專(zhuan) 利,為(wei) 企業(ye) 創造經濟效益超億(yi) 元,推動了我國港口係統設備接卸煤炭技術等領域的技術進步。
傳(chuan) 承工匠精神,帶動更多青年技術工人快速成長
在天津港集團煤碼頭公司,科技設備部電氣綜合管理員段凱的抽屜裏有一把早已被磕碰得傷(shang) 痕累累的扳手,“這不僅(jin) 僅(jin) 代表著一份傳(chuan) 承,更見證了我們(men) 港口產(chan) 業(ye) 工人從(cong) 傳(chuan) 統碼頭作業(ye) 到智慧綠色作業(ye) 的轉型。”段凱說,“當年的煤碼頭是一個(ge) 傳(chuan) 統的散貨碼頭,孔隊跟我說,傳(chuan) 統作業(ye) 模式將來一定會(hui) 被智能化作業(ye) 替代,年輕人大有可為(wei) !這把扳手就是孔隊遞到我手中的,同時遞給我的還有一份責任。”
孔祥瑞先後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但他謙虛地說:“我隻是一名工人,我取得的成績屬於(yu) 整個(ge) 團隊。參加工作以來,我真切地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勞動創造光榮!”
在孔祥瑞的言傳(chuan) 身教和影響下,一批批青年技術工人快速成長。近年來,天津港成立了“孔祥瑞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開展百餘(yu) 項技術創新項目;天津港“孔祥瑞杯”職業(ye) 技能大賽也已經連續舉(ju) 辦十八屆。
2017年退休後,孔祥瑞受聘為(wei) 職業(ye) 技能競賽評委。每年,他不僅(jin) 對參賽選手進行點評,還對這些未來的“大國工匠”們(men) 進行培訓。截至目前,孔祥瑞已連續參加了七屆賽事活動,培訓了上百名選手。
“孔隊指出問題毫不客氣,傳(chuan) 授經驗也毫無保留。”一位參賽選手這樣評價(jia) ,“從(cong) 坐上駕駛位,係好安全帶開始,孔隊就仔細研究我們(men) 每一位參賽選手的技術細節和工作習(xi) 慣,並給出具體(ti) 指導。”
孔祥瑞每年都會(hui) 提前三個(ge) 月開始職業(ye) 技能競賽的相關(guan) 準備工作,賽後還要針對每位選手的技術特點、存在問題進行複盤。“各地高手一起交流,才知道自己的短板到底在哪兒(er) 。來參賽的都是各個(ge) 港口的好苗子,除了競賽,更要通過他們(men) 的規範操作,影響更多從(cong) 業(ye) 者,把好港口裝卸業(ye) 務的安全關(guan) 、技術關(guan) 、質量關(guan) 。”孔祥瑞說。
如今,孔祥瑞依舊牽掛著港口事業(ye) ,也感受到了天津港這幾年的新變化,“特別是這兩(liang) 年,全球首個(ge) 零碳智慧碼頭、全物聯網碼頭等在天津港誕生。這對產(chan) 業(ye) 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持續學習(xi) 、苦練內(nei) 功,讓自己的職業(ye) 技能始終和技術發展保持同步。”
“孔隊當年和我說的,如今都變成了現實。”段凱說,“所有裝卸煤炭係統化設備都采用全自動無人化設置。源頭抑塵、汙水回收、景觀綠化、防風網建設……”對於(yu) 天津港的變化,段凱如數家珍。
“我要不遺餘(yu) 力地把自己的經驗傳(chuan) 授給更多年輕人,將工匠精神傳(chuan) 承下去。”孔祥瑞說,“有耕耘必有收獲,每個(ge) 人都應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ye) 業(ye) ,努力創造出不平凡的業(ye) 績!”
愛崗敬業(ye) 鑽研創新(記者手記)
再見孔祥瑞,這位已經退休的“老模範”給人感覺還是閑不住。他說:“勞動者永遠年輕,我願意把自己的所有經驗都傳(chuan) 遞給新時代的港口工人。”
愛崗敬業(ye) ,苦練技能,鑽研創新。40多年的職業(ye) 生涯,孔祥瑞留下了30多本工作日誌。他常說,產(chan) 業(ye) 工人,幹事創業(ye) 要能頂得上去,琢磨技術、學習(xi) 知識要能坐得下來。正是憑著這股子精氣神,孔祥瑞先後組織實施了180餘(yu) 項技術創新,獲得了16項國家專(zhuan) 利,為(wei) 企業(ye) 直接創造經濟效益超億(yi) 元。
偉(wei) 大源於(yu) 平凡,勞動創造光榮。新時代的產(chan) 業(ye) 工人,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如何實現自身價(jia) 值?孔祥瑞用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