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老城區水環境治理讓昔日臭水溝變成休閑好去處
新華社武漢3月26日電 題:武漢:老城區水環境治理讓昔日臭水溝變成休閑好去處
新華社記者萬(wan) 芃琦
春日的武漢,小雨淅瀝,常青公園裏的柳樹抽出嫩芽,花草愈發繁茂。淺藍色的跑道上,有市民慢跑;湖邊的亭子裏,一群老人吹拉彈唱。這是一座看似普通的城市公園,但它承載著重要的治水功能。
常青公園的地下,藏著一座10萬(wan) 立方米的調蓄池,它有助於(yu) 緩解機場河常年令人困擾的“小雨小溢、大雨大溢”難題。而這座調蓄池的建成得益於(yu) 武漢市近年大力推進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記者了解到,從(cong) 2018年開始,武漢市結合黑臭水體(ti) 治理實際和流域綜合治理理念,出台了一批包括漢口老城區排水通道黃孝河、機場河在內(nei) 的重點流域治理規劃,武漢市水環境改善由此進入提速階段。
武漢市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項目技術負責人鄧德宇說,黃孝河和機場河的上遊是暗涵,匯集沿線居民的生活汙水,過去一到雨季,大量雨水匯入暗涵,容易導致汙水溢流至明渠,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常青公園地下新建的調蓄池可以削減雨季洪峰流量,讓雨水不再幹擾汙水的輸送和處理。
據介紹,整個(ge) 二期項目有21個(ge) 子項,包括建設1座地下淨水廠、3座調蓄池、2座汙水強化處理設施等,已於(yu) 2022年8月全部完工。
項目建成後,如何調度運營成了一個(ge) 新問題。由於(yu) 黃孝河、機場河兩(liang) 河流經武漢市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東(dong) 西湖區4個(ge) 行政區,沿線水環境設施眾(zhong) 多,分屬9家權屬單位,運行數據難以匯總,調度協調難度較大。
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問題,武漢市水務局去年12月印發了《武漢市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調度預案(試行)》,明確了組織架構、調度規則、調度機製,建立了三級決(jue) 策程序。
製度完善之後,治理項目的“大腦”——智慧水務調度中心有序運轉了起來。記者走進調度中心,在一塊巨大的顯示屏上看到,整個(ge) 流域內(nei) 水務設施的實時運行情況顯示在地圖上,一目了然。屏幕前,工作人員正在查看處理各類數據。
“一旦有可能出現降雨等情況,調度中心會(hui) 提前收到氣象部門的預報信息,工作人員分析預判之後,隻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向相應水務設施的管理人員發出調度指令。”智慧水務調度中心運營經理薛媛冬說。
據武漢市水務局汙水處介紹,結合重點流域治理,過去5年裏,武漢市建成初雨處理廠2座、溢流汙染處置設施2座、溢流汙染調蓄池23座。市內(nei) 雨水和汙水協同處置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活汙水處理能力達到491萬(wan) 噸/天,雨季溢流調蓄和處置能力達到100萬(wan) 立方米以上,重點流域具備了一定的溢流汙染處理能力。
經過連綿小雨的衝(chong) 刷,機場河岸邊的樹木青翠欲滴,空氣格外清新,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目前,機場河明渠水質達到Ⅲ類,人們(men) 曾經避而遠之的臭水溝一帶,如今成了市民散步休閑的好去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