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藝術家作家的敦煌之行

發布時間:2023-03-24 11: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頤洋

  敦,大也;煌,盛也,故而敦煌乃盛大之意。從(cong) 20世紀初敦煌被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發現”以來,敦煌學就逐漸成為(wei) 世界範圍內(nei) 的顯學,敦煌便在文人們(men) 的心中成為(wei) 一塊聖地,確有盛大氣象。20世紀以來,不斷有作家、學者、記者、畫家、音樂(le) 家、舞蹈家、考古學家往西行走,或尋找藝術的靈感,或探索中華文明的源頭與(yu) 奧秘,或尋找中華文明與(yu) 世界文明的融合之道。郭沫若、曹禺、常書(shu) 鴻、範長江、宿白、馮(feng) 驥才、於(yu) 堅……我們(men) 可以列出一個(ge) 很長的名單。這是北宋後絲(si) 綢之路逐漸荒蕪以來的新氣象。他們(men) 來敦煌後都有一些記述。

  1935年,到法國專(zhuan) 門學習(xi) 世界藝術的常書(shu) 鴻在書(shu) 攤上轉悠,看到了伯希和等人從(cong) 敦煌“盜取”的文物影印成的《敦煌石窟圖錄》,被深深震撼了。有一張照片久久地印在他的腦海裏。那是伯希和在藏經洞挑選經書(shu) 的情景。隻見伯希和蹲在一間堆滿經卷的狹小洞窟裏,仔細挑選他認為(wei) 珍貴的經卷,麵前是一支燃燒的蠟燭。常書(shu) 鴻決(jue) 心到敦煌保護和搶救中國最偉(wei) 大的文化藝術寶窟。他對跟隨他一起去法國留學的妻子陳芝秀說:“巴黎雖好,非久留之地,我的理想是將來能讓全世界的人像知道巴黎一樣知道敦煌。”

  1943年2月,常書(shu) 鴻赴敦煌籌建敦煌藝術研究所,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但是沒有經費,沒有人願意去敦煌。他便搞畫展籌集經費,四處說服人。在自傳(chuan) 中,常書(shu) 鴻這樣記述他第一次看到莫高窟時的心情:“三危山上的太陽,透過白楊的柔枝嫩葉,照耀在洞窟中的彩色絢麗(li) 的眾(zhong) 多壁畫和彩塑上,產(chan) 生出不可思議的動人心魄的宏觀異彩。一陣按捺不住的發自內(nei) 心深處對於(yu) 偉(wei) 大祖國民族藝術傳(chuan) 統的愛慕之情,像電流震撼了我的全身,使我長途跋涉的疲勞頓時一掃而光。”

  《絲(si) 路花雨》第一代英娘、舞蹈家賀燕雲(yun) 與(yu) 敦煌也有著不解之緣。1977年,20歲出頭的賀燕雲(yun) 跟隨甘肅省歌舞團的編導們(men) 踏上了“西出陽關(guan) ”的道路。當走進莫高窟,看到敦煌壁畫時,賀燕雲(yun) 難掩激動。她後來回憶,“至今我都難用語言形容第一次看到敦煌壁畫的感受,太神秘,太美麗(li) ,太奇妙,太浪漫,太令人眼暈目眩、遐思無限”。一連幾十天,賀燕雲(yun) 都沉醉在洞窟中。在壁畫所激發的靈感下,編導們(men) 創作出一個(ge) 發生在唐代古絲(si) 綢之路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這就是後來為(wei) 人們(men) 所熟知的舞劇《絲(si) 路花雨》。賀燕雲(yun) 擔任了舞劇的第一位女主角英娘。

  大家圍繞敦煌壁畫上的舞姿進行創作、編排。在唐宋不同時期的洞窟壁畫中,他們(men) 篩選出150多個(ge) 特點突出、形態優(you) 美的舞姿。賀燕雲(yun) 特別喜歡其中一個(ge) 反彈琵琶的舞姿,感覺這個(ge) 舞姿“神奇妙曼,耐人尋味”。千姿百態的“飛天”也讓她怦然心動。她知道梅蘭(lan) 芳表演的“天女散花”和戴愛蓮的飛天舞,但來到敦煌莫高窟,親(qin) 眼看到如此眾(zhong) 多的飛天形象,還是讓她激動不已。

  賀燕雲(yun) 主動請教敦煌學專(zhuan) 家和編導老師,學習(xi) 敦煌壁畫背後的曆史文化。在學中國古典詩詞時,她最喜歡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感覺樂(le) 舞詩歌為(wei) 她打開了一扇窗戶,讓她看到了許多傳(chuan) 神的舞蹈描述和生動美麗(li) 的舞蹈場麵。

  要把壁畫上孤立靜止的畫麵舞姿複活,並非易事。編導和演員經過多次磨合和反複修改,終於(yu) 創作出具有獨特韻味的敦煌舞。

  1979年,《絲(si) 路花雨》在北京展演,舉(ju) 國轟動。四十餘(yu) 年來,《絲(si) 路花雨》先後在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好評,被譽為(wei) “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後來,賀燕雲(yun) 主演了電影《絲(si) 路花雨》。如今,這部電影已經進入北京舞蹈學院等藝術院校的舞蹈參考教材。

  不僅(jin) 藝術家在與(yu) 敦煌結緣時改變了他們(men) 的藝術生涯,作家也一樣。他們(men) 與(yu) 敦煌相遇時,也創作了與(yu) 敦煌相關(guan) 的文學作品。1997年,馮(feng) 驥才受邀赴敦煌創作一部大型曆史文化片的腳本。從(cong) 蘭(lan) 州出發,向西顛簸,輾轉河西走廊,來到敦煌。在四萬(wan) 多平方米的壁畫之下,馮(feng) 驥才“五體(ti) 投地”。在藏經洞中,馮(feng) 驥才標記每一處壁畫的形象和位置。他研究壁畫、卷軸和雕塑,通過每一處細節想象它們(men) 如何誕生。那段時間,常有人說馮(feng) 驥才這個(ge) 作家,怎麽(me) 轉型做起了文化保護。馮(feng) 驥才知道,其實這二者並不矛盾。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捍衛敦煌文化。回家後,他花費一年時間,查閱大量資料,終於(yu) 寫(xie) 完《人類的敦煌》。

  於(yu) 堅、葉舟等很多作家、詩人都曾去過敦煌,甚至有些不止一次遊曆敦煌。詩人於(yu) 堅在《聖敦煌記》中寫(xie) 道:“為(wei) 這次旅行我準備了三十年,我一直想去敦煌,這種願望並非我獨有,我周圍許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種召喚……”葉舟以記者的身份無數次去過敦煌,有一年還在莫高窟守歲,著有《大敦煌》和《敦煌本紀》。作家、學者徐兆壽曾數次去敦煌,創作了《敦煌之光》和1200集的短視頻《小說敦煌》,他在總結自己數次敦煌之行時說:“一個(ge) 人一生中至少要去三次敦煌。”第一次要緩行,從(cong) 蘭(lan) 州到武威,再慢慢經過張掖、酒泉、嘉峪關(guan) ,要感受漢唐雄風,甚至要懷想上古時代的洪荒歲月,在到安西的路上感受海市蜃樓,然後像玄奘取經一樣到達敦煌,生一場病,這算是結緣;第二次可稍稍加快一點步伐,到敦煌後認真觀看壁畫、塑像,對莫高窟有個(ge) 初步了解;第三次是對佛教有一定認識後,可直接到達敦煌,去傾(qing) 聽壁畫後的故事,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