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地區發現廣泛分布的侏羅紀被子植物化石
中新網南京3月22日電 (記者 楊顏慈)記者22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yu) 多家科研單位展開多方合作,利用Micro-CT(微型CT)技術對來自中國西北地區中侏羅世地層中的一類化石材料進行深入細致研究,研究結果確認了這些侏羅紀化石的被子植物屬性。這也是目前中國西北地區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記錄。相關(guan) 研究結果發表在瑞士出版的學術期刊《生命》(Life)上。
作為(wei) 當前生態係統中最重要的一種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備受植物學家的關(guan) 注。上百年來,植物學家對被子植物的研究從(cong) 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與(yu) 早期演化曆史仍是植物學家麵臨(lin) 的難解之題。
眾(zhong) 多古植物學家一直在尋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曆史。西方古植物學家對於(yu) 被子植物起源一直持有的觀點是:白堊紀之前沒有被子植物。然而,這一觀點是否正確,隻能通過化石證據才能給出最終的結論。
科研人員介紹,本次研究的化石來自中國西北的青海省、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三地。研究人員將這些化石命名為(wei) 美麗(li) 青甘寧果序(Qingganninginfructus formosa)。此次科研團隊通過對三維保存的被子植物化石標本進行Micro-CT研究,觀察到保存在果實內(nei) 部具雙層珠被的倒生胚珠,這正是判斷其被子植物屬性的關(guan) 鍵特征。
上述發現確認了被子植物在侏羅紀的真實存在,並表明了當時在中國西北地區被子植物廣泛分布並達到了一定的繁盛程度。該化石將有助於(yu) 進一步厘清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曆史。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的支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