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科學實踐中把握曆史主動

發布時間:2023-03-24 15: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讀經典 學理論】

  作者:秦龍(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進一步把握曆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始終掌握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的曆史主動”,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麵向全黨(dang) 提出的明確要求。曆史主動是人類在認識曆史進程、遵循曆史規律、順應曆史大勢、主動擔當使命中展現出來的主體(ti) 氣質和行動品格,是人類“追求著自己目的”的實踐自覺。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立足社會(hui) 現實,對在無產(chan) 階級革命和人類解放實踐中如何把握曆史主動作了係列闡釋。重溫和回顧相關(guan) 論述及其實踐運用,對於(yu) 我們(men) 在新時代把握曆史主動、戰勝艱難險阻、贏得偉(wei) 大勝利具有啟發意義(yi) 。

  以科學的實踐觀闡釋曆史發展

  追溯思想史發展曆程,在馬克思的曆史觀產(chan) 生之前,人類曆史發展往往被認為(wei) 是先在的、被預設的,或是被理解為(wei) 上帝、宗教的產(chan) 物,或是被理解為(wei) 自然規律的結果。例如,黑格爾的“實體(ti) 即主體(ti) ”原則,認為(wei) 絕對精神的自我活動是主體(ti) 的實體(ti) ,支配管轄著實踐及人類社會(hui) 發展,曆史是絕對精神的產(chan) 物;費爾巴哈混淆了自然存在和社會(hui) 存在的差異,在以理想化的“類本質”來先驗地說明曆史時陷入了唯心主義(yi) 。總之,傳(chuan) 統哲學視域下,曆史存在雖然被賦予動態性,但曆史發展的終極形態仍是封閉的、被決(jue) 定的,在此情形下,曆史毫無“主動”可言。

  馬克思超越了以往的曆史思維和思辨思維,對費爾巴哈以及一切舊哲學進行了徹底批判,提出“全部社會(hui) 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把實踐作為(wei) 人們(men) 認識世界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堅持“不是從(cong) 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cong) 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因為(wei) “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yi) 的神秘東(dong) 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jue) ”。通過“實踐”來理解曆史,一方麵,曆史不再被定義(yi) 為(wei) 某種抽象概念的產(chan) 物,而是人類在實踐中所構建的開放性空間和可能性進程。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曆史都是通過實踐活動生成、發展的,曆史具有動態性並存在差異性。另一方麵,在實踐視域下,物質與(yu) 精神、思維與(yu) 存在等關(guan) 係在活動中處於(yu) 非同一性狀態。在馬克思看來,正是這種非同一性構成了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也就是說,曆史發展正是在打破這種形式邏輯意義(yi) 上的同一性中顯示出主動性意蘊。正如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的,“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dong) 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於(yu) 客觀的東(dong) 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men) 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由此,以實踐為(wei) 邏輯支點,曆史發展的麵紗被揭開。曆史是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序列的展開。以人民群眾(zhong) 為(wei) 主體(ti) 的人類社會(hui) 實踐,推動著曆史前進的步伐,決(jue) 定著曆史發展的階段和水平。

  曆史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

  馬克思指出:“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曆史唯物主義(yi) 總是在人類解放和自由實現的維度上審視曆史主動問題。《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科學闡釋了人類社會(hui) 形態演進過程,揭示了“資產(chan) 階級的滅亡和無產(chan) 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曆史趨勢,以及人類社會(hui) 形態更替具有不以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的客觀必然性。通過對人類解放的發展前景與(yu) 無產(chan) 階級曆史使命的深刻分析,馬克思闡明了無產(chan) 階級解放與(yu) 人類解放的辯證統一,提出了消滅資本統治的科學方案。無產(chan) 階級正是在這些科學理論指導下,掌握曆史主動,開始了推翻資本主義(yi) 統治、解放全人類的革命實踐。

  馬克思敏銳洞察到無產(chan) 階級和勞動人民在社會(hui) 發展和革命鬥爭(zheng) 中的關(guan) 鍵性地位和作用,在《法蘭(lan) 西內(nei) 戰》中指出,工人階級是“唯一具有社會(hui) 首創能力的階級”,並熱情謳歌“衝(chong) 天的巴黎人”的“曆史首創精神”。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馬克思最重視的是群眾(zhong) 的曆史主動性”。在馬克思看來,“曆史活動是群眾(zhong) 的事業(ye) ,隨著曆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zhong) 隊伍的擴大”,“工人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進而指出,在反對有產(chan) 階級聯合力量的鬥爭(zheng) 中,無產(chan) 階級“隻有把自身組織成為(wei) 與(yu) 有產(chan) 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dang) 不同的、相對立的政黨(dang) ,才能作為(wei) 一個(ge) 階級來行動”。由無產(chan) 階級先進分子所組成的共產(chan) 黨(dang) ,“沒有任何同整個(ge) 無產(chan) 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具有強烈的曆史主動性,是“各國工人政黨(dang) 中最堅決(jue) 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同時也“了解無產(chan) 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能夠代表整個(ge) 運動的未來。隨著現代工業(ye) 的興(xing) 起與(yu) 擴張,無產(chan) 階級逐步擺脫了地域局限,創造了巨大的生產(chan) 力和源源不斷的財富,以強烈的曆史主體(ti) 意識與(yu) 曆史主動精神屹立於(yu) 世界曆史舞台。無產(chan) 階級的科學實踐充分證明,隻有尊重曆史規律、順應曆史發展大勢並以科學理論為(wei) 指導的革命力量,才能在革命實踐中徹底把握曆史主動。

  在新時代偉(wei) 大實踐中把握曆史主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隻要把握住曆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曆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wei) ,奮發有為(wei) ,我們(men) 就能夠更好前進。”當前,我國處於(yu) 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新時代偉(wei) 大實踐中,我們(men) 要牢牢把握曆史主動,走好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之路。

  機遇麵前主動出擊,不猶豫、不觀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推進一係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係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係列標誌性成果,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wei) 完善的製度保證、更為(wei) 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wei) 主動的精神力量。我們(men) 要增強機遇意識,善於(yu) 從(cong) 形勢和條件的發展變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機遇、創造條件、駕馭全局,引導人民群眾(zhong) 科學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現代化建設規律,製定出體(ti) 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yu) 創造性的規劃和政策體(ti) 係,在順勢而為(wei) 中搶得先機、引領未來。

  困難麵前迎難而上,不推諉、不逃避。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前進道路並不平坦,必須隨時準備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曆史總是要前進的,曆史從(cong) 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無論遇到什麽(me) 風浪都不能停下前進步伐。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內(nei) 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問題,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充分調動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應對重大挑戰、克服重大阻力,在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中保持戰略主動。

  風險麵前積極應對,不畏縮、不躲閃。麵對波譎雲(yun) 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wei) 夷、轉危為(wei) 機的戰略主動戰。應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常觀大勢、常思大局,對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問題提前考慮、預先謀劃,適時進行戰略轉換和戰略躍升,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個(ge) 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ge) 民族能不能振興(xing) ,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ge) 國家、這個(ge) 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曆史前進的主動權。”新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立足科學實踐,尊重人民群眾(zhong) 主體(ti) 地位,準確把握兩(liang) 個(ge) 大局的規律性、互動性,洞悉曆史大勢,增強曆史主動,不斷譜寫(xie)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更加絢麗(li) 的華章。

  (本文係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zhuan) 項重大課題攻關(guan) 項目“增強‘四個(ge) 自信’教育中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挖掘與(yu) 應用研究”〔22JDSZZ02〕階段性成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