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莫言、梁曉聲、劉震雲一同亮相 對話基層作家

發布時間:2023-03-24 10:3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3日電 (記者 高凱)從(cong) 創作之初投稿後等待結果的忐忑心情,到文學夢想的強大力量;從(cong) 寫(xie) 作啟蒙之門的打開,到如何尋覓新的靈感之源——22日下午,中國作家協會(hui) “作家活動周·名家零距離”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ju) 行。著名作家莫言、梁曉聲、劉震雲(yun) 一同亮相,與(yu) 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e) 的36位基層作家麵對麵交流,講述創作經驗、分享創作感悟。

  莫言當日憶及自己在部隊時最初的文學創作,他坦言,這一階段自己在不斷地寫(xie) 和不斷地投稿中度過,每每寄出作品就盼望著郵差的到來,“大信封讓人失望,那意味著稿件被退回。”莫言笑言。多次努力之下,莫言重於(yu) 盼來了從(cong) 保定市文聯主辦的文學雙月刊《蓮池》寄來的“小信封”,他之前寄出的這篇寫(xie) 新婚妻子在一個(ge) 春雨霏霏的夜晚想念遠在海島駐守的丈夫的小說,修改後以《春夜雨霏霏》為(wei) 題發表在1981年第5期《蓮池》雜誌上,成為(wei) 莫言文學的起點。

  莫言坦言,自己最初的文學風格並不固定,經過種種探索,他終於(yu) 明確了一點,寫(xie) 自己最熟悉的鄉(xiang) 村生活。“這一下就覺得太多可寫(xie) 的了,這塊土地我非常熟悉,每一個(ge) 人,都能寫(xie) 進小說。”這便是“高密東(dong) 北鄉(xiang) ”的誕生,以莫言的家鄉(xiang) 為(wei) 原型創造的文學地標。莫言表示,“高密東(dong) 北鄉(xiang) ”是開放的概念,不是封閉的,世界上發生的人與(yu) 事都可以“移植”到“高密東(dong) 北鄉(xiang) ”,“文學創作一切皆有可能,關(guan) 鍵是讓虛構的故事和人物讓讀者覺得可信。”

  梁曉聲表示,自己的文學啟蒙老師是母親(qin) ,“她總是一邊忙手頭兒(er) 的事情一邊給我們(men) 講各種故事”。後來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梁曉聲坦言自己經曆過模仿階段,並最終明確認識到人物塑造是創作中最關(guan) 鍵的要素。“文學是以人物為(wei) 中心的藝術”,梁曉聲說,自己以前寫(xie) 小說,喜歡以講故事為(wei) 主,此後學會(hui) 了先構想人物,再構思故事。“文學與(yu) 戲劇、電影一樣,重點還是人物,我接受文學即人學的理念。”梁曉聲說。

  劉震雲(yun) 坦言,回看自己過去的作品,“沒有特別滿意的”,他表示,“其中既有寫(xie) 得好的地方,也有寫(xie) 得不好的地方。這些不好的地方不是當時沒有寫(xie) 好,而是當時沒有那個(ge) 能力。”在劉震雲(yun) 看來,認識到之前作品的不足,正是寫(xie) 好下一部作品的動力。

  談到文學的魅力,莫言表示,文學之所以能跨語言、跨民族傳(chuan) 播,被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喜愛,原因在於(yu) 其表現了人類共同的價(jia) 值觀,傳(chuan) 達了人類最普遍的感情,“藝術是個(ge) 性與(yu) 共性、普遍性和獨特性的結合。”劉震雲(yun) 認為(wei) ,“文學不全是生活,生活停止思考的地方,文學便開始了它的思考。”他認為(wei) ,好的文學作品都是有哲學性的。

  三位作家當日還與(yu) 包括範雨素在內(nei) 的多位基層作家展開互動,就作品和文學創作中的具體(ti) 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作協黨(dang) 組書(shu) 記、副主席張宏森,中國作協書(shu) 記處書(shu) 記邱華棟、鄧凱當日於(yu) 現場與(yu) 雲(yun) 端的網友一同聆聽作家們(men) 的交流。活動由中國作協黨(dang) 組成員、書(shu) 記處書(shu) 記施戰軍(jun) 主持。

  據悉,此次活動係中國作家協會(hui) “作家朋友,歡迎回家——作家活動周”係列活動之一。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 今年計劃按季度舉(ju) 辦4期。首期於(yu) 21日啟幕,邀請36位來自全國各地基層的會(hui) 員來京參加係列活動。3天時間裏,“春天一堂課”“遇見文學館”“名家零距離”等10項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致力於(yu) 增強作家們(men) 的創作動力,向全社會(hui) 展現中國文學生機勃勃、踔厲奮發的形象。(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