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技能人才何以向未來?
中新網太原3月26日電 題:中國文物技能人才何以向未來?
作者 高雨晴
一張長1米、寬1.5米的工作台,鋪著大小剛好的黑色橡膠皮墊,皮墊上刀具、噴筆、氣泵、膠粘劑、顏料等工具和材料樣樣俱全。清洗、拚接、補配、補繪上釉……大賽現場,27號選手楊玉潔頭戴麵罩、手握噴筆,凝神屏氣,埋頭修複,她正為(wei) 一隻缺口近四分之一的清代青花紋碗“療傷(shang) ”。
作為(wei) 舉(ju) 世公認的文明古國,中國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珍貴文物資源。要如何守護全國76萬(wan) 餘(yu) 處不可移動文物,以及超億(yi) 件(套)館藏文物?中國文物技能人才何以向未來?這要從(cong) 一場大賽說起。
3月25日9時,“全國文物行業(ye) 職業(ye) 技能大賽”總決(jue) 賽在山西太原拉開帷幕。這場被稱作“迄今為(wei) 止文物行業(ye) 參與(yu) 範圍最廣、參賽人數最多的職業(ye) 技能競賽”,吸引了來自中國27省(區、市)的219名文物技能人才參與(yu) 。
中國是文物資源大國,一直以來尚未建立與(yu) 豐(feng) 富的文物資源相匹配、與(yu) 繁重的文物保護任務相協調、與(yu) 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我們(men) 有很多的文物都亟待修複,但是與(yu) 之相匹配的這種技能型人才遠遠不夠。”中國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說。
2018年、2021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分別舉(ju) 辦兩(liang) 屆全國文物職業(ye) 技能大賽,為(wei) 文物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搭建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台,也成為(wei) 培養(yang) 文物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
為(wei) 加強文物修複師職業(ye) 製度建設,2021年,中國官方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文博事業(ye) 單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並於(yu) 同年頒布《文物修複師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這對於(yu) 加強文物修複、文物修複人才隊伍建設等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相比於(yu) 往屆,今年大賽級別更高、規模更大。對此,第三次作為(wei) 大賽裁判員的中國古陶瓷修複專(zhuan) 家蔣道銀頗有感觸。“整體(ti) 來看,此次學員發揮得比前兩(liang) 次要更好。”他說,希望通過比賽,把這些優(you) 秀人才推到一線。
36歲的楊玉潔代表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賽,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工作的7年時間裏,曾參與(yu) 修複新石器時代彩陶、商代白陶等珍貴文物。她表示,這是她初次參賽,抱著學習(xi) 心態而來,“主要是向前輩和同行取經、增加修複經驗”。
陶瓷文物修複賽區現場,一股膠水味撲鼻撲來。位於(yu) 隔壁的金屬文物修複賽區,選手們(men) 手中的工具不時發出滋滋聲響。
記者發現,參賽選手中不乏年輕麵孔,來自浙江桐鄉(xiang) 的李家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父親(qin) 就是青銅器修複師,我從(cong) 小對文物修複耳濡目染。”如今,隻有24歲的李家金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已有5年。他說,將以大賽為(wei) 新起點,傳(chuan) 承好文物修複技藝。
看到很多年輕人參賽,壁畫彩塑文物修複師賽區裁判、中國壁畫修複專(zhuan) 家樊再軒倍感欣慰。在他看來,此次大賽一方麵是技能比拚,另一方麵,“要引起社會(hui) 各界對文物修複高度的關(guan) 注和重視,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歡這個(ge) 工作。”
“72年來我就做了一件事”“修複一段曆史”“讓文物活起來”……大賽開幕式上,特別播放了一段宣傳(chuan) 片。短短4分鍾的內(nei) 容,濃縮展現了中國幾代文物人以手護物、以心琢物的職業(ye) 操守和敬業(ye) 精神,他們(men) 用雙手“挽回”時光,讓無數破損殘缺的文物重獲新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